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會萃》~ 卷三 (7)
卷三 (7)
1. 三焦之疾燥熱勝陰
嘗讀劉河間先生三消之淪,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人身六位五臟,而究乎萬物之原,終引《內經》論渴諸症,以辨乎世方熱藥之誤。此比物立象,反復申明,非深明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邪,請陳其略。
夫經中有言心肝氣厥而渴者,有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癉而渴者,有因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傷飽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十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痛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乾燥熱勝液一也。
三消之熱,本濕寒之陰氣衰,燥熱之陽氣大甚,皆因乎飲食飢飽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宜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輝而燥熱鬱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搏,飲食過度。亦有年少脈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虛熱血虛不能利,實熱燥甚於腎,故渴而不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故治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濕之甚,濟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泄漏消渴,多者不知。
其書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小便多;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籲!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
以彼人言,但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能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
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大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為聾、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白話文:
我曾經閱讀劉河間先生對「三消」(消渴、消中、腎消)的討論,他開始時談到天地六氣和五味如何調養人體的六腑和五臟,並探討萬物的根本,最後引用《黃帝內經》中關於口渴的症狀,來指出世人用熱性藥物的錯誤。這種用事物的相互關係來說明道理的方法,反覆闡述,如果不是深刻理解陰陽和自然規律的人,怎能如此深入淺出地講解呢?讓我來簡要介紹一下。
經典中提到心肝氣逆導致口渴,腎熱導致口渴,胃與大腸結熱導致口渴,脾虛導致口渴,小腸痹熱導致口渴,飽食肥甘導致口渴,醉酒飽食後房事導致口渴,遠行勞累或天熱導致口渴,胃受傷導致口渴,腎熱導致口渴,痛風導致口渴。雖然五臟的功能不同,導致口渴的原因也各異,但其共同點都是燥熱過盛,身體的液態物質受到損耗。
「三消」的燥熱,根本上是因為身體的濕寒陰氣衰弱,燥熱的陽氣過剩。這通常是由於飲食節制失當,腸胃乾燥,氣液失衡;或者精神耗費過度,超出正常的範圍;或者因為長期疾病,陰氣受損,血液虛弱,陽氣過盛,燥熱鬱積;或者長期食用鹹味食物,過量攝取烤肉等高熱量食物,飲食過度。有些年輕人服用金石丸散等補藥,時間久了會在下焦形成實熱,虛熱和血虛無法得到改善,腎臟的燥熱更加嚴重,因此即使口渴也無法正常喝水。
如果喝水很多,小便也很多,稱為消渴。如果飲食量多但不是非常口渴,小便頻繁並且體重下降,稱為消中。如果口渴不斷,喝水不停,腿部消瘦,小便有脂肪成分,稱為腎消。這三種消渴的病徵,其共通點都是燥熱。所以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補充腎臟的陰寒虛弱,清心火的陽熱過剩,清除腸胃的燥濕過度,補充身體的津液不足,讓氣血流通,津液生成,氣血順暢,這樣病情就會逐漸好轉。這就是通過滋潤的藥物來滋養陰氣,抑制燥熱,補充液體的道理。
然而,有些人只看到消渴和頻繁小便的症狀,誤以為是下焦寒冷。他們不知道腸胃燥熱纔是導致這些症狀的真正原因。寒性的物質屬於陰性,可以滋養水份,清心火;熱性的物質屬於陽性,可以滋養火氣,消耗水份。如果腎臟的水份無法剋制心臟的火氣,那麼上焦的火氣會更旺,導致口渴和頻繁小便;下焦的水份會更少,導致虛弱和寒冷。如果再服用寒性的藥物,則會讓元氣更加虛弱,下焦的腎水更加衰弱,使得上焦的心火更難控制。所以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元氣。如果下焦的腎水得到充實,能夠剋制上焦的心火,那麼口渴和頻繁小便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病情也會得到改善。
但是,這種觀點並沒有明確地區分陰陽虛實的原則。腎臟的水份屬於陰性,本質上是寒冷的,如果虛弱就會轉變為燥熱;心臟的火氣屬於陽性,本質上是熱的,如果虛弱就會轉變為寒冷。如果腎臟的陰虛,那麼心臟的陽氣就會過剩,這就是所謂的陽實陰虛,導致上焦和下焦都處於燥熱的狀態。
有些人只看到消渴和頻繁小便的症狀,誤以為是下焦寒冷。他們不知道腸胃燥熱纔是導致這些症狀的真正原因。寒性的物質屬於陰性,可以滋養水份,清心火;熱性的物質屬於陽性,可以滋養火氣,消耗水份。現在腎臟的水份無法剋制心臟的火氣,上焦和下焦都處於燥熱的狀態。為什麼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滋養腎臟的水份,希望它能剋制心臟的火氣呢?這不是很荒謬嗎?他們不明白,只有當水份充足時才能剋制火氣,如果水份不足,就無法剋制火氣,因此會出現陽實陰虛的情況,導致身體燥熱,小便淋漓,而且量少。
不知道消渴和頻繁小便的症狀,是因為燥熱過度,導致三焦和腸胃的毛孔堵塞,使得水液無法排出,無法滋潤全身。因此,腸胃外部的燥熱非常嚴重,即使喝很多水進入腸胃內部,最終還是無法滋潤全身,所以口渴仍然存在,小便量多。由於水液無法排出,滋潤全身,陰燥就會變得更加嚴重,無法自我滋養,因此長時間後可能會導致耳聾、眼盲、皮膚病、痤瘡等危險症狀,這清楚地顯示了燥熱對陰氣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