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

回本書目錄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

1.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2. 肝藏說

(每日丑時,周身血氣俱注於肝)

謙按:肝,干也,謂其性好動而干犯他藏也,故曰肝為剛藏。其形上面隆凸,下面凹陷,分左右兩大扇,貼於橫膈膜下,色紫赤,中有血液釀出膽汁,以為消化水穀之用,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經》曰:木鬱達之。

肝病

沈金鰲曰:肝於五藏,為將軍之官,合少陽膽為一部,居脾之右,腎之前,其位近少腹,其地當血海。其部在兩脅,其經起足指,上通顛頂。其氣本陰,因其表為少陽,故一陽發生之氣起於厥陰而一身上下無所不至。肝和,則氣發揚為諸藏之贊助;若衰與亢,則反為諸藏之殘賊。

其職主藏血,又主筋,能任筋骨勞役之事。其精上注於目,兼通於耳。其德屬木,故體本柔而剛,直而升,以應春氣。及其為病也,多逆,逆則頭脅或少腹痛,耳聾目瞑,口苦,善怒,喜瘛;虛則善恐,聾瞶;經病則腰痛疝㿉,少腹腫,甚則嗌乾,色脫,遺溺,癃閉。其氣鬱或勝,必侵及乎脾土,土受木克則胸滿嘔逆也。

夫肝氣之逆,由肝鬱所致,然治郁不可用攻伐,故《經》曰:以辛散之,以辛補之。若肝火實證,又每因肝血之虛,既虛則不得不滋養,故《經》曰:以酸收之,以甘緩之。總之,肝氣鬱,宜辛溫;肝血虛,宜清潤。薛氏清火、補肝兩說,夫豈不通之論哉。

《素·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十六難》: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旁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

肝風:

《素·風論》: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診在目下,其色青。

肝氣:

《靈·邪淫發夢篇》:肝氣盛則夢怒。

肝熱:

《素·熱論》: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痿論》: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肝中寒:

《金匱》: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咳:

《素·咳論》: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肝脹:

《靈·脹論》: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痹:

《素·五藏生成篇》: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肝著:

《金匱》: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肝瘧:

《素·刺瘧篇》: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白話文:

[肝臟功能說明]

每天在凌晨1點到3點之間,全身的血液和氣息都會集中在肝臟。肝臟的性質活躍,容易影響其他臟器,因此被稱為"剛臟"。肝臟的形狀上端隆起,下端凹陷,主要分為左右兩大葉,緊貼在橫膈膜下方,顏色為紫紅色,其中會製造膽汁來幫助消化,性質喜歡舒暢,不喜歡受到壓抑,所以《黃帝內經》提到:「當木氣受阻,要讓它得以順暢。」

肝臟疾病

沈金鰲指出,肝臟在五臟之中,如同軍隊的將軍,與膽囊相配,位於脾臟的右側,腎臟的前方,位置靠近小腹,所在區域為血海。其部位在兩側肋骨,經絡起自腳趾,向上延伸到頭頂。其本質屬陰,但表面為少陽,所以當一陽開始生發時,這股氣息會從肝臟開始,然後遍及全身。肝臟和諧,能幫助其他臟器運作;若衰弱或過度活躍,反而會傷害其他臟器。

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血液,並負責筋骨的健康,能承受筋骨的勞累。其精華上行至眼睛,也與耳朵相通。其屬性為木,因此本質柔軟卻強韌,直挺且上升,以應對春天的氣候。當肝臟生病時,多數情況會逆流,逆流時會出現頭痛、肋骨或小腹疼痛、耳鳴、視力模糊、口苦、易怒、抽搐等症狀;虛弱時會感到恐懼、耳聾、視力減退;經絡生病時會腰痛、疝氣、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喉嚨乾燥、面色蒼白、尿失禁、排尿困難。當肝氣鬱結或過度,通常會影響脾臟,脾臟受制於肝臟時,會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的情況。

肝氣逆流,通常是肝氣鬱結導致,然而治療鬱結不能使用攻擊性的療法,所以《黃帝內經》提到:「要用辛香來散開,用辛香來補充。」如果肝火旺盛,常常是因為肝血虛弱,虛弱後必須滋養,因此《黃帝內經》提到:「用酸味來收斂,用甘味來緩解。」總而言之,肝氣鬱結時,適合使用辛香溫暖的療法;肝血虛弱時,適合使用清涼滋潤的療法。薛氏的清火、補肝兩種療法,怎麼可能不通暢呢?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季三個月,這個季節是生機勃勃的時刻。天地萬物都在生長,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披散頭髮,放鬆身體,讓心情隨之生發,不要殺戮,不要掠奪,不要懲罰。這是對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背這些原則,就會傷害肝臟。

《難經·第十六難》:如果得到肝脈的特徵,外在症狀可能是注重清潔、臉色青綠、易怒,內在症狀可能在肚臍左側有跳動感,按壓會感覺堅硬或疼痛,病狀可能是四肢腫脹、排尿困難、轉筋等。有這些症狀,就是肝臟問題。

肝風:

《黃帝內經·風論》:肝風的表現,多汗怕風,容易悲傷,臉色蒼白,喉嚨乾燥易怒,診斷時可在眼眶下方找到,顏色偏青。

肝氣:

《靈樞·邪淫發夢篇》:肝氣旺盛時,會做生氣的夢。

肝熱:

《黃帝內經·熱論》:肝熱的患者,小便先變黃,腹部疼痛,常躺臥,身體發熱,熱度升高會出現胡言亂語和驚嚇,肋骨疼痛,手腳躁動,無法安穩睡覺。

《痿論》:肝熱的人,皮膚蒼白,指甲乾燥。

肝中寒:

《金匱要略》:肝臟受寒的人,雙臂無法舉起,舌根乾燥,常嘆息,胸部疼痛,無法翻身,吃東西後會嘔吐,並且大量出汗。

肝咳:

《黃帝內經·咳論》:肝咳的特徵,咳嗽時兩側肋骨下疼痛,嚴重時無法轉身,轉身時兩側腋下會感到飽滿。

肝脹:

《靈樞·脹論》:肝脹的患者,肋骨下會感到飽滿和疼痛,連帶小腹也會感到疼痛。

肝痹:

《黃帝內經·五藏生成篇》:青色脈象的人,脈搏長且左右跳動,心下有氣積聚,名為肝痹。病因是寒濕,與疝氣相同。症狀為腰痛、腳冷、頭痛。

肝著:

《金匱要略》:肝著的患者,經常想踩踏胸部,尚未感到痛苦前,只想喝熱水。可用旋覆花湯治療。

肝瘧:

《黃帝內經·刺瘧篇》:肝瘧的患者,臉色蒼白,常嘆息,外表像死人一樣,治療方式是在足厥陰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