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4)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4)
1. 小腸府說
(每日未時,氣血至小腸)
謙按:小腸較大腸細而長,上接於胃下口之幽門,下連大腸,居腹之中部。凡胃中所納食物皆輸入小腸,由小腸下口之闌門分別滓穢入大腸,其水則滲入膀胱,故曰受盛之府。
小腸病
沈金鰲曰:小腸之職與大腸相似,皆為胃化物之器,故其病亦與胃同。因本經與心絡並行隧道,故本經病或延及於心,然只在經絡而已。其為病也,實則嗌痛,頷腫,節弛,肘廢,小水不利,色赤或澀痛,或尿血;虛則遺尿,面白,小腸生贅肬;則發為遺溺、閉癃等病。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小腸氣:
《素·至真大要論》: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
《靈·脹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
小腸泄:
《五十七難》:小腸泄者,溲而便濃血,少腹痛。
小腸咳:
《素·咳論》: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小腸癰:
《靈樞》:關元隱隱痛者,小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腸癰。
白話文:
【小腸功能說明】
每天下午一點到三點,人體的氣血會流經小腸。
根據記載,小腸比大腸細長,位於腹部中央,上方連接胃的下口,下方則連接大腸。胃消化後的食物都會傳送到小腸,小腸再從下端的闌門將食物殘渣送入大腸,水分則會滲入膀胱,因此小腸又稱為「受盛之腑」。
【小腸相關疾病】
沈金鰲指出,小腸的功能和大腸相似,都是胃部消化食物的輔助器官,所以它們的疾病也類似。由於小腸和心臟有著緊密的聯繫,所以小腸的疾病可能也會影響到心臟,但通常只侷限在經絡層面。小腸實證時,可能會出現喉嚨疼痛、頜部腫脹、關節鬆弛、手肘無力、排尿不順、尿色偏紅或尿道疼痛,甚至血尿的情況;而虛證時,則可能出現尿失禁、面色蒼白、小腸息肉等症狀,進而引發尿失禁或尿瀦留等問題。
根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小腸疾病的患者,可能會有小腹痛、腰脊牽扯睪丸疼痛、耳前發熱、單側肩膀特別熱、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熱感,或脈象弱陷等現象,這都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病徵,治療上可選用巨虛下廉穴。
【小腸氣】
《素問·至真大要論》提到,當太陽經氣過剩,人體受寒邪影響,可能出現小腹牽扯睪丸和腰脊的疼痛,氣向上衝心。
《靈樞·脹論》中,小腸脹的表現是小腹脹滿,腰痛。
【小腸泄】
《五十七難》記載,小腸泄的特徵是尿液混有濃血,伴有小腹痛。
【小腸咳】
《素問·咳論》描述,心咳如果持續不止,可能會影響到小腸,小腸咳的特徵是咳嗽時會漏氣,氣和咳聲一同發出。
【小腸癰】
《靈樞》中提及,關元穴附近隱隱作痛,可能是小腸生了瘡;如果該部位皮膚稍微隆起,則可能是小腸癰。
2. 脾藏說
(每日巳時,氣血注脾)
謙按:脾者卑也,謂如土之卑下也,居胃底之外側。又脾者,裨也,謂其攻用裨助胃氣以消化穀食也。形圓長而扁。氣旺則血流走,氣虛弱則運化之機滯而病生矣。
脾病
沈金鰲曰:脾者,後天之本,四藏皆賴其煦育也。其職主為胃行精液,掌太倉之運量,而以升為德。其部當水穀之海,故惡濕。在五行屬土,配資生之坤元,故為十二經根本;居中央以灌四旁,故健運乃能無病。《經》曰:腹滿䐜脹,下厥上冒者,皆由中氣不運,脾陰鬱結,而陽明之氣亦不上騰,是以不能出營衛,升達上下也。惟不上升,故肺氣不行而上冒;惟不下達,故腎氣獨沉而下厥耳。
至若本經為病,不外濕淫、熱鬱兩端。濕由水氣,病則壅,壅傷氣,必腹脹胃痛,腸鳴飧泄,身重,食不消化。熱由火氣,病則不濡,不濡則傷血,血枯而燥,必胃氣厚,善飢,肉痿,善瘛,腳下痛,口乾,舌本強,食即吐或食不下,煩心,脾約,此皆脾陰病也。治之者,務使三焦流轉,土潤而升,則火氣不得病之;土溫而旺,則水氣亦不得病之矣。
《素·標本病傳論》: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
《藏氣法時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靈·本神篇》: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挽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十六難》: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
脾風:
《素·風論》: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玉機真藏論》: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
脾癉:
《素·奇病論》: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脾中風:
《金匱》:脾中風者,翁翁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水:
《金匱·水氣病篇》: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脹:
《靈·脹論》: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脾虛泄:
《素·藏氣法時論》: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五十七難》: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脾約(液枯便閉也):
《金匱》:(五藏風寒)趺陽脈(胃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博,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白話文:
[脾臟功能說明]
每天的巳時(上午9點到11點),我們的氣血會特別聚集在脾臟。
根據古人的理解,脾臟地位低下,就像土地一樣低矮,它位於胃的下方外側。脾臟也有輔助的意思,因為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協助胃氣來消化食物。它的形狀是圓長且扁平的。如果脾氣旺盛,血液就能順利流動;但如果脾氣虛弱,消化運作就會停滯,進而導致疾病。
脾臟相關疾病
沈金鰲認為,脾臟是人體後天的根本,其它四個臟器都依賴它來維持活力。脾臟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胃部運送精華的液體,掌控著食物的消化吸收,並且向上運行是其特性。由於它位處食物消化的大海,所以不喜歡濕氣。在五行中,脾臟屬土,配合大地生長的特性,因此它是十二條經絡的根本;它位於身體的中央,向四周輸送能量,因此只有健康運行,才能避免生病。《經》中提到:腹部膨脹、脹氣、下肢冰冷、頭暈等症狀,都是因為中氣無法運行,脾臟陰氣鬱結,導致陽明之氣無法上升,因而無法產生營養和保護全身的營衛之氣,也就無法讓全身上下都得到滋養。只有無法上升,肺氣才會受到影響而頭暈;只有無法下降,腎氣才會獨自下沉,導致下肢冰冷。
對於脾臟本身的疾病,不外乎濕氣過盛和熱氣鬱積兩種。濕氣是由水氣引起,一旦生病,就會造成阻塞,阻塞傷害了氣,必然會出現腹部脹大、胃痛、腸鳴、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食物無法消化等症狀。熱氣是由火氣引起,一旦生病,就會造成乾燥,乾燥傷害了血,血乾燥了,必然會導致胃氣增厚、容易餓、肌肉萎縮、容易抽搐、腳痛、口乾、舌頭僵硬、吃東西就吐或者食物無法下嚥、心煩、便祕等症狀,這些都是脾臟陰氣生病的表現。治療的方法,主要是讓三焦流轉正常,脾氣溫暖而上升,這樣火氣就不會對脾臟造成傷害;脾氣溫暖而旺盛,水氣也不會對脾臟造成傷害。
《素問·標本病傳論》:脾臟生病,身體會感到疼痛、沉重,一天後腹部會膨脹,第二天腰部和脊椎、小腿會疼痛,第三天背部和脊椎、筋骨會疼痛,小便也會受阻,十天後如果還沒有好轉,就會死亡。
《藏氣法時篇》:脾臟生病的人,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腳步不穩,容易抽搐,腳痛,虛弱時腹部會膨脹,腸鳴,消化不良,食物無法消化。
《靈樞·本神篇》:脾臟憂慮不解,就會傷害意念,意念受傷,四肢就會失去控制,毛髮憔悴,面色蒼白,春天時可能會死亡。
《十六難》:如果診斷出脾臟脈象異常,外在的症狀可能是面色黃、易打嗝、易思考、口味變化;內在的症狀可能是肚臍周圍有動態氣息,按壓會感到堅硬或疼痛,腹部膨脹,食物無法消化,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惰嗜睡,四肢無法控制。有這些症狀,就是脾臟問題。
脾風:
《素問·風論》:脾風的表現,包括多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不想動、面色蒼白、微黃、不想吃東西。診斷主要在鼻子上,顏色偏黃。
《玉機真藏論》:肝臟傳染給脾臟的疾病,被稱為脾風,會導致身體發抖,腹部熱,心情煩躁。
脾癉:
《素問·奇病論》:有些人會感覺口中有甜味,這是五氣過剩的表現,被稱為脾癉。五種味道進入口中,會被胃部吸收,脾臟會將其中的精華和液體輸送到全身,因此會讓人感覺口中甜味。這通常是由於攝取了太多美味的食物和脂肪。脂肪會使人體內部熱度升高;甜味會使人體中間部分過飽。因此,這種氣會向上溢出,最終導致糖尿病。治療方法是使用蘭花,以去除舊氣。
脾中風:
《金匱要略》:脾臟中風的人,會有類似醉酒的表現,包括頭暈、形體像醉漢一樣搖晃,腹部感到煩躁和沉重,眼皮跳動,呼吸短促。
脾水: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脾水的患者,腹部會顯得很大,四肢會感到非常沉重,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生成,僅僅感到氣短,排尿困難。
脾脹:
《靈樞·脹論》:脾脹的患者,會頻繁地打嗝,四肢感到煩悶,身體沉重到連穿衣服都覺得負擔,躺在牀上也無法安穩。
脾虛泄:
《素問·藏氣法時論》:脾虛的患者會有腹部膨脹、腸鳴、消化不良的症狀。
《五十七難》:脾泄的患者,腹部會感到飽脹,出現水瀉,食物一吃下去就嘔吐或逆流。
脾約(津液枯竭,大便乾硬):
《金匱要略》:趺陽脈(胃脈)浮而澀,表示胃氣旺盛,小便頻繁。浮澀脈搏交錯,會導致大便乾硬,脾臟功能受限制。可用麻仁丸治療。
脾咳:
《素問·咳論》:脾咳的表現,咳嗽時右側肋骨下方會感到疼痛,隱隱作痛,延伸到肩膀和背部,嚴重時甚至無法移動,稍微一動就會加重咳嗽。
脾瘧:
《素問·刺瘧篇》:脾瘧的患者會感到寒冷,腹部疼痛,熱的時候腸子會響,響聲後會大量出汗。治療可以針灸足太陰穴。
脾熱:
《素問·刺熱論》:脾熱的患者,鼻子首先會變紅。脾熱的患者,會先感到頭部沉重、臉頰疼痛、心情煩躁、臉色蒼白、想嘔吐、全身發熱。熱氣衝擊會導致腰部疼痛,無法彎腰或抬頭,腹部脹滿,大便稀瀉,兩頜疼痛,在甲乙日(木日)病情會加劇,在戊己日(土日)會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甲乙日(木日)可能會死亡。治療可以針灸足太陰和足陽明穴。
《痿論》:脾熱的患者,皮膚會呈現黃色,肌肉會不斷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