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後序
後序
1. 後序
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自黃岐立法,定經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貳。於是有和、緩、扁鵲、文摯、陽慶、倉公之徒相繼而起,各傳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藥至張仲景而立極。厥後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祖述而發揚之。起廢痼,潤枯斃,含生育物,絕厲消沴,黃岐之道於斯為盛。
白話文:
中醫在古代十分興盛,到了後來才衰落。從黃帝和岐伯制定醫學法則,確定經脈,配製藥物來治療疾病後,天下都遵循他們的理論,沒有人質疑。這之後便有了扁鵲、文摯、陽慶、倉公等名醫相繼出現,他們各自傳授自己的醫術,讓天下人受益。到了張仲景,方劑已經達到了極致。
此後,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等醫家繼承了先輩的衣缽,並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們醫治沉痾痼疾,救治危重病人,蘊藏著繁衍生命的力量,遏制瘟疫傳播,黃帝和岐伯的中醫之道在這個時代得到了極大的興盛。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制,以矜新創。至於金元,劉完素為瀉火之說,朱彥修作補陰之法。海內沿染,競相傳習,蔑視古經,傾議前哲,攻擊同異,辨說是非。於是為河間之學者,與易水之學爭,為丹溪之學者,與局方之學爭。門戶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於今,而古法蕩然矣。
白話文:
唐朝以後,中醫逐漸衰敗,傳統的醫治方法逐漸被改變,以追求新奇和創新。到了金元時代,劉完素提倡瀉火之說,朱彥修則倡導補陰之法。這些醫治方法在國內廣為流傳,競相學習。人們輕視古代的醫書,批評前人,攻擊不同的醫學觀點,爭論是非。於是產生了河間學派與易水學派的爭論,丹溪學派與局方學派的爭論。由於學派林立,醫學道路錯綜複雜,紛亂紛擾,導致古老的醫治方法蕩然無存。
夫醫雖藝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鳥之術,可以詭誕其辭也。陰陽有紀,五行有序,脈絡有度,非博辨橫議所能推移其則也。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風俗政令有時代之異也。一藥之入,順逆俄頃,非百年必世可虛遁其說也。然而宋元以來,數百年間,人異其說,家自為法。
白話文:
醫學雖然是一種技術,但卻關係到疾病的康復和生死的存亡,不是那些靈芝仙草或星宿鳥獸之類的奇術,可以誇誇其談的。陰陽有其規律,五行有其秩序,脈絡有一定規範,不是那些巧言令色、胡亂爭辯的人所能改變的。任何一種疾病的發生,古今都是一樣的,不是風俗習慣或政府政策因時代而有差異。任何一種藥物的使用,順逆的影響都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見效的,不是那些經過數百年或幾代人才能驗證的說法所能替代的。然而,從宋朝到元朝這幾百年來,醫學界各說各話,各家自成一派。
按之往籍,則判若水火,綜其會通,則背若秦越,夫豈民有異疾,藥有異治哉?或俗學廢古,惡舊喜新,務為變動,以結名譽,凡在學者,莫不皆然,而醫其一也。故脈訣出而診要亡,本草盛而物性異,長沙之書亂而傷寒莫治,劉朱之說行而雜病不起,天下之民,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以生人之道,為殺人之具,豈不哀哉!故凡藝或可殊途,唯醫必歸一致,古經具在,良驗難誣,有識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白話文:
按照古代文獻來看,中醫理論似乎截然不同,像是水與火般對立;但綜合貫通起來,卻又像是秦國和越國那樣相隔甚遠。難道是因爲人們的疾病不同,藥物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嗎?或許是因爲一般的學者廢棄了古代的知識,厭惡舊學喜愛新說,致力於改變創新以博取名聲。凡是求學的人,無不如此,醫學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脈訣出現後,診脈的要點就消失了;本草學盛行後,藥物的性質卻變得不一樣了;《長沙藥解》之類的書籍混亂,導致傷寒病無法治療;劉朱等人的學說流行後,雜病也無法治癒了。天下的百姓,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療,用救人的方法變成了殺人的工具,這難道不是很悲哀嗎!所以各種技藝或許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唯有醫學必須迴歸一致的標準。古代的經典都還在,好的療效是難以被否定的,有見識的人不可能不認同古法而否定現今的方法。
余少好醫學,博覽方籍。讀黃氏《素靈微蘊》、《傷寒懸解》,其於黃岐秦張之道,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於是乃求其全書,積二十年不可得。歲在己丑,承乏館陶貢士張君蘊山為掖校官,得其書六種,錄以畀余,乃得究其說,而益嘆其學之至精。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
白話文:
我年輕時就喜愛醫學,廣泛閱讀醫書。閱讀黃氏的《素靈微蘊》、《傷寒懸解》等書,覺得他對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等人的學說,就像漁網中的綱目一樣,條理清晰,有條不紊。於是就尋求他的全套著作,但二十年也沒能找到。己丑年,在館陶縣貢士張蘊山先生任掖校官時,他得到了黃氏著作六種,將它們抄錄贈送給我,我才能深入研究黃氏的說法,更加感嘆他的學問非常精湛。自長沙以後,(醫學學說)一直單傳,這並不是我自誇。
余既刊《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為諸書之會極,乃復校而刊之。粗舉源流正變,以引伸其說。世之為醫者,能讀黃氏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藥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札之民,雜病無膏肓之嘆。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下可除河間丹溪之弊。
白話文:
我曾經出版了《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是這些書籍的集大成者,所以我再次校對並出版了它。簡要地介紹了中醫的源流和變化,以闡述其理論。當世的醫者,如果能熟讀黃帝內經,就能推演出脈象的含義,掌握診斷的方法;如果能深入研究藥物的功效和作用,就能正確認識藥物的性質;這樣一來,就能避免傷寒病人的死亡,讓雜病患者遠離絕症的嘆息。學習黃氏經典,可以領悟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等醫學大師的精華;進而通曉叔和、孫思邈等人的學說;最後還能消除劉河間、朱丹溪等人理論中的偏弊。
昭先聖之大德,作生人之大衛,不亦懿哉!若乃規囿習俗,膠固師說,未遑研究,駭其偏矯,失後事之良資,為下士之聞道,則非余之所敢知矣。
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陽湖張琦
白話文:
彰顯先聖的偉大德行,成為人們健康的堅實防護,這不是很美好嗎?但如果只是遵循狹隘的風俗習慣,死守老師的教導而不去進一步研究,對於不同的見解感到驚訝甚至排斥,這樣就失去了對後世有價值的資源,使得那些學問淺薄的人聽到了正道卻無法理解,這些就不是我敢評論的事情了。
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陽湖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