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4)

回本書目錄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4)

1. 大腸府說

(每日卯時,氣血注大腸)

謙按:大腸上接小腸下連肛門內分迴腸、廣腸、直腸三部。其管較闊於小腸,為傳送糟粕之府。其傳送糞滓出魄門,實賴肺金下降之氣以行之,故大腸上與肺藏相應。

大腸病

沈氏曰:大腸為胃府傳化物之器。故《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化物出焉。其經與足陽明相接,故亦名手陽明;又以其為營氣之隧道,與肺相接,故經絡得與肺相表裡。《經》又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官,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以為出入者也。是皆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則《經》固指大腸等為陰矣。

以其為陽者,蓋以藏府之內外言之;以為至陰之類者,則就其職任言之。讀者不以詞害意可也。要之大腸所由之隧道,雖與肺相屬而為表裡,而大腸之絡實與陽明胃接,故其病多與胃同,與肺無涉,即間有經絡自病,延及於肺,亦只在經絡,不如傷寒之傳經,必及於藏府也。

白話文:

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氣血集中在大腸,大腸位於小腸之上,肛門之下,分為迴腸、廣腸、直腸三部分,比小腸粗,負責傳送食物殘渣。大腸將糞便排出,需要依靠肺部下降的氣息推動,因此大腸與肺部相呼應。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師傳篇》: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大腸泄:

《五十七難》: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大腸痹:

《素·痹論》: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大腸咳:

《素·咳論》: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大腸癰疽:

《靈·癰疽篇》:天樞隱隱痛者,大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腸癰。

白話文:

大腸生病時,肚子會絞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容易受寒導致腹瀉,疼痛位於肚臍附近,無法久站。大腸與胃臟互為表裡,治療時可取巨虛穴的上方。

大腸內熱,排泄物會呈現黃色稀糊狀,肚臍以下的皮膚冰冷;大腸內寒,則會出現腸鳴和腹瀉。胃寒腸熱,會導致腹脹和腹瀉;胃熱腸寒,則會容易餓,小腹疼痛脹滿。

大腸泄瀉:飯後感到腹脹不適,排泄物呈白色,腸鳴絞痛。

大腸痺症:經常喝水卻排不出去,氣喘吁吁,偶爾腹瀉。

大腸咳嗽:肺部持續咳嗽,會影響到大腸,導致咳嗽時伴隨失禁。

大腸癰疽:天樞穴隱隱作痛,為大腸疽;其上方的肉微微隆起,為大腸癰。

2. 腎藏說

(每日酉時,周身氣血注於腎)

謙按:腎有兩枚,在腹腔之背脊兩旁,左右對列,形如蠶豆而大,外旁凸出,內旁凹入。秉寒水之氣而命火即寄其中,受藏五藏六府之精以化髓生骨,又能分析血中之廢料,下注膀胱,以成尿液。腎藏作用,分精氣兩項。精者,腎中之真陰,男為精室,女系胞宮,均有脂膜與腎系相連。

陰靜則精聚而不散,火動則精泄而腎虛矣。腎氣者,即腎中之真元,上吸天陽,下入丹田之氣也。丹田內通腎系,真陽由腎系入命門,為全身諸氣之根,人生性命之本;繼而下達膀胱,復蒸發上行為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其行而會於中焦,則宣穀氣,熏肌膚,充周身,澤毛髮,勢若霧露之溉;至上為宗氣,則積於胸中,出於喉嚨,貫心肺而行呼吸。故丹田又名氣海,氣之所以流行不息者,即命門中相火之功用也。

白話文:

每日酉時,周身氣血注於腎

謙按:

腎臟有兩個,位於腹腔背脊兩側,左右對稱排列,形狀像蠶豆般大小,外側凸出,內側凹陷。腎臟主寒水之氣,命火也寄居其中。腎臟負責儲藏五臟六腑的精華,用來化生骨髓、骨骼,也能分析血液中的廢物,下注膀胱形成尿液。腎臟的功能分為精氣兩項。

指的是腎臟中的真陰,男性是精室,女性則為胞宮,兩者皆有脂膜與腎臟相連。 陰氣靜止,精氣就會凝聚不散;陽氣過於活躍,精氣就會外泄,導致腎虛。

腎氣指的是腎臟中的真元,向上吸取天陽之氣,向下進入丹田之氣。丹田內部與腎臟相通,真陽由腎臟經命門進入全身,成為全身氣血之根源,是人生命之本;然後向下到達膀胱,再向上蒸發成為衛氣,溫暖肌肉,充盈皮膚,滋養腠理,主管開合。衛氣運行到中焦,則宣發穀氣,熏蒸肌膚,充盈周身,滋養毛髮,猶如霧露滋潤万物;向上則成為宗氣,積聚於胸腔,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進行呼吸。

因此,丹田又稱為氣海,氣血之所以能够周流不息,皆因命門中的相火作用。

簡單來說,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

  • 肾脏的位置、形状、功能。
  • 精和肾气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人体的重要性。
  • 丹田和命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气血运行中的作用。

最后一句“每日酉時,周身氣血注於腎”可以理解为,酉時(下午5点到7点)是肾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周身气血都汇聚到肾脏。

腎病

沈氏曰:少陰者,陽氣初轉,陰氣乍生之謂。太陽寒水司氣,獨歸於腎(腎與膀胱相表裡),故腎為陽初轉,陰乍生之藏。蓋以腎之氣主蟄伏,主歸藏(屬於冬令),天地斂閉之氣,必歸於此,是以腎得主寒水也。人身有水,必有火,是以腎為先天根本,與心火相對待也。腎與心火南北對待,而命門真火亦寄於中者何?蓋即坎中一畫乾陽,以運化生長收藏也。

是腎固以寒為位,以水為用,以火為本,其質堅滑者,水之體;其氣流行者,火之化也。所以諸藏各一,獨腎有水火兩具,而命門真火與蟄藏真水兩相融洽,坎中一陽即藏於兩陰之間,故命火亦即涵於真水之內,如天地之陰陽動靜,互相樞紐。然靜極而動,陽生陰中,遂能升陰精以上奉心主,此升坎填離,水火既濟,先天神妙之不可思義者也。先輩云腎藏之水如海,火如龍,水暖則龍潛,水寒則龍起。

白話文:

腎病

沈氏說:少陰,指的是陽氣開始轉變,陰氣剛剛生成的意思。太陽寒水掌管著氣機,獨自歸屬於腎(腎與膀胱互為表裡),因此腎是陽氣初轉,陰氣乍生的藏府。這是因為腎的氣主宰著蟄伏和歸藏(屬於冬令),天地收斂閉合的氣息,必然歸屬於此,所以腎得主寒水。人體有水,必然有火,因此腎為先天根本,與心火相對待。腎與心火南北對待,而命門真火也寄於其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坎卦中的一畫乾陽,負責運化生長收藏。

所以腎以寒為位置,以水為作用,以火為根本。腎的質地堅硬光滑,是水的特性;腎的氣息流動,是火的變化。其他的臟腑都只有一種特性,唯獨腎具有水火兩者,而命門真火和蟄藏真水互相融洽。坎卦中的一陽就藏於兩陰之間,因此命火也包含在真水之中,如同天地陰陽的動靜,互相樞紐。然而靜極而動,陽氣生於陰中,就能升起陰精,向上奉養心主,這就是升坎填離,水火既濟,是先天神妙,不可思議的事情。

前輩們說,腎藏的水如同大海,火如同龍,水溫暖則龍潛伏,水寒冷則龍升起。

是腎火炎熾為患,皆由腎水虛寒;而腎既虛寒,益為脾土所克,其病生矣。此言水火不能既濟而為病也。然不但此也,腎家有水火兩病,火病者,龍火上爍,為害有亢與衰之分;水病者,寒淫所勝,為災有水涸濕盛之別。又剋水者為土,然水藏土中,土衰則水泛。《內經》謂腎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者,意在斯也。

又先哲之言曰腎水不足,勿撲其火,須滋陰之真源以配火;腎火不足,勿傷其水,須益其火之源以配水。果能三復斯言,治腎病之能事畢矣。

《素·標本病傳論》: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

白話文:

腎臟的火氣過旺導致疾病,都是因為腎臟的水分不足而虛寒所致。腎臟虛寒,又容易受到脾臟的克制,於是疾病就產生了。這說明了腎臟的水火不能平衡就會生病。然而不只如此,腎臟還有水火兩種病症,火病又分為龍火上炎,亢盛和衰弱兩種;水病則分為寒邪侵襲,以及水涸濕盛兩種。而克制水的脾臟,又藏於腎臟之中,脾臟虛弱就會導致腎水泛溢。《內經》說腎臟主精,並主脾臟,不說克制而是說主,就是這個道理。

古人說,腎臟水分不足,不要撲滅其火,要滋養陰氣以配合火氣;腎臟火氣不足,不要傷害其水,要補充火氣以配合水氣。如果能反复思考這句話,治療腎臟疾病就無憂了。

《素問·標本病傳論》中說,腎臟病會導致少腹、腰脊疼痛,腿腳酸軟,三天後背部筋骨疼痛,小便閉塞,三天後腹部脹滿,三天後兩側肋骨疼痛,如果持續三天不愈就會死亡。

《藏氣法時論》: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靈·本神篇》: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十六難》: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

腎水:

《金匱·水氣篇》: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黃瘦,大便反堅。

腎氣:

《靈·淫邪發夢篇》: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白話文:

患有腎病的人,腹部會膨脹,小腿腫脹,容易喘咳,身體沉重,睡覺時會出汗,怕風。身體虛弱時,胸部會疼痛,腹部疼痛,神志不清,心情不愉快。

腎氣旺盛而怒氣不消,會傷及意志,意志受損就會健忘,腰脊無法彎曲伸展,毛髮枯黃,面色蒼白,容易在夏季末期死亡。

如果觸摸到腎脈,外在表現為面色發黑,容易恐懼,打哈欠;內在表現為臍下有氣體流動,按壓時堅硬且疼痛,病症為逆氣,小腹劇痛,下腹部像泄瀉一樣疼痛,腳和小腿冰冷且發麻。出現這些症狀,就是腎臟出了問題。

腎水過盛,腹部會膨脹,肚臍周圍腫脹,腰痛難以排尿,陰部潮濕如同牛鼻上的汗水,腳部冰冷,面色發黃消瘦,大便反而乾燥。

腎氣旺盛,則做夢時會夢見腰脊斷裂。

腎風:

《素·風論》: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奇病論》: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評熱病論》: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虛,不當刺。

腎熱:

《素·刺熱論》:腎熱病者,頤先赤(節)。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白話文:

腎風是指冬天壬癸月(農曆十一月、十二月)受邪氣侵襲,導致的疾病。腎風的症狀包括多汗畏風、面部浮腫、背痛難以直立、面色發紅、身體僵硬不靈活。診斷時,可在肌肉上觀察到黑色。

另外一種腎風表現為身體浮腫像水腫一樣,脈象強勁有力,但身體沒有疼痛,形體不瘦,食慾不佳,食量減少,這種病症源於腎臟,稱為腎風。患有腎風而無法進食、容易驚恐,驚恐後心氣衰竭者就會死亡。

腎風患者面部浮腫,影響說話。虛弱者不宜針灸。

腎熱的症狀包括下顎先發紅,腰痛、腿部酸痛、口渴頻飲、身體發熱,熱氣上攻則頸項疼痛且僵硬,腿部發涼且酸痛,腳底發熱,不願說話,病情加重則頸項疼痛且發脹、神志不清,戊己日(農曆初八、初九)至壬癸日(農曆十一月、十二月)病情嚴重,出汗伴隨氣逆,就會在戊己日(農曆初八、初九)死亡。針刺足少陰經、太陽經。

《痿論》: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腎脹:

《靈·脹論》: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腎虛:

《素·藏氣法時論》: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腎瘧:

《素·刺瘧篇》: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腎咳:

《素·咳論》: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白話文:

腎臟有熱的人,面色黝黑,牙齒枯槁。腎臟腫脹的人,腹部脹滿,疼痛延伸至背部,腰部和大腿疼痛。腎臟虛弱的人,胸口疼痛,腹部疼痛,神志不清,心情鬱悶。腎臟受到瘧疾侵襲的人,身體發冷,腰背疼痛,翻來覆去,排便困難,眼睛模糊,手腳冰冷。腎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腰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