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八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9)

1. 秘結

大意

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秘。(正傳)雖有熱燥、風燥、火燥、氣血虛燥、陰結陽結之不同。要皆血虛所致。大約燥屬腎。結屬脾。須當分辨。(匯補)

內因

或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多食辛辣。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欲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傳送失常。漸成燥結之症。(正傳)

外候

胃實而秘者。善飲食。小便赤。胃虛而秘者。不能食。小便清。熱秘者。面赤身熱。六脈數實。或口瘡喜冷。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脈沉遲。或溺清喜熱。氣秘者。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則多噫。風秘者。風摶肺臟。傳於大腸。則筋枯。(匯補)

病久變膈

有津液乾枯。三脘俱燥。初則幽門不通。漸至上衝吸門。拒格飲食。變為噎膈。此即三陽結。謂之膈也。(匯補)

脈法

脈多沉伏。陽結沉數。陰結沉遲。風燥脈浮。血燥脈洪。老人虛人。脈雀啄者不治。(脈訣)

治法

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陽結者清之。陰結者溫之。氣滯者疏導之。津少者滋潤之。大抵以養血清熱為先。急攻通下為次。(匯補)

峻劑宜戒

如老人津液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反發汗利便。病後氣血未復。皆令秘結。治宜滋養氣血。不可概用牽牛、巴豆之類。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遂成不救。(秘藏)或變肺痿。咳唾膿血。或飲食不進而死。(匯補)

發汗宜戒

血虛脈大。發熱便燥者。慎不可發汗。汗之則重亡津液。(正傳)所謂燥者濡之。養血之義也。(匯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加杏仁、枳殼。熱加條芩、黃連。風加防風、麻仁。寒加木香、肉蔻。血少加桃仁、紅花。氣滯加檳榔、厚朴。老人虛人。病後汗多。不可用通法者。皆宜膽導蜜導法。壯實人可下者。承氣湯。冷閉。用醬生薑導之。久虛者。煮豬血臟湯加酥食之。血仍潤血。臟仍潤臟。此良法也。(匯補)

【附脾約】

有平素津液燥結之人。因患傷寒熱病。邪熱未至於胃。津液先已消爍。故胃強脾弱。水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難者。用脾約丸以開結。若邪傳至陽明腑症而秘結。自有承氣湯法。不在此例。(匯補)

【附陰結】

陰結者。陰寒固結。腸胃血氣凝滯而秘結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涼。大便硬閉。脈沉而遲。宜四物合附子湯。如久不大便而脈反微澀者。黃耆建中湯。

秘結選方

導滯通幽湯,統治便燥之病屬少陰者。

當歸,生地,熟地,桃仁,升麻,大黃,紅花

大承氣湯,統治便結之病屬太陰者。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脾約丸(和劑),治氣滯血熱便結。

白話文:

秘結

大便不通的原因,與腎臟的功能密切相關。腎臟功能良好,體液充足,大便就會通暢;反之,腎虛則體液不足,大便就會祕結。雖然祕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燥熱、風燥、火燥、氣血虛燥、陰結、陽結等,但究其根本,都與血虛有關。其中,「燥」屬腎臟問題,「結」屬脾臟問題,需仔細辨別。

內在原因可能是房事過度、飲食不節、飲酒過量、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等。這些不良習慣會導致脾胃和腎臟的虛火旺盛,體液不足,腸道傳送功能失常,最終導致大便祕結。

外在表現:胃實而祕結者,食慾旺盛,小便顏色深黃;胃虛而祕結者,食慾不振,小便清澈;熱祕者,臉紅身熱,脈象數而有力,可能伴有口腔潰瘍,喜喝冷飲;冷祕者,面色蒼白或發黑,脈象沉而遲,可能伴有小便清澈,喜喝熱飲;氣祕者,氣機升降失調,腸胃氣體運行不暢,常會打嗝;風祕者,風邪侵犯肺臟,再傳到大腸,導致肌肉萎縮。

病程久了會發展成膈症:體液乾枯,腹部三脘(上腹部)乾燥,初期幽門不通,逐漸發展到上衝吸門(食道入口)不通,無法進食,演變成噎膈症,這就屬於三陽經絡阻塞,稱為膈。

脈象:脈象多沉伏,陽結脈象沉而數,陰結脈象沉而遲,風燥脈象浮,血燥脈象洪大。老年人和體虛者,脈象如雀啄樣跳動,則預後不良。

治療方法:少陰經絡導致的祕結,使用辛溫潤燥的藥物;太陰經絡導致的祕結,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陽結則清熱;陰結則溫補;氣滯則疏導;津液不足則滋潤。總體來說,以養血清熱為先,急則通下為輔。

峻下藥物應謹慎使用:老年人體液乾枯、產後失血、病後氣血未復者,都可能導致祕結。治療應以滋養氣血為主,避免使用牽牛子、巴豆等峻下藥物,以免損傷津液,加重病情,甚至導致病情難以挽回。嚴重者可能演變成肺痿,咳吐膿血,或飲食不進而死亡。

發汗應謹慎:血虛、脈象洪大、發熱、大便乾燥者,應避免發汗,以免加重體液流失。治療原則是「燥者濡之」,也就是說,要滋養血液。

用藥:主要使用四物湯加減。熱症加黃芩、黃連;風症加防風、麻仁;寒症加木香、肉蔻;血虛加桃仁、紅花;氣滯加檳榔、厚朴。老年人、體虛者、病後多汗、不宜使用通下藥物者,宜用導赤散或蜂蜜導瀉;體質壯實,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冷祕可以用醬拌生薑導瀉;久病體虛者,可用豬血加豬內臟煮湯,再加酥油食用,以滋補血液和臟腑。

【附脾約】

有些人平素津液就乾燥祕結,若再患傷寒,邪熱未及胃,津液先已耗損,導致胃強脾弱,水液不能正常佈散,只輸送到膀胱,因此小便頻多,大便卻祕結。此時可用脾約丸以通利。但若邪氣傳至陽明經而祕結,則需用大承氣湯,不在此例。

【附陰結】

陰結是指陰寒凝滯,腸胃氣血瘀阻而導致的祕結。外在表現為不渴、不食、四肢冰冷、身體發涼、大便堅硬不通,脈象沉而遲。治療宜用四物湯加附子;若久祕而脈象微弱澀滯,則用黃耆建中湯。

秘結選方:

導滯通幽湯:治療少陰經絡導致的便祕。藥物包括:當歸、生地、熟地、桃仁、升麻、大黃、紅花。

大承氣湯:治療太陰經絡導致的便祕。藥物包括: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脾約丸:治療氣滯血熱導致的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