《四聖心源》~ 序 (1)
序 (1)
1. 序
宣素不知醫。辛丑歲初夏,先君䔿樓公抱恙,群醫束手。遷延三閱月,勢益劇。適明府龔木民以《四聖心源》一帙見示,宣受而卒識之,嘆其說理精當,實為醫家善本。急與醫者議,仿其意制方,以希一效。而疾已大漸無及,竊恨是書之不早見也!
因念人子,當父母康強時,依依承順,輒取岐黃家言,庋置弗觀,及一旦父母有疾,非不博求醫術,及弗獲效,則當父母床褥痛楚,呼天號泣,欲嚼舌齧臂,以分親痛而不可得,亦已無如何。而醫者方坐視成敗,以其必不效之術,嘗試於萬一,竟至不諱,則云證固不治。
嗚呼!言及此痛,何如耶!昔張從正撰《儒門事親》十五卷,蓋謂儒者,能明其理以事親,當知醫也。
是書作於昌邑黃氏,刻於陽湖張氏,因所傳未廣,爰與小摟弟校勘付梓,以廣其傳。區區抱恨私心,亦欲使天下仁人孝子,取是書而急識之,以善其頤養之方云爾。
道光壬寅三月丹徒趙克宣竹坪序
白話文:
我趙克宣不懂醫術。辛丑年(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初夏,我父親䔿樓公生病,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病情拖延了三個月,反而更加嚴重。這時,縣令龔木民拿了一本《四聖心源》給我看,我接受後仔細閱讀,驚嘆其中的醫理精闢恰當,實在是醫學的好書。我趕緊和醫生商量,仿照書中的意思開藥方,希望能夠有效。然而,父親的病已經非常嚴重,來不及醫治了,我暗恨沒能早點看到這本書!
因此想到,為人子女的,在父母身體健康時,總是順從父母的心意,卻輕忽岐黃醫學的道理,把醫書擱置一旁不看。等到父母一旦生病,並非不廣泛求醫,但往往沒有效果。這時,只能眼睜睜看著父母在病床上痛苦呻吟,呼天搶地,想要咬舌、咬手臂來分擔父母的痛苦,卻一點辦法也沒有。而醫生只是坐視病情發展,用沒有把握的醫術嘗試,最後導致不幸的結果,就說這病本來就治不好。
唉!說到這裡,內心的悲痛真是難以言喻!從前張從正撰寫《儒門事親》十五卷,意思就是說讀書人應該明白醫理來侍奉父母,因為醫理也是為人子女應當知道的。
這本書是昌邑黃氏所作,由陽湖張氏刻印,但因為傳播不廣,所以我與小摟弟校對後重新刊印,希望能廣為流傳。我這一點點內心的遺憾和私心,也是希望天下有仁愛之心、孝順父母的人,能趕緊閱讀這本書,以便好好地學習調養身體的方法。
道光壬寅年三月,丹徒趙克宣竹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