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以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2. 滯下辯論

滯下之病,嘗見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熱,妄用兜澀燥劑止之。或言積滯,而行巴硇丸藥攻之;或指濕熱,而與淡滲之劑利之。一偏之誤,可不明辨乎!按《原病式》所論,赤白同於一理,反復陳喻,但不熟察耳。果腸胃積滯不行,法當辛苦寒涼藥,推陳致新,盪滌而去,不宜巴硇毒藥下之。

否則鬱結轉甚,而病變危者有之矣。若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穀濕之象,滯下垢瘀之物,同於濕熱而成,治分兩歧,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論治,而用導滯行積可乎?其下痢出於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幹於腎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

若此者豈可與瀉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嘗原其本,皆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於內,濕蒸熱瘀,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不行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畜積,而滯下之症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之曰滯下。

其濕熱瘀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下凝,猶如魚腦矣。甚則腸胃空虛,關司失守,濁液並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注出,狀如豆汁矣。若脾氣下陷,虛坐努責,便出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相瘀,黏結紫色,則紫黑矣。

其汙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裡急,至圊而不能便,總行並頻,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窒礙,氣液不得宣通故也。眾言難據,何法則可求之?長沙論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黃之劑;可溫者,悉用薑、附之類。何嘗以巴硇毒藥下之,緊澀重藥兜之。

又觀河間立言: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宜溫,脈弦則去風,膿血黏稠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騖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在表熱者內疏之,在小便澀者分利之。用藥輕重之別,又加詳載。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治實治虛之要論。而丹溪又言大虛大寒者,其治驗備載《局方發揮》。觀此諸法,豈可膠柱而調瑟。又有胃弱而閉不食,此言噤口痢病。七方未有詳論者,以內大法推之,內格嘔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則胃虛木火乘之,是土敗木賊也。見此多成危候。

白話文:

「對於滯下的疾病,常見的是世人會根據排泄物顏色的紅白來區分寒熱,隨意使用收斂燥熱的藥物來制止。有的認為是食物積滯,就使用強烈的藥物如巴豆來清除;有的認為是濕熱,就使用利尿的藥物。這種片面的錯誤,我們怎能不明辨呢?

根據《原病式》中的理論,紅白的排泄物有著相同的道理,只是人們沒有深入理解。如果腸胃有食物積滯,應當使用苦寒涼性的藥物,推陳出新,清潔腸胃,而不是使用巴豆等有毒的藥物。

否則,鬱結的情況會更嚴重,甚至可能導致病情危險。如果混淆了瀉痢兩種病症,統一歸咎於濕熱,不考慮小便情況,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腹瀉是水谷濕氣的表現,而滯下是污垢淤積的結果,兩者雖都與濕熱有關,但治療方法和使用的藥物不同。

淡滲的藥物可以促進水道的散利,使濁流得以暢通,使腹瀉自然停止。這是有形的病理變化,怎麼能和滯下混為一談,使用導滯行積的藥物呢?下痢是由大腸引起,與腎氣無關。排泄物的形態可能像魚腦,也可能像豆汁,或者全是血液,或者紅白相間。

這些都不能和瀉混為一談,使用淡滲的藥物來治療。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腸胃每日接受飲食的積累,未能完全排出,殘留於體內,濕氣蒸騰,熱氣淤積,鬱結日深,潛伏不發。當炎熱的夏季來臨,身體的火氣更盛,調節失當,再次受到酷熱的侵害,到了秋天,陽氣開始收斂,火氣下降,刺激積累的物質,從而引發滯下的症狀。因其是積滯的結果,所以被稱為滯下。

濕熱淤積,影響血液則呈紅色,影響氣體則呈白色。紅白交替出現,說明氣血均受影響。長期無法痊癒,氣虛無法運行,脾臟積滯無法消化,舊的積滯脫離下滑,凝結成魚腦般的物質。更嚴重的,腸胃空虛,機能失調,濁液混合流出,顏色各異,像豆汁般混亂,這都是大腸功能障礙,氣液無法流通所致。

眾說紛紜,我們該如何判斷?長沙的理論指出,適合利尿的,應該使用大黃等藥物;需要溫補的,應該使用薑、附子等藥物。從未聽聞使用巴豆等劇毒藥物,或者使用收斂的重藥。河間的理論也指出,如果感到腹部沉重,應該使用通便的藥物;如果腹部疼痛,應該使用調和的藥物;如果全身沉重,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如果脈搏緊張,應該使用疏風的藥物;如果排泄物粘稠,應該使用重藥來清理;如果身體寒冷,自汗,應該使用重藥來溫暖;如果風邪入侵,應該使用出汗的藥物;如果稀瀉成為痢疾,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在表面的疾病,應該使用出汗的藥物;在內部的疾病,應該使用通便的藥物;在上方的疾病,應該使用催吐的藥物;在下方的疾病,應該使用通便的藥物;在表面的熱病,應該使用內疏的藥物;在小便不通的疾病,應該使用分利的藥物。使用藥物的輕重,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調整氣血,則病情自愈。丹溪又提到,對於極度虛弱和極度寒冷的情況,其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局方發揮》中。觀察這些治療方法,我們不能死板地遵循某一種,需要靈活運用。此外,還有胃虛而閉口不食的情況,這就是噤口痢。對於這種情況,前人並未有詳細的論述,根據大法推測,這是胃部虛弱,火氣上升的徵兆。進一步研究,這是脾胃虛弱,肝氣過剩的表現,往往預示著病情危急。」

以上是對「滯下」疾病的描述和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