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附六淫病·第六篇 (3)
附六淫病·第六篇 (3)
1. 暑淫
沈氏曰:夏月相火行令,人感其氣,自口鼻而入於肺胃,多見身熱汗出而喘,煩渴多言,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等症。如入心包,散於血脈而入腦,則四肢搐搦,不省人事,法宜分上、中、下治之,以去濕熱,清心肺,利小便為主。氣虛受傷者,宜稍補之。若見惡寒肢逆,甚至迷悶不省,霍亂吐瀉,痰滯呃逆,腹滿泄利者,此非僅傷於暑,乃兼暑中之濕也。
《內經》以脈虛身熱為傷暑,《金匱》以弦細芤遲為傷暑,蓋以暑傷氣而不傷形,故氣消而脈虛弱或芤遲也。大抵肺胃症之熱甚者,宜白虎湯以養陰而制熱;其輕者,竹葉石膏湯,氣虛則加人參;其最輕而兼水氣者,天水散;水停心下者,瓜蒂吐之;其有乘涼,飲冷湯,陽氣為陰邪郁遏者,則香薷扁豆六和湯宜之;寒多者,大順散或冷香飲子;寒熱交併而氣復虛者,則以清暑益氣湯補之;熱邪閉竅者,牛黃、至寶、蘇合香丸等開之。
凡此為氣分用藥之大概,若傷及陰分,入心,則犀角、黃連、瀉心等藥;剋金,則清燥救肺併入酸甘之味,如生脈湯法;入中焦而爍津液,則五汁、玉女、涼膈、桃仁承氣等藥隨證選投;至下焦,則用連梅、復脈、三才、來復等方,視其肝腎受邪及虛實如何也。此又血分用藥之大概也。
各條症狀,另有專書可考,茲不詳言。霍亂亦然,其治法除探吐、急刺外,藿香正氣、桂苓甘露及胃苓湯、漿水散、救中湯皆可採用,無非取其通陽也。伏暑治法又與暑症無殊也。
《素·六元正紀大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生氣通天論》: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氣交變大論》: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節);歲金不及,炎火乃行。
《至真要大論》:少陰司天為熱化。
《金匱真言論》: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舉痛論》:炅則氣泄。
白話文:
沈氏表示:夏季時,人體受到火熱之氣影響,這種氣體通過口鼻進入肺胃,常會出現身體發熱、出汗且呼吸急促,口渴難耐、話多,疲倦乏力,或是有出血、黃疸、皮膚出現斑點等症狀。如果這種氣進入心包,散佈在血液脈絡中並到達腦部,就會導致四肢抽搐,失去意識。治療時應針對上、中、下三焦分別處理,主要目的是去除濕熱,清心肺,利尿。對於氣虛受損的人,應適度補充。
《內經》認為脈搏虛弱且身體發熱是因為受暑,《金匱》則認為脈搏弦細、芤遲是受暑的表現,因為暑氣傷的是氣而非形體,所以氣消耗後,脈搏會變得虛弱或芤遲。一般來說,肺胃熱症嚴重者,宜用白虎湯滋陰降熱;輕微者可用竹葉石膏湯,氣虛者則加用人參;最輕微且伴隨水氣者,可用天水散;水氣停滯心下者,可用瓜蒂催吐;受涼飲冷導致陽氣被陰邪抑制者,可用香薷扁豆六和湯;寒多者,可用大順散或冷香飲子;寒熱交錯且氣虛者,可用清暑益氣湯補充;熱邪封閉竅道者,可用牛黃、至寶、蘇合香丸等開竅。
以上都是對氣分用藥的一般原則,如果是傷及陰分進入心臟,可用犀角、黃連、瀉心等藥物;如果是剋制肺金,則需用清燥救肺,並加入酸甘味道,如生脈湯;如果進入中焦燒灼津液,則可用五汁、玉女、涼膈、桃仁承氣等藥物;如果是下焦,則可用連梅、復脈、三才、來復等方劑,視其肝腎受邪以及虛實情況而定。這又是對血分用藥的一般原則。
各種病症有專書可參考,這裡不再詳細說明。霍亂的治療,除了催吐、緊急針刺之外,藿香正氣、桂苓甘露、胃苓湯、漿水散、救中湯等都可使用,主要是為了通陽。伏暑的治療方法與暑症相同。
根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本質為暑。
根據《生氣通天論》,因為暑氣,會出汗,煩躁時會喘息和大聲說話。
根據《氣交變大論》,當火氣過盛,炎熱盛行,肺金受到侵襲,人們會患瘧疾,氣短咳嗽,出血,血瀉,下痢,咽乾,耳聾,中熱,肩背熱等。
根據《至真要大論》,少陰司天時,會產生熱化。
根據《金匱真言論》,夏天暑熱不出汗,秋天就容易形成風瘧。
根據《舉痛論》,熱則氣泄。
2. 濕淫
沈氏曰:《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吐下,霍亂,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蓋太陰濕土,乃己土之氣過濕,兼有內外兩因也。其內因者,本脾土所化之濕,火盛化為濕熱,水盛化為寒濕。其狀發熱惡寒,身重自汗,筋骨疼,小便秘,大便溏,腰疼胕腫,肉如泥,腳如石墜,其脈必緩,浮緩在表,沉緩在裡,弦緩風濕,治法以燥脾利溲為主。
其外因者,為天雨露,地泥水,人飲食生冷與汗衣寢濕,其症首如裹,骨節疼,手足軟,腿胕腫,挾風痰則麻,兼死血則木,有邪火則腫痛,或疝氣偏墜,目黃,其脈亦緩,治法亦以燥濕利便為主。且凡濕在上者,宜開肺利氣;在中,宜運脾燥土;在下,宜利便以開溝渠。又古法治水腫,腰以上發汗,以下利便者,亦同此意。
至濕遍周身,宜烏藥、羌活;在兩臂,宜桑條、威靈仙;濕在兩股,宜牛膝、防已、萆薢等藥,分其部位而治之,則一身之患有不盡去者乎?又同一濕也,而有中濕、寒濕、風濕、濕痹、濕熱、溫濕、酒濕及濕痰之不同焉。中濕者,脈沉腹脹,流於關節,則肢痛身重,久更浮腫喘滿。
挾風,眩、噦;挾寒,攣、疼。此顯而可驗者也。寒濕,雖夏月亦覺清冷,多中於氣血兩虛之人,發為關節掣痛,溏泄,或痛,冷痛而成腎著;前人以尿赤而渴為濕熱,尿清不渴為寒濕,是其驗也。風濕者,太陽經感風與濕,其骨節痠疼,汗出身寒,小便不利,或有微腫,脈沉,短氣;雖惡風寒,宜微汗之,但不得用麻葛令其大汗,若大汗則風去濕留,反能為患。濕熱者,濕鬱成熱,口必渴,其體痛必流走無定處,或狀熱而脈浮稍數耳。
濕痰者,痰流所到為痛。溫濕者,多因暑濕相搏,其脈陽濡而陰小急,必有三焦見症,舌苔黃滑,不可發汗,余法繁重,宜閱專條,不能盡述。酒濕亦能作痹,甚則口喎,身似中風,當泄濕毒,不可作風治而發其汗。濕痹,詳列本條,非僅太陽關節疼痛一症,而凡三氣雜至為痹者,均宜參考之耳。
至其傷濕之故,則有由肺氣不化與膀胱氣不化者,有由中焦不運、下焦虛冷者,外症則坐臥濕地、當風飲冷及風濕相搏所成。且霧露雨濕,上先受之;地氣寒濕,下先受之;口竅所吸之水,與汗及痰涎內壅者,則肌肉脾胃實當之。症異治殊,辨之宜確。
《素·陰陽應象大論》:中央生濕(節),濕勝則濡泄。
《六元正紀大論》:太陰所至為濕生(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節)。土鬱之發,洪水乃從,善為時雨,民病心腹脹、腸鳴、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
《至真要大論》: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白話文:
沈氏表示,《經典》提到:所有因濕氣導致的腫脹和飽滿感,都與脾臟有關。另外還說:各種抽搐僵硬、胸腹積水、消化不良、嘔吐、腹瀉、霍亂、身體沉重、皮膚腫脹、肌膚鬆弛無力、一按就陷下去,這些都是濕氣的影響。太陰濕土,是脾臟功能過度濕潤,包含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是脾臟本身產生的濕氣,火氣過盛會變成濕熱,水氣過盛則會轉化為寒濕。其表現為發熱畏寒、身體沉重、大量出汗、筋骨疼痛、小便困難、大便稀薄、腰部疼痛、皮膚腫脹、肌膚鬆弛無力、腳部像被石頭壓住一樣,脈搏通常緩慢,浮緩代表在表層,沉緩則表示在內部,弦緩則是風濕,治療方法主要以乾燥脾臟和利尿為主。
外因是由天降雨水、地面泥濘、飲食生冷、穿著潮濕衣物以及睡在潮濕環境等因素造成。其症狀包括頭部感覺像是被包住、骨節疼痛、四肢無力、腿部皮膚腫脹,如果伴有風痰,則會感到麻木,如果伴有死血,則會感到木然,如果伴有邪火,則會出現腫痛,或者疝氣下垂,眼睛泛黃,脈搏也緩慢,治療方法同樣是以去濕利尿為主。此外,對於上半身的濕氣,應該通過開通肺部和調節氣息來處理;對於中部的濕氣,應該通過運脾和乾燥脾臟來處理;對於下半身的濕氣,則應該通過利尿來開通排泄通道。古人的治療水腫的方法,對於腰以上的部分是通過發汗,腰以下的部分則是通過利尿,這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則。
至於全身濕氣,宜使用烏藥、羌活;兩臂濕氣,宜使用桑枝、威靈仙;兩腿濕氣,宜使用牛膝、防己、狗脊等藥物,根據濕氣所在的部位來進行治療,那麼全身的疾病豈不是都能得到解決了嗎?同樣是濕氣,但有中濕、寒濕、風濕、濕痹、濕熱、溫濕、酒濕和濕痰的不同。中濕的人,脈象沉穩,腹部脹大,濕氣流入關節,導致肢體疼痛、身體沉重,長時間下來會出現浮腫和呼吸困難。
如果伴有風邪,則會出現頭暈、噁心;如果伴有寒邪,則會出現抽搐、疼痛。這是比較明顯且可以驗證的情況。寒濕,即使在夏天也會感覺到清冷,多見於氣血雙虛的人,表現為關節抽痛、腹瀉,或者疼痛、冷痛,最終可能發展成腎著;前人認為尿液顏色深紅且口渴是濕熱的表現,尿液清澈且不口渴是寒濕的表現,這就是他們的判斷依據。風濕,是太陽經受到風邪和濕邪的影響,其表現為骨節痠痛、出汗後仍感覺寒冷、小便不暢、可能會有輕微的水腫,脈象沉穩,雖然會畏寒,但應該通過微微出汗來治療,但不能使用麻黃或葛根讓身體大量出汗,如果大量出汗,風邪雖然會消散,但濕邪卻會留下,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問題。濕熱,是濕氣鬱結成熱,一定會口渴,身體疼痛會在不同的地方流動,或者表現為類似發燒的症狀,脈象浮動略帶數感。
濕痰,是痰液流動到哪裏,那裏就會感到疼痛。溫濕,多是由於暑濕相結合,脈象為陽部柔軟而陰部略緊,必然會有三焦相關的症狀,舌苔黃滑,不能發汗,其他治療方法較為複雜,需要參考專門的條目,無法在此一一列舉。酒濕也能引起痹症,嚴重時會導致口歪,身體表現出類似中風的症狀,應該清除濕毒,不能誤以為是風邪引起的,而發汗治療。濕痹的詳細描述在本條目中,不僅僅是太陽經關節疼痛這一症狀,所有因三種氣候因素混合而引發的痹症,都應該參照本條目來理解。
至於濕氣傷害的原因,有的是由肺氣不順暢和膀胱氣不順暢導致的,有的是由中焦不運行、下焦虛弱冰冷導致的,外部表現則是坐在或躺在潮濕的地面上、在風中飲用冷水以及風邪和濕邪相結合所導致的。霧露和雨水的濕氣,首先會影響上半身;地氣的寒濕,首先會影響下半身;口鼻吸入的水分,以及體內積聚的汗水和痰液,則會影響肌肉和脾胃。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應該準確地進行辨別。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央生濕,濕氣過盛會導致腹瀉。
《六元正紀大論》:太陰所到之處會產生濕氣。所有因濕氣導致的腫脹和飽滿感,都與脾臟有關。
《至真要大論》:濕氣過度侵襲,是土氣過盛的表現。寒水受到邪氣影響,腎臟就會生病。
《太陰陽明篇》:陽經受到風邪影響,陰經受到濕邪影響。受到濕邪傷害的人,下肢首先會受到影響。
《氣交變大論》:每年土氣過盛,雨水濕氣就會流行,腎臟受到邪氣影響,人們會出現腹痛、清厥、身體沉重、煩躁不安等症狀;每年水氣不足,濕氣就會盛行,人們會出現腹脹、腹瀉、寒瘡流水、腰腿疼痛、腳踝浮腫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