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傷風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屬氣者多。散宜辛溫,或辛涼之劑。

白話文:

戴雲說,新近的咳嗽,伴隨著鼻子堵塞、聲音沈重,這就是所謂的傷風。這種情況大多屬於氣滯的問題。在治療上,適合使用能散寒的辛辣溫熱藥物,或者辛辣涼性類的藥劑來進行調理。

2. 發癍(屬風熱)

戴云:癍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

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神散消息。當以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內傷癍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發癍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白話文:

戴先生說:疹子指的是那些有顏色的斑點但沒有突出顆粒的症狀。

這是因風熱夾雜痰濕所導致的疾病,它從身體內部向外爆發,可使用通神散來調理病情。應當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散去病氣,而直接瀉下治療是不合理的。對於因內傷而出現疹子的情況,這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導致全身的火氣在外遊走造成的,應該用補養的方法使其下降。出現類似傷寒的疹子,是痰熱的疾病在體表爆發,應當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散去病氣,直接瀉下治療是不合理的。

3.

戴云:疹,浮小有頭粒者是,隨出即收,收則又出者是也。非若癍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白話文:

戴雲說:疹這種病,其特徵是皮膚上會浮現細小且有明顯中心點的顆粒,這些疹子會一陣子出現然後又消失,接著再出現。這和斑不同,斑沒有這樣的中心點,應該要清楚分辨兩者的差異。疹通常是由肺部的熱氣和痰造成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清除肺部的火氣並化痰,或者讓患者發汗以排出毒素,有些情況下也可能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4. 溫病

眾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謂之天行時疫。有三法,宜補宜降宜散。入方:

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蒼朮,滑石,香附,人中黃

上為末,神麯為丸。五七十丸。分氣、血、痰作湯,使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下。如熱甚者,可用童子小便送下。

大頭天行病,東垣有方:

羌活,酒芩,大黃(酒蒸)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時君子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

入方以竹筒兩個,留節,中作一竅,納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閉竅,於大糞缸浸一月,取出,曬乾,治疫毒。

白話文:

[溫病],這是普遍發生在人羣中的疾病,也可稱為天行時疫。治療這種疾病有三個原則:適當的補充能量、降低體內熱度、以及散去病氣。具體藥方如下:

藥材包括: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蒼朮、滑石、香附、人中黃。

這些藥材磨成粉後,再與神麯一起製成丸狀。通常一次服用五到七十粒。根據病患的氣、血、痰等不同狀況,使用不同的湯劑來送服。如果氣虛,可使用四君子湯;血虛則用四物湯;痰多的情況下,則選擇二陳湯。若病情極度發熱,可用孩童的小便來送服藥丸。

對於大頭天行病,東垣有一個治療方案:

藥材包括:羌活、酒芩、大黃(需先經過酒蒸處理)。

對於冬季溫病,這種疾病是在不應該出現的季節出現了特定的症狀。在冬天,身體本應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卻反常地在外發泄,因此在治療上,主要會使用補藥並輔以表藥。

另有一種藥方,需準備兩個竹筒,保留竹節,然後在竹筒上鑽一個孔,將甘草放入其中,再用竹木釘封住孔洞,將竹筒放置在大糞缸中浸泡一個月,取出後晾乾,這樣可以治療疫情毒素。

5.

有風,有暑,有食,老瘧。瘧無痰病。

老瘧病,此係風暑,入陰分在臟,用血藥川芎、撫芎、紅花、當歸,加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次早服之。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有瘧母者,用丸藥消導,醋煮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隨證加減。二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

連二日發者,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一日間一日者,補藥帶表藥,後用瘧丹截之。在陰分者用藥徹起,在陽分方可截。

入方:

草果,知母,檳榔,烏梅,常山,甘草(炙),穿山甲

用水酒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時前二時溫服。如吐則順之。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兩),冬青葉(二兩),馬鞭草(二兩),官桂(二兩)

上三藥,皆曬乾,稱為末,水丸如胡椒子大。每服作四眼,於當發前一時服盡。

大發暑風,必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因食者,從食上得瘧。而虛者要用朮、參一二貼,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治內傷挾外邪者同法。內必主痰,必以汗解,二陳湯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

瘧而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參、耆、朮、芩、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等治。

久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補一發。

白話文:

[瘧疾]

瘧疾有由風引起,有由暑熱引起,也有因飲食不當引起的,還有長期反覆發作的老瘧疾。瘧疾並非因爲痰而發病。

對於老瘧疾,這通常是由風和暑熱深入體內陰分,在臟腑內引發的疾病。治療時會使用具有活血功效的藥物,如川芎、撫芎、紅花、當歸,並搭配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將這些藥材煎煮後,放置一晚,於第二天早上服用。如果患者沒有出汗的現象,我們的目標是讓患者出汗,主要目的是驅除體內的邪氣,同時帶有補養的作用;若患者已有出汗現象,那麼治療重點則放在鞏固正氣,但同時也會有散邪的功效。對於有瘧母(即頑固性瘧疾)的患者,我們會使用丸藥幫助消化,以醋煮鱉甲爲主藥,再搭配三棱、蓬術、香附等藥材,根據病情做適當的加減。每隔兩三天發作一次的患者,可能已患病一年;隔天發作的患者,可能已患病半年;每天都會發作的患者,則可能已患病一個月。

連續兩天發作,然後停一天的情況,表示氣血都受到了影響。若是一天發作,然後停一天,治療時會搭配補藥和表藥,之後再使用瘧丹來截斷病源。如果病邪在陰分,需要用藥徹底清除;若在陽分,則可以進行截瘧治療。

處方如下:

草果、知母、檳榔、烏梅、常山、甘草(炙)、穿山甲

使用一大碗的水和酒混合,煎煮至剩下半碗,放置一晚,於預計發病前兩小時溫服。如果出現嘔吐現象,應順其自然。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兩)、冬青葉(二兩)、馬鞭草(二兩)、官桂(二兩)

將上述三種藥材曬乾,磨成粉末,製成如胡椒粒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四粒,於預計發病前一小時全部服完。

在酷暑中,人容易大量流汗,如果此時待在過於涼爽的地方,可能會導致汗腺閉塞,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從而引發瘧疾。若因飲食不當引發瘧疾,虛弱的患者可以先使用術、參類藥物,穩定體內氣血,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之後再使用其他藥物。對於內傷合併外邪的患者,治療方法相同。內部問題往往與痰有關,必須通過發汗來解決,可使用二陳湯,加入常山、柴胡、黃芩、草果。

瘧疾嚴重時,會出現寒熱交替、頭痛欲裂、口渴想喝水、自汗等症狀,這時可以使用人參、黃芪、白朮、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等藥物進行治療。

對於長期患瘧疾的患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等藥材,達到一邊補充體力,一邊治療的目的。

6. 咳嗽

風寒。火主降火。勞。肺脹。火鬱。痰主降痰。

戴云: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火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者多作寒熱。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痰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當明其是否也。風寒,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火,清金化痰降火。一本云降火清金化痰。

勞,四物湯中加竹瀝、薑汁,必以補陰為主也。

肺脹而嗽者,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寒,遂成郁遏脹滿,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蛤粉、香附、瓜萎、青黛、半夏、神麯。

食積痰作嗽發熱者,半夏、南星為君,瓜萎、蘿蔔子為臣,青黛、石鹼為使。

火鬱嗽者,訶子、海石、瓜萎、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久嗽風入肺,用鵝管石、雄黃、鬱金。款冬花研末,和艾中,以生薑一片,留舌上,炙之以煙,入喉中為度。乾咳嗽者難治。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火邪在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倒倉好。此證不得志者有之。一本作此證不得愈者有之。

嗽而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等方。在後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薑者,以其辛散也。

上半日嗽多者,屬胃中有火,貝母、石膏能降胃火。

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火氣浮於肺者,不宜用涼藥,用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先治火,後治其痰。

肺虛甚者,用參膏,此好色腎虛有之,以生薑、陳皮治之。大概有痰者可加痰藥治之。

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之藥也。師云:陰分嗽,此多屬陰虛治之。

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眠者,難治。

治嗽煙筒:

佛耳草,款冬花,鵝管石

上為末,用紙卷燒其煙燻之。或白湯調亦得。

治嗽有痰,天突、肺腧二穴,炙治嗽泄火熱,大瀉肺氣。三推骨下橫過各一寸半是穴。

嗽:春是春升之氣,用清藥二陳加薄、荊之類。夏是火炎上,最重芩、連。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用藥發散之後,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來。

入方,治嗽劫藥:

五味子(半兩),五倍子(一錢),甘草(二錢半),風化硝(一錢)

上為末,以蜜為丸,噙化之。

白話文:

[咳嗽]

如果是由風寒引起的咳嗽,會有鼻子塞住,聲音重,感覺寒冷的症狀。如果是火熱導致的,則會聲音沙啞,痰少,臉色紅潤。勞損引起的咳嗽,常伴有盜汗。肺部膨脹導致的咳嗽,會在活動後出現呼吸困難,氣喘吁吁。若是痰多的咳嗽,一咳嗽就會有痰聲,痰咳出來後咳嗽就停。以上五種是咳嗽的大致情況,但也需辨別具體病情。

由風寒引起的咳嗽,治療方法是祛痰和開腠理,可用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火熱導致的咳嗽,需清肺火,化痰,一本書上寫的是降火、清肺、化痰。

勞損引發的咳嗽,可用四物湯加竹瀝、薑汁,主要以滋陰為主。

肺脹並伴有咳嗽,可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療肺氣受火傷寒,形成鬱悶脹滿的情況,因其味道酸苦,有收斂和降火的功效,輔以海蛤粉、香附、瓜萎、青黛、半夏、神麯。

因食物積滯和痰多導致的咳嗽伴隨發熱,半夏、南星為主藥,瓜萎、蘿蔔子為輔藥,青黛、石鹼為輔助藥。

火鬱導致的咳嗽,可用訶子、海石、瓜萎、青黛、半夏、香附。

若咳嗽聲音沙啞,這可能是血液虛弱受熱,可用青黛、蛤粉,以蜂蜜調服。

長期咳嗽,風進入肺部,可用鵝管石、雄黃、鬱金。款冬花磨成粉,與艾草混合,把一片生薑放在舌頭上,用艾灸的煙燻,直到煙進入喉嚨為止。乾咳的咳嗽較難治療,這是火鬱的症狀,即痰鬱和火邪在體內,可用苦梗打開,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若無法改善,可能會發展成勞損,最好及早治療。一本書上寫的是,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無法康復。

若咳嗽時肋骨疼痛,應疏肝氣,可用青皮等方。在後半段,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

治療咳嗽的藥物,大多會用到生薑,因為它的辛辣有助於散寒。

白天咳嗽頻繁,可能胃中有火,可用貝母、石膏降胃火。

下午咳嗽頻繁,可能是陰虛,需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火。

凌晨咳嗽頻繁,可能胃中有食物積滯,在這個時間流入肺部,可用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肺部的火氣,不適合用涼藥,可用五味子、五倍子收斂並降火。若有痰因火上升,應先治療火,再治療痰。

肺虛嚴重,可用人參膏,這可能是腎虛的表現,可用生薑、陳皮治療。基本上,有痰的可加痰藥治療。

治療咳嗽常用粟殼,不必懷疑其效果,但要先去除病根,這是後期的治療藥物。老師說,陰虛引起的咳嗽,多屬於陰虛,應對症治療。

咳嗽且肺部膨脹,胸悶無法入睡,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治療咳嗽的煙筒:

佛耳草,款冬花,鵝管石

以上藥材磨成粉,用紙捲起燒燻,或以開水調服。

咳嗽有痰,可灸天突、肺腧兩個穴位,以治療咳嗽,清泄火熱,大洩肺氣。在脊椎骨下橫向各一寸半的位置就是穴位。

春季咳嗽,是春天的氣候影響,可用清藥如二陳湯加薄荷、荊芥等。

夏季咳嗽,火氣旺盛,最需使用黃芩、黃連。

秋季咳嗽,是濕熱傷肺。

冬季咳嗽,是風寒外侵,用藥發散後,一定要用半夏去痰,這樣就不會再次復發。

以下是一個治療咳嗽的處方:

五味子(半兩),五倍子(一錢),甘草(二錢半),風化硝(一錢)

以上藥材磨成粉,以蜂蜜製成丸,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