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會萃》~ 卷一 (2)
卷一 (2)
1. 寒(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有口傷生冷之物。
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食冰水、果瓜冷物之類。病者必脈沉細,手足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語。或遇病熱,誤用此法,輕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脈數者,或飲水者,或煩躁動搖者,皆是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學者慎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受到外界寒冷氣候的突然侵襲,或是因食用過多冰冷的食物而生病。
戴氏解釋說:這裡所說的感冒風寒,是指身體遭受了寒冷氣氛的侵襲,或是喝了冷水,吃了生冷的水果、瓜類等食物。患者必定會出現脈搏微弱且細小,手腳冰冷,呼吸微弱,全身疲倦的情況,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會感到口渴,說話無力。如果在治療發熱的疾病時,錯誤地使用了這種治療方法,病情輕的人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嚴重,病情嚴重的人甚至可能因此喪命。大體上來說,脈搏快速的人,或是大量喝水的人,或是焦躁不安的人,通常都是得了熱病。對於寒症和熱症兩種不同病症,就如水與火一樣,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治療,一旦用錯方法就會致命,學習醫學的人必須謹慎對待。
2. 傷寒
傷寒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氣虛熱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參耆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已上傷寒治法,可用於南方,不宜於北。
白話文:
[感冒] 感冒通常是因為身體直接接觸到寒冷環境,或是攝入了性寒的食物。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在補中益氣湯中添加一些散寒的藥材。屬於因內傷導致感冒的情況,大概佔了八九成。
其治療原則是,病邪之所以能侵襲人體,往往是因為人體自身的抵抗力虛弱。因此,我們主要使用補中益氣湯,根據患者具體的症狀,適當地增減藥材。
對於氣血兩虛且發燒嚴重的患者,我們會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少量的附子,以增強藥效。但只有當患者確實是氣血虛弱時,才適用這種治療方法。
以上提到的感冒治療方法,較適合在南方地區使用,但在北方地區可能不那麼適用。
3. 暑
戴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燥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內也,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
氣如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可治矣,賦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乘虛加人參、黃耆或清暑益氣湯加減用。
白話文:
戴雲表示:暑氣就是夏季的酷熱,是炎熱的氣候影響到人體。暑病可分為冒暑、傷暑、中暑三種,這三種有不同的嚴重程度和虛實差異。如果出現腹痛與水瀉的情況,可能是胃部與大腸受到暑氣影響。如果感到噁心,可能是胃口有痰飲的問題。以上兩種情況屬於冒暑,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治療。因為黃連能清退暑熱,香薷能消除體內積水。
如果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燥熱不安,或者身體像被針刺一樣,這是熱傷在體內的表現,應當使用解毒白虎湯加上柴胡來治療。
如果病人的體質偏虛,可以再加入人參。如果病人有咳嗽、發燒、盜汗不停,且脈搏跳動頻率高,這是肺部受熱的表現,應該使用清肺湯或柴胡天水散這類藥物。及時治療還可以控制,若拖延治療,病情將會加重,這是火氣過旺影響金臟(肺)的表現,屬於中暑的情況。治療疾病時,必須清楚分辨不同症狀,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地治療。春秋季節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但不能固守一法,應該根據具體病情來開方,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對於黃連香薷飲,如果伴有痰多的情況,可以加入半夏;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加入人參、黃耆,或根據情況使用清暑益氣湯,適當地增減藥物成分。
4. 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
戴云:秋初夏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也。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柏。挾痰止用南星、半夏,陳皮之類。或生脈散。出《千金方》。
白話文:
戴氏表示:在初秋和夏末時節,如果出現頭痛、腳部無力、食慾不振且身體有發熱感,這些都是屬於陰虛元氣不足的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注夏。治療上,可採用補中益氣湯,但在藥材選擇上需去掉柴胡和升麻,而添加炒過的黃柏。若病人併有痰多的問題,則可以使用南星、半夏以及陳皮等藥物。另外,生脈散也是可用的一種選擇。這些治療方式出自於《千金方》這本書。
5. 暑風
戴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大地二火也。內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內經》曰:火鬱則發之。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吐即發散也,量其實虛而吐之。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之。
白話文:
戴雲表示:所謂的「暑風」,是指在夏天突然倒下,失去意識的情況。這有可能是由火氣引起,也可能由痰引起。火氣,指的是人體內的君火和相火。暑氣,則是外界的熱氣。當內外的火氣合在一起,造成人體過度熾熱,因此會突然倒下。至於痰,指的是人體內的痰濕,因為暑氣進入身體後,刺激了這些痰濕,堵塞了心臟的通道,使得手腳無法活動,因而突然倒下。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催吐的方式治療。根據《內經》所言:若火氣鬱結,就應當發散。如果病患同時夾帶火氣和痰濕,且病情確實,可以使用催吐的療法。催吐即是發散,要根據病患實際的體質狀況來決定是否使用。待病人催吐甦醒後,再用清涼的藥劑來調理治療。
6. 濕
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腫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後,寒氣怫鬱,濕不能越,作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注腫如泥,按之不起,此皆自內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
此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證施治。不可執一。
本草蒼朮治濕,上下俱可用。
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最妙。
白話文:
戴雲表示:濕氣有從外界進入的,也有從體內產生的,必須詳細瞭解當地環境是如何導致疾病的。在東南地區,地面較低,常下雨且潮濕,所有受到的濕氣通常都是從外界進入,多從下肢開始,所以很多人會出現腿部腫脹或腳氣問題。治療應採用發汗和散濕法,若病情持久,應考慮疏通和促進排泄。
在西北地區,地勢較高,人們多食用生冷及濕麵類食物,有些人喝酒後,寒氣鬱結,濕氣無法排出,造成腹部及皮膚脹痛,嚴重時甚至全身浮腫,如同泥漿,按壓不會回彈,這些都是從體內產生的濕氣。應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調整大小便的排泄,因為病因主要來自體內。
對於這兩種由內外環境導致的濕氣,雖然都存在,但比例不同,必須根據實際症狀進行治療,不可墨守成規。
《本草》記載,蒼朮能治療濕氣,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都適用。
使用二陳湯加上酒炒黃芩、羌活、蒼朮,能散風濕,效果極佳。
7. 內傷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虛者可用人參湯。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其所挾之病而兼用藥。
白話文:
對於患有內傷疾病,在病情好轉後仍持續感到口乾舌燥的人,這可能是因為肺部仍有殘留的熱氣。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人參、茯苓和少量的甘草,加上生薑汁冷飲來緩解。或者,也可以用茶匙舀取生薑汁直接服用。如果身體虛弱,則可以喝人參湯。
這種情況在社會上十分常見,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病人會同時伴有痰多的情況,有的可能還夾雜著外來的病毒或細菌感染,有的則是體內熱氣過盛導致的。這些情況都應以補充元氣為主要治療方向,同時根據伴隨的具體症狀,選擇合適的輔助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