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附六淫病·第六篇 (5)
附六淫病·第六篇 (5)
1. 燥淫
沈目南《燥病論》曰:《天元紀大論》雲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蓋六乃風、寒、暑、濕、燥、火為節,五即木、火,土、金、水為制。然天氣主外而一氣司六十日有奇,地運主內而一運主七十二日有奇,故五運、六氣合行而終一歲,乃天然不易之道也。《內經》失去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所以燥證淹沒,至今不明,先哲雖有言之,皆是內傷津血乾枯之證,非謂外感清涼時氣之燥。然燥病起於秋分以後,小雪以前,陽明燥金涼氣司令。
《經》云:陽明之勝,清發干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㿗疝。大涼蕭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據此經文,燥令必有涼氣感人,肝木受邪而為燥也。惟近代喻嘉言昂然表出,可為後世蒼生之幸。奈以諸氣膹郁,諸痿喘嘔,咳不止而出白血,死。
謂之燥病,此乃傷於內而言,誠與外感燥證不相及也。更自制清燥救肺湯,皆以滋陰清涼之品施於火熱刑金,肺氣受熱者宜之。若治燥病,則以涼投涼,必反增病劇,殊不知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經》以寒淫所勝,治以甘熱,此但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乃外用苦溫、辛溫解表,與冬月寒令而用麻、桂、薑、附,其法不同,其和中攻裡則一,故不立方。
蓋《內經》六氣但分陰陽主治,以風、熱、火三氣屬陽同治,但藥有辛涼、苦寒、鹹寒之異;濕、燥、寒三氣屬陰同治,但藥有苦熱、苦溫、甘熱之不同。仲景所以立傷寒、溫病二論為大綱也,蓋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奈後賢悉謂屬熱,大相徑庭。如盛夏暑熱熏蒸,則人身汗出濈濈,肌肉潮潤而不燥也;冬月寒凝肅殺,而人身乾稿燥洌,故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亦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涼。前人謂熱,非矣。
《素·陰陽應象大論》:西方生燥。
《五常政大論》:燥勝則乾。
《至真要大論》: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
《氣交變大論》: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節);歲木不及,燥乃大行。
《六元正紀大論》:金鬱之發,大涼乃舉,燥氣以行,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陳色惡。
白話文:
沈目南在《燥病論》中提到,《天元紀大論》指出,天以六氣為節,地以五行作制。六氣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五行則是木、火、土、金、水。天氣主宰外部環境,一氣管轄六十多日,而地運主宰內部運行,一運主導七十二日以上。因此,五行與六氣配合運行,共同度過一年,這便是自然界的不變規律。
《內經》中記載了長夏因濕氣過重而受傷,秋天則因燥氣影響,導致燥症的問題被忽略,至今仍不為人熟知。前輩們雖曾提及,但他們講的是內傷導致津液血液乾涸的症狀,並非外感清涼時節的燥氣。然而,燥病通常發生在秋分之後,小雪之前,由陽明燥金涼氣主導。
根據古籍記載,當陽明燥氣佔優勢時,會出現清冷的現象,左邊脅部疼痛,腹瀉,咽喉堵塞,外顯為疝氣。涼氣肆虐,萬物凋零,毛髮損傷,胸部不適,喉嚨堵塞,咳嗽不止。由此可知,燥氣必定伴隨涼氣影響人體,使肝臟受到侵擾。
近代的喻嘉言對此有深入的見解,這是後世人民的幸運。然而,他認為各種氣機鬱結,各類萎縮、喘息、嘔吐,持續咳嗽並咳出白血,最終會致死,這是燥病的描述,卻是從內傷的角度來說,實際上與外感燥氣的症狀完全不同。
喻嘉言自創的清燥救肺湯,主要是滋陰清涼的藥材,適用於火熱傷肺的情況。然而,對於治療燥病,使用涼藥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燥病屬於涼性,可視為次級寒病,與感受寒冷的病症相似。根據《內經》,當寒氣過剩,應使用甘熱的藥物治療。同樣地,燥氣過剩,應該使用苦溫的藥物平衡,這是外用的苦溫、辛溫藥物解表,與冬季寒氣時使用的麻、桂、薑、附等藥物方法不同,但都是為了調和中焦和攻裡。
《內經》將六氣分為陰陽兩種,風、熱、火三氣屬於陽性,濕、燥、寒三氣屬於陰性。張仲景以此為基礎,設立了傷寒和溫病兩個主要理論。燥氣被視為次級寒氣,但後世學者普遍認為它屬於熱性,與此觀點大相逕庭。例如,在酷熱的夏季,人體會大量出汗,皮膚保持濕潤,不會感到乾燥;然而,在冬季的寒冷氣候下,人體變得乾燥。因此,當秋季燥氣盛行,人體的肺金相應,肌膚也會變得乾燥,這是因為火氣不足,所以燥氣屬於涼性。前人認為燥氣屬熱,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西方代表燥氣。
《五常政大論》指出:燥氣過剩,會導致乾燥。
《至真要大論》說:清氣大量來臨,燥氣佔優勢;當風木受到邪氣影響,肝病就會產生。
《氣交變大論》提到:如果金氣過剩,燥氣就會流動,肝木受到侵害,人們會感到兩側脅下、少腹部疼痛,眼睛紅腫(節);如果木氣不足,燥氣就會大肆擴散。
《六元正紀大論》寫道:當金氣鬱積爆發,極度涼氣會出現,燥氣得以流通,人們會出現咳嗽、心脅滿痛、引發少腹疼痛,易突然劇烈疼痛,無法翻身,咽喉乾燥,面色晦暗。
2. 火淫
繆仲淳曰:夫火者,陽也,氣也,與水為對待者也。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如是則諸病不生矣;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是謂陽盛陰虛,亦曰壯火食氣,是知火即熱氣之最甚者也。東垣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亦指此也。
蓋平則水火既濟,火即真陽之氣,及其偏,則陽氣為火也,始與元氣不兩立矣。故戴人曰: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便了。正指火之變態多端,為病不一。了此則皆可辨也。
沈氏曰:火主動,凡動極者多屬火。醉飽胃火動,恚怒肝火動,悲哀肺火動,房勞腎火動,心火能自焚,是五藏皆有火也。且火動即身熱,其因於五藏者,各不同。如按至肌肉之下,至骨上,乃肝之熱,寅卯時尤甚;如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乃心之熱,日中尤甚;如輕按重按皆不熱,而在不輕不重之間,此熱在肌肉也,乃脾之熱,夜尤甚;如輕按不熱,重按至骨,其熱灸手,乃腎之熱,亥子時尤甚;如按至皮毛之上,輕手即得,重按全無,此熱在皮毛也,乃肺之熱,日西尤甚。均宜分輕重虛實治之。
且火動則熱壅,其見於三焦者又各不同。如熱在上焦,因咳而為肺痿,或口舌生瘡,眼目赤腫;熱在中焦,便堅結,或胸膈煩躁,飲食不美,或吐血烙血;如熱在下焦,尿血淋閉,或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是三焦之熱又當分別也。如感外熱而成瘟疫者,則以清潤生津兼化穢濁為主,不宜過於涼泄。
總之,火分虛實,如遇發熱,脈沉實而大者,為實;脈浮數而虛者,為虛。實者攻之,虛者補之,不可一概投涼,重傷脾胃。化而裁之因乎變,神而明之存乎人。
《素·陰陽應象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至真要大論》: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節)。諸熱瘛瞀、諸禁鼓慄、如喪神守、諸逆衝上、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節)。少陽司天,為火化。《氣交變大論》: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節);歲金不及,炎火乃行。
《六元正紀大論》:火鬱之發,炎火行,大暑至,民病少氣,瘡瘍癰腫(節),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白話文:
繆仲淳說:火,是陽性,是氣,與水相對。水是陰性的精華,火是陽性的氣,這兩者互相配合,被稱為陰陽。和平狀態也被叫做少火,這是生命的源泉,這樣的話,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但如果不好好調理身體,導致陰性能量虧損,水分乾涸,那麼火的力量就會過剩,這就是所謂的陽盛陰虛,也叫做壯火消耗氣,由此可知,火就是非常強烈的熱氣。李東垣說: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也是指的這種情況。
當水火平衡時,火就是真正的陽性氣,一旦失衡,陽性氣就轉變為火,開始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所以戴人說:不用管風,不用管燥,只要控制好火,風自然消失。這正是指火的變化多端,導致的疾病種類繁多。瞭解這些,就可以辨識它們了。
沈氏說:火具有動力,所有極度的活動大多和火有關。醉酒或飽食後胃部的火動,憤怒時肝臟的火動,悲傷時肺部的火動,房事過度時腎臟的火動,心臟的火可以自我焚燒,這說明五臟都有火。而且火動時身體就會發熱,但不同臟器導致的發熱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比如,按到肌肉下面,到達骨頭上面,那就是肝臟的熱,尤其在寅卯時分更嚴重;如果按到皮膚下面,肌肉上面,稍微用力就能感覺到熱,再加點力就完全感覺不到熱,那是血液中的熱,是心臟的熱,中午時分更嚴重;如果輕按重按都沒有熱感,只有在力度適中時才感覺到熱,那是肌肉中的熱,是脾臟的熱,晚上更嚴重;如果輕按沒有熱感,重按到骨頭,感覺熱的像灸一樣,那是腎臟的熱,亥子時分更嚴重;如果按到皮毛上面,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熱,重按卻感覺不到,那是皮毛中的熱,是肺臟的熱,傍晚更嚴重。對於這些,都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和虛實來治療。
而且,火動就會導致熱氣聚集,對於三焦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如果熱氣在上焦,可能會導致咳嗽,肺萎縮,或者口腔,舌頭生瘡,眼睛紅腫;如果熱氣在中焦,可能會導致便祕,胸膈煩躁,食慾不振,或者吐血;如果熱氣在下焦,可能會導致尿血,小便困難,或者大便祕結。對於這些三焦的熱,也應該區別對待。如果因為外界的熱氣導致瘟疫,那麼應該以清熱,滋潤,生津,清除污濁為主要治療方式,不應該過度使用冷性藥物。
總的來說,火分為虛火和實火,遇到發熱的情況,如果脈搏沉實且大,那就是實火;如果脈搏浮數且虛,那就是虛火。實火應該攻伐,虛火應該補充,不能一律使用冷性藥物,以免傷害脾胃。對於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這需要醫生的智慧和經驗。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南方產生熱,熱生成火。《至真要大論》中提到:熱氣大量出現,是火的力量過剩,金燥受到侵害,肺部疾病就會產生。各種熱病,抽搐,各種禁止的顫抖,喪失神智,各種反胃,各種焦躁,狂躁,都和火有關。少陽主宰天空時,會產生火的能量。《氣交變大論》中提到:如果火的力量過剩,炎熱的天氣就會流行,肺部受到侵害,人們會患瘧疾,呼吸短促,咳嗽,咳血,大便出血,腹部疼痛,咽喉乾燥,耳鳴,心中燥熱等症狀。如果金的力量不足,炎熱的火就會盛行。
《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到:當火的能量受到抑制,炎熱的天氣就會來臨,酷暑降臨,人們會感到呼吸短促,長出瘡瘍,腹部突然劇痛,血溢出,精液減少,眼睛紅,心中燥熱,嚴重的甚至會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