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內經》曰: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於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汗變化,而亦為血也。生化旺則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勝,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充。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者,何哉?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而無陰以羈束之,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調治也難。

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十四歲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

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盛於陰,發於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畜之在上,則人喜念。畜之在下,則人喜狂。墮恐跌僕,則瘀惡肉凝。

若分部位,身半已上,同天之陽;身半已下,同地之陰。此恃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大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通腎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分陰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

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桐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黃、玄參,血熱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

白話文:

[論述血液作爲陰質難以生成且容易虧損]

《內經》說:營養物質是水谷中的精華,它調和五臟功能,分佈於六腑,然後才能進入脈絡。源源不斷地產生,由脾臟生成,心臟統領,儲存在脾臟,肺部宣發,腎臟排泄。它灌溉全身,眼睛得到它就能看,耳朵得到它就能聽,手得到它就能抓握,腳得到它就能行走,臟器得到它就能分泌液體,腑器得到它就能產生氣體。因此,身體的各種活動,如出入升降、濡潤宣通等,都依賴於血液的滋養。

當血液注入脈絡,量少則脈澀,量多則脈實。日常飲食的滋養使得陽氣生長,陰質得以增長,汗液變化後也能轉化爲血液。如果生化旺盛,則經脈依賴於此而長養;如果衰竭,則百脈因之而空虛,我們怎能不謹慎地養護呢?所以說,血液是神氣的一部分,保護它則存在,失去它則消亡。由此可知,血液充足則體態健壯,血液虛弱則體態衰弱;精神平靜則陰質生成,形體勞累則陽氣充盈。陽氣過盛則陰質必然衰弱,那麼,爲何會說陽氣旺盛時能生出陰血呢?這是因爲,在正常情況下,陰質隨陽氣運行,如果沒有陰質來約束陽氣,陽氣如何建立平衡。所以,疾病容易發生,但調理起來卻很難。

因爲陰質相比陽氣更易虧損,如果再受損,陽氣就容易亢奮,陰質就容易匱乏,這一點可以從各種經典中看到。比如,“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人的生命歷程中,大約14歲時月經開始,到49歲左右月經停止,這就可以看出陰血的生成困難而損耗容易。一旦陰氣虧損,就會出現各種病症,如上部出血,外部虛弱,下部便血。

稍微血熱則會導致膀胱閉塞,尿血滲透腸間,可能引發腸風。陰虛陽盛則可能出現崩漏。溼熱淤積則可能導致滯下。熱極腐敗則可能形成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氣過盛影響陰質,可能引發瘡瘍。溼氣滯留在血液中,可能導致皮膚瘙癢或疹子,以及冷痹。血液積聚在上部,人可能會有憂思;積聚在下部,人可能會變得狂躁。跌打損傷則可能導致惡肉凝結。

若按部位區分,身體一半以上屬於陽,一半以下屬於陰。這裏列舉了一些明顯的症狀。治療血液問題,必須使用與血液相關的藥物。如果尋找血藥,是否可以考慮四物湯呢!河間認爲,根據症狀輔以其他藥物,稱爲六合湯,對此進行了詳細說明。因此,我在此強調各種藥物的特性,這是不可忽視的。大川芎,是血液中的氣藥,能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地黃,是血液中的血藥,能通腎經,性味甘寒,能補真陰之虛。

當歸分爲三種,是血液中的主要藥物,能通腎經,性味辛溫,整體使用能活血,分別歸於不同的經絡。芍藥,是陰性藥物,能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腹痛。如果要找陰性藥物,可以從這些中選擇。《脾胃論》中提到,善於治療的人會根據經絡的狀況增減藥物,去除一兩味不適合的,作爲主要治療手段。這裏專門討論了血液疾病和相關藥物。

如果氣血虛弱,應遵循長沙的傳統。血虛可用人參補充,陽氣旺盛則能生出陰血。如果只用四物湯,只能針對血液受損的情況,不涉及氣虛。輔助藥物包括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適用於血滯;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桐灰,適用於血崩;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適用於血痛;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適用於血虛;乳酪,是血液製品,適用於血燥;乾薑、桂枝,適用於血寒;生地黃、玄參,適用於血熱。這只是概括了正治的基本原則。

根據病情的不同,藥物的運用可以無窮無盡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