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
1. 肝藏說
(每日丑時,周身血氣俱注於肝)
謙按:肝,干也,謂其性好動而干犯他藏也,故曰肝為剛藏。其形上面隆凸,下面凹陷,分左右兩大扇,貼於橫膈膜下,色紫赤,中有血液釀出膽汁,以為消化水穀之用,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經》曰:木鬱達之。
肝病
沈金鰲曰:肝於五藏,為將軍之官,合少陽膽為一部,居脾之右,腎之前,其位近少腹,其地當血海。其部在兩脅,其經起足指,上通顛頂。其氣本陰,因其表為少陽,故一陽發生之氣起於厥陰而一身上下無所不至。肝和,則氣發揚為諸藏之贊助;若衰與亢,則反為諸藏之殘賊。
其職主藏血,又主筋,能任筋骨勞役之事。其精上注於目,兼通於耳。其德屬木,故體本柔而剛,直而升,以應春氣。及其為病也,多逆,逆則頭脅或少腹痛,耳聾目瞑,口苦,善怒,喜瘛;虛則善恐,聾瞶;經病則腰痛疝㿉,少腹腫,甚則嗌乾,色脫,遺溺,癃閉。其氣鬱或勝,必侵及乎脾土,土受木克則胸滿嘔逆也。
白話文:
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血液,還主導筋脈,負責筋骨的勞役活動。肝精上注於眼睛,也連通耳朵。肝臟屬木,所以性本柔而剛,直而上升,應和著春天的氣息。如果肝臟生病了,大多數情況下是逆氣,逆氣就會導致頭部、肋骨或小腹疼痛、耳聾、目眩、口苦、容易生氣、喜歡發狂;肝虛就會害怕、耳聾、目眩;肝經病變就會腰痛、疝氣、小腹腫脹,嚴重的話還會咽乾、面色蒼白、遺尿、閉經。如果肝氣鬱結或過盛,就會侵犯脾臟,脾土被木克制,就會出現胸悶、嘔吐等症狀。
夫肝氣之逆,由肝鬱所致,然治郁不可用攻伐,故《經》曰:以辛散之,以辛補之。若肝火實證,又每因肝血之虛,既虛則不得不滋養,故《經》曰:以酸收之,以甘緩之。總之,肝氣鬱,宜辛溫;肝血虛,宜清潤。薛氏清火、補肝兩說,夫豈不通之論哉。
《素·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十六難》: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旁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
白話文:
肝氣逆流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肝臟有著氣機阻滯的現象,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不能採取攻擊性的治療方式,《經》中提到應該使用辛味的藥物來疏散,以及使用辛味的藥物來補充。如果肝火過盛,往往會伴隨著肝血不足的情況,由於血的不足,我們必須要滋養肝血,因此,《經》中提到應該使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並使用甘味的藥物來緩和。總的來說,對於肝氣鬱結的情況,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對於肝血不足的情況,應該使用清潤的藥物。薛氏對於清肝火和補肝血的觀點,確實是非常通達的論述。
《素·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春天三個月,這時自然界的生命活動開始興旺,天地間都充滿了生機,萬物開始蓬勃生長。人們應當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即晚睡早起,散步在庭院之中,披散頭髮,舒緩身體,以促進心志的生發。應該鼓勵生命,而不是扼殺它,給予而非奪取,獎賞而非懲罰。這是對應春季氣候的養生之道,違反這些原則可能會傷害肝臟。
《十六難》中提到,如果得到肝脈的診斷,外部表現可能包括經常清潔、臉色青綠、容易生氣,內部表現可能包括腹部左側旁邊有跳動的氣息,按壓時感覺堅硬或疼痛,可能伴有四肢脹滿、腹瀉、尿頻、排便困難、抽筋等症狀。符合這些症狀的人,很可能就是肝臟問題。
肝風:
《素·風論》: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診在目下,其色青。
肝氣:
《靈·邪淫發夢篇》:肝氣盛則夢怒。
肝熱:
《素·熱論》: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痿論》: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肝中寒:
《金匱》: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咳:
《素·咳論》: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肝脹:
《靈·脹論》: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白話文:
肝風: 《素·風論》指出,肝風的症狀包括多汗、畏風、易悲傷,臉色偏蒼白,喉嚨乾燥且容易發怒。診斷時可觀察到眼睛下方的顏色呈青色。
肝氣: 《靈·邪淫發夢篇》提到,肝氣旺盛時,人會夢見自己發怒。
肝熱: 《素·熱論》說明,肝熱的病症包括尿液開始變黃,腹部疼痛且常躺臥,身體發熱,熱度升高時會出現語無倫次或驚嚇的情況,右側肋骨附近會感到疼痛和緊張,手指腳趾會感到焦躁不安,無法安靜地臥牀。
《痿論》則補充,肝熱的患者臉色蒼白且指甲乾枯。
肝中寒: 《金匱》描述,肝中寒的現象包括雙臂無法抬起,舌頭乾燥,喜歡嘆息,胸部疼痛,無法翻身,進食後會吐出食物並伴有出汗。
肝咳: 《素·咳論》提到,肝咳的表現為咳嗽時兩側肋骨下方會感到疼痛,嚴重時無法轉動身體,轉動時兩側的肋骨下方會感到滿滿的。
肝脹: 《靈·脹論》指出,肝脹的症狀是右側肋骨下方有滿滿的感覺,且疼痛會延伸至小腹。
肝痹:
《素·五藏生成篇》: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肝著:
《金匱》: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肝瘧:
《素·刺瘧篇》: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白話文:
肝痹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在心下肋骨处积聚,导致疼痛、腰痛、足冷和头痛等症状。通常由寒湿入侵引起,治疗方法与疝气相同。肝著则表现为患者总是想用手按压胸部,起初并无痛苦,只是想喝热水,可以用旋覆花汤治疗。肝疟则是指肝经受寒邪侵袭,导致脸色苍白、呼吸急促、面色如死人般的症状,可以用针刺足厥阴经放血治疗。
2. 膽府說
(每日子時,周身血氣注於膽)
謙按:膽在肝之短葉間,位居右側,形如囊,內貯膽汁由肝藏分泌而出,其色綠,有黏性,氣臭味苦,能助食物消化。西人測驗另有一管通脾,其信然歟。
膽病
沈金鰲曰:膽為中正之官,又為中清之府,其府直得先天甲木之氣,乃一陽之妙用也。《經》曰:少陽連腎,腎上連肺。夫少陽起於夜半之子,為腎之天根,其氣上升以受肺之節治,通乎上下,遊行三焦,故十一經皆取決於膽。《經》曰:少火生氣。以少陽即嫩陽,為生氣之首也。
若夫動而為病,實則口苦,耳聾,鼻淵,脅痛,馬刀挾癭;虛則易驚,潮熱,或不得眠。有實則易怒,虛則善恐。又膽病多寒熱也。古人以小柴胡為少陽正藥,而溫膽湯、瀉青丸亦各有寒熱之所宜,臨證細酌焉可也。
白話文:
沈金鰲說:膽囊是人體中正之官,也是中清之府,它直接接受先天甲木之氣,是陽氣運化的關鍵。經書上說:少陽經與腎經相連,腎經又向上連通肺經。少陽經起源於夜半子時,是腎經的本源,它的氣向上升,接受肺經的節制,貫通上下,運行三焦,所以十一條經絡都受膽經的影響。經書上說:少火生氣。因為少陽經是陽氣中的嫩陽,是生長之氣的根本。
如果膽囊功能失調,導致疾病發生,實證表現為口苦、耳聾、鼻塞流涕、肋骨疼痛、脖子兩側腫塊等;虛證則表現為容易驚慌、發熱、失眠等。實證容易發怒,虛證容易恐懼。膽病大多伴隨寒熱交替。古人用柴胡作為治療少陽經疾病的主要藥物,而溫膽湯、瀉青丸等方劑也根據寒熱症狀進行選擇,臨床上需要仔細辨證論治。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四時氣篇》:善嘔、口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汁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
《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膽病的人,常嘆氣,口苦,嘔吐宿食,心窩空虛,恐懼被人追捕,喉嚨發出咕嚕聲,頻頻吐口水,病症位於足少陽經脈的起點和終點。脈象下陷者,可灸之;寒熱者,取陽陵泉穴。
嘔吐、口苦,是膽經邪氣入侵,逆犯胃經所致。膽汁外泄則口苦,胃氣逆上則嘔吐苦味。
膽足少陽經脈循行,若氣血運行不暢,則容易出現口苦、嘆氣、心脅疼痛、不能翻身等症狀,嚴重者臉色黯淡無光,皮膚乾燥,足部外側發熱,稱為陽厥。膽經還主骨骼病症,如頭痛、頸痛、眼角痛、鎖骨下腫痛、腋下腫痛、甲狀腺腫大、出汗畏寒、瘧疾、胸脅肋痛、大腿外側至小腿脛骨、外踝前及關節疼痛、小指與無名指無力。
膽脹:
《靈·脹論》: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膽癉:
《素·奇病論》:口苦者,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白話文:
膽脹:
《靈樞·脹論》: 膽脹的人,會感到脅肋部位疼痛、脹滿,口裡發苦,而且容易嘆氣。
膽癉:
《素問·奇病論》: 口苦,這是病名為「膽癉」。肝臟就像身體的將軍,它依靠膽汁來做決斷,咽喉則負責執行。這種人常常思慮過度,猶豫不決,因此膽虛,氣往上逆,導致口苦。治療方法是針灸膽募穴和膽俞穴。
3. 心藏說
(每日午時,周身氣血俱注於心)
謙按:心居胸部中央,能生血,亦能行血,有大小各脈管穿貫其間,其質系筋肉結合而成,其外又有層層滑澤之油膜包裹之,或曰心囊,或曰即心包絡;中有孔竅,分左、右、上、下四房,其功用在收放往來之血液,榮養百骸。如血虛或不流暢,皆足生病也。
心病
沈金鰲曰:心位南方,配夏令,故稱君火。心精滿,始能分神於四藏;心氣充,始能引精於六府。所謂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也。但心與腎連,若腎水不足,則心火必至上炎。大凡火之有餘,皆由血之不足,若心火之有餘、不足,詎得與六淫之火同論哉。亦惟握精固氣,養陰凝神,調劑使抵於平和而已。
白話文:
謙按
心臟位於胸部中央,負責製造血液,也負責血液循環。心臟內部有大小血管貫穿,材質是由肌肉和筋腱結合而成,外層覆蓋著一層光滑的油脂膜,稱為心囊,也稱為心包絡。心臟內部有孔洞,分為左右、上下四個腔室,主要功能是收納和輸送血液,滋養全身。如果血液不足或循環不暢,就會導致疾病。
沈金鰲曰
心臟屬於南方,與夏季相應,因此稱為君火。心臟精氣充足,才能將精神分配到五臟六腑;心臟氣血充盈,才能引導精氣運行於六腑。心臟是生命的根本,精神的住所,血液的統帥,脈絡的中心。但心臟與腎臟相連,如果腎精不足,心火就會上炎。一般來說,火氣過盛都是因為血液不足造成的。心火過盛或不足,不能與外界的六種致病因素(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火氣相提並論。只有通過固守精氣,滋養陰氣,凝神靜氣,調節身心,才能達到平和的狀態。
嘗考《內經》所言心病,共分三項,其一謂心之虛實,皆不見於本藏而見於經絡,如胸、腹、腰、脅、兩臂痛是也;其一言始病經絡,次及於心藏者,如心經絡病嗌乾、心痛是也;其一則言思慮往來,神不守舍,如精氣並於心,則驚喜奪精、汗出於心及憂思傷心是也。凡諸心病者,皆由不能養精以馭氣而使神以氣存、氣以精宅也。
欲求心無病者,可不於此加之以意哉。
《素·標本病傳篇》: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藏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白話文:
我仔細研究了《內經》中關於心病的論述,發現可歸納為三類:
- 第一類: 心臟虛實變化,不會直接顯現於心臟本身,而是反映在經絡上,例如胸、腹、腰、脅、兩臂疼痛。
- 第二類: 病症最初發生在經絡,之後才會影響到心臟,例如心經絡病變導致咽喉乾燥、心痛。
- 第三類: 由於思慮過度,精神不集中,導致心神失守,例如精氣聚集於心,容易因驚嚇而耗損精氣,或心慌出汗,或因憂思而傷心。
所有心病都是因為不能夠滋養精氣,以精氣來控制心神,使心神依賴於氣,氣依賴於精所導致。
想要心無病患,难道不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道理吗?
《素問·標本病傳篇》中記載,心病初期會先出現心痛,一天後會咳嗽,三天後會肋骨疼痛,五天後會閉塞不通,全身疼痛,身體沉重,如果三天內無法痊癒就會死亡。這種病症通常在冬天的半夜或夏天的正午發作。
《藏氣法時論》中記載,心病患者會感到胸痛,肋骨脹滿,肋骨下疼痛,胸部、背部、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如果心虛,胸腹會膨脹,肋骨下和腰部會連續疼痛。
《靈·邪客篇》: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本神篇》: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十六難》: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晼。
心氣:
《靈·淫邪發夢篇》: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心虛:
《素·藏氣法時論》: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靈·本神篇》:心氣虛則悲。
《金匱》: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白話文:
心臟受到邪氣侵犯時,都會影響到心包絡,而心包絡正是心臟的血管系統。心神受到驚嚇、思考過度就會傷神,傷神就會感到恐懼、失去自我,身體消瘦,頭髮枯黃,面色蒼白,最終在冬季死亡。
心臟脈絡外在症狀表現為臉紅、口乾、喜歡笑;內在症狀則是在肚臍上方有氣動,按壓時堅硬且疼痛,患者會感到心煩意亂、心痛,手掌發熱,並且有午後發熱的現象。
心氣盛則夢境中會出現善意、笑、恐懼、害怕。心氣虛則胸腹膨脹,脅肋與腰部相連處疼痛。心氣虛還會感到悲傷,並且畏懼,想要合眼睡覺,夢到遠行,精神恍惚,魂魄無所依歸。陰氣衰竭會導致癲癇,陽氣衰竭則會導致狂躁。
心傷:
《金匱》: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心熱:
《素·痿論》: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刺熱論》: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水)甚丙丁(火),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心痛:
《靈·經脈篇》:心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
《五邪篇》: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
心疝:
《素·脈要精微論》:診得心脈而急病為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大奇論》:心脈搏滑急為心疝。
白話文:
心傷
《金匱》:心傷的人,容易勞累,就會頭面發紅,身體下肢沉重,心裡疼痛且煩躁不安,發熱且臍部跳動,脈搏弦細,這是由於心臟受傷導致的。
心熱
《素·痿論》:心熱的人,臉色發紅,血管凸起。
《刺熱論》:心熱病患者,一開始會感到不適,幾天后就會發熱,熱氣上涌就會突然心痛,煩悶想吐,頭疼臉紅,不流汗,水氣(壬癸)不足,火氣(丙丁)過盛,大汗淋漓並伴有氣喘,就會導致水氣不足而死亡。可以用針刺手少陰經和太陽經。
心痛
《靈·經脈篇》:心手少陰經脈跳動,就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要喝水。
《五邪篇》:邪氣入侵心臟,就會導致心痛、容易傷心,時常頭昏眼花。
心疝
《素·脈要精微論》:診斷時發現心脈跳動急促,且患有急病,就是心疝,小腹會出現腫塊。
《大奇論》:心脈跳動滑利而急促,就是心疝。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心脹:
《靈·脹論》: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心風:
《素·風論》: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心中風:
《金匱》: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心中寒:
《金匱》: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瘧:
《素·刺瘧篇》: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白話文: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心疝:
- 心脈微滑表示心疝,會導致肚臍和小腹有響聲。
心脹:
- 《靈·脹論》指出,心脹時會感到煩躁、呼吸困難,且躺在牀上無法安睡。
心風:
- 根據《素·風論》,夏季受到丙丁之風影響,可能會產生心風。心風的症狀包括大量流汗、畏風、精神緊張或易怒、臉色紅潤,病情加重時說話都覺得不舒適。診斷主要看嘴脣顏色,如果顏色偏紅。
心中風:
- 《金匱》中提到,心中風的表現為持續的熱感、無法起身、感到餓但吃東西後會嘔吐。
心中寒:
- 同樣出自《金匱》,心中寒時,患者會感到不舒服,心臟感覺像吃了大蒜一樣,嚴重時會出現心痛延伸至背部,背痛延伸至心臟,有如蟲子叮咬。脈搏浮現時,若能自行嘔吐,病情可能得到緩解。
心瘧:
- 《素·刺瘧篇》指出,心瘧時,會讓人感到心煩,特別渴望喝水,但又會感到寒冷,不太熱。治療方式是針刺手少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