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附六淫病·第六篇 (1)
附六淫病·第六篇 (1)
1. 附六淫病·第六篇
(風寒暑濕燥火)
白話文:
這段古代中醫文字在現代白話文中可解讀為:在中醫學說中的「六淫」,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來的致病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人體生病。
2. 風淫
沈氏曰:《經》言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此厥陰風木為肝膽之氣,乃藏氣所主之風也。若八方不正之風,則為邪氣,故中人即為病。其有四時勝氣而襲之者,如春勝長夏,為木剋土;長夏勝冬,為土剋水,以所勝入也。其有隨時、隨藏而為病者,以內氣不守,外邪得入也。
故春病在頭,鼽衄;夏在藏,病胸脅;長夏在脾,積風為寒,洞泄寒中;秋在肩背,暑汗不出,風襲腠膚,善風瘧;冬在四肢,脾厥,考其所以然者,人之精為真陰,為元氣之本,惟冬藏精則內實,雖夏之暑邪,亦汗出而不得入;若冬不藏,又暑汗不出,閉藏、疏泄之道俱失,則凡春溫、夏熱、秋瘧及冬寒四季之淫,隨時、隨藏而病,此風邪所化之由也。然風入五藏,其狀各殊。
肺受風,多汗惡風,色白,咳而短氣,晝減暮劇,診在眉上(白);心則多汗惡風,善恐,色赤,木火交熾,神志昏亂,舌本強,其診在口;肝亦多汗惡風,色蒼,肝本為風,風反勝之,則內氣不勝,多悲多怒,陰器病則妒陰(時憎女子也),故名,診在目下;脾亦多汗惡風,色黃,土為風木所克,身體怠惰,脾不化食,診在鼻;腎亦自汗惡風,面浮腫,脊痛,炲氣見,診在肌上。五藏受風不同,病由各異如此。
又風中當早治,遲則五藏遞傳,以至於死。如初感,毛直皮閉而為熱,是當汗發即已;即或痹而不仁,亦可熨灸之;惟弗治,遂入舍肺,自表入里,閉之則為肺痹,發咳喘急也;又不發之,從所克而傳肝,為肝痹,脅痛而出食也;又弗治,再從所克而傳脾,風熱相乘,為脾痹,內則煩熱,外則體黃;又弗治,再從所克而傳腎,為疝瘕,邪聚下焦,溲出白濁,且熱結蝕陰也;又弗治,再從所克而傳心,筋脈引急,病名曰瘛。邪氣至此已極,藏氣皆息,能無死乎?此五藏相傳之次也。
又內先有所傷,而適與風邪相會而發者,所謂合邪也。凡邪之中人,雖各有所入,要歸於三部:喜怒不節則傷藏,病起於陰,一也:清濕襲虛,病起於下,二也:風雨襲虛,病起於上,三也。至於淫佚,不可勝數,然受病之始,只此三部。故風氣百疾,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總之,風善行數變,傷人為病,變態不一。如風襲皮膚,腠理開則衛泄而寒,元府閉則陽壅而熱,則為寒熱病矣。又如風入胃中,其人肥,邪循脈上目內眥而黃,則留為熱中;其人瘦,則變為寒中矣。又如風客於諸脈俞,散行分肉,或使生瘍㿉,或不仁,或胕府熱,或不去而為癘風矣。
若入五藏六府之俞,隨左右而偏中,則又為偏風矣。以至循風府入腦,為腦風。飲酒後,元府開而中之,為漏風。新沐而中,為首風。風不散,傳入大腸,為腸風。在腠理,汗泄不止,為泄風。病雖異名,皆風之變也。(首風,因沐而中頭面,多汗惡風,頭極痛,先日甚,次日少愈。
白話文:
沈氏說:《黃帝內經》提到,各種突然發生的僵硬、肢體疼痛、抽筋、腹部絞痛、筋脈收縮等症狀,都屬於風邪所致。這種風邪是厥陰風木,也就是肝膽之氣,是臟腑之氣所主導的風。如果是來自四面八方不正的風,就屬於外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疾病。如果遇到四時節氣的旺盛之氣侵襲,例如春天木氣旺盛克制長夏的土氣,長夏的土氣旺盛克制冬天的水氣,都是因為被旺盛之氣所侵入。有些疾病會隨著時間、隨著臟腑的變化而發生,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導致外邪得以入侵。
因此,春天容易在頭部發病,出現鼻塞、流鼻血等症狀;夏天容易在臟腑發病,出現胸脅不適等症狀;長夏容易在脾臟發病,因為風邪積聚而轉為寒邪,導致腹瀉、腹部寒冷等症狀;秋天容易在肩背發病,因暑熱導致汗液無法排出,風邪侵襲皮膚,容易患上瘧疾;冬天容易在四肢發病,出現脾厥等症狀。要探究其原因,是因為人體的精氣是真陰,是元氣的根本。只有在冬天好好收藏精氣,才能使體內充實,即使在夏天受到暑邪侵襲,也能透過汗液排出而不會深入體內。如果冬天沒有好好收藏精氣,加上夏天汗液無法排出,導致閉藏和疏泄的功能都失調,那麼就會出現春溫、夏熱、秋瘧及冬寒等四時節氣所引起的疾病,這些都是風邪所導致的。然而,風邪侵入五臟,所呈現的症狀也各有不同。
風邪侵入肺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蒼白、咳嗽、氣短等症狀,而且白天減輕、晚上加重,診斷的重點在眉毛上方(呈現白色);風邪侵入心臟,會出現多汗、怕風、容易恐懼、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是因為木火相生導致心神昏亂、舌頭僵硬,診斷的重點在嘴巴;風邪侵入肝臟,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發青等症狀。肝臟本身就屬風,如果風邪反而勝過肝臟,就會導致內氣不足,容易悲傷、憤怒,如果生殖器官出現問題,就會嫉妒,診斷的重點在眼睛下方;風邪侵入脾臟,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發黃等症狀。這是因為土氣被木氣所克制,導致身體疲倦、脾胃無法消化食物,診斷的重點在鼻子;風邪侵入腎臟,也會出現自汗、怕風、面部浮腫、背痛、臉色晦暗等症狀,診斷的重點在皮膚。五臟感受風邪的情況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各不相同。
此外,風邪入侵時應該及早治療,如果延遲治療,就會導致疾病在五臟之間相互傳遞,最終導致死亡。如果剛開始只是感冒,出現毛髮豎立、皮膚閉塞而發熱的症狀,這時應該透過發汗來治療。如果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也可以透過溫灸來治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風邪就會進入肺臟,從體表進入體內,閉塞肺氣,就會導致肺痹,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如果還沒有及時治療,風邪就會按照相克的順序傳遞到肝臟,導致肝痹,出現脅肋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如果還沒有及時治療,風邪就會再次按照相克的順序傳遞到脾臟,風熱相互作用,導致脾痹,體內則煩躁發熱,體外則身體發黃;如果還沒有及時治療,風邪就會再次按照相克的順序傳遞到腎臟,導致疝氣、腫塊等症狀,邪氣聚集在下焦,出現小便混濁、尿道灼熱等症狀;如果還沒有及時治療,風邪就會再次按照相克的順序傳遞到心臟,導致筋脈抽搐、痙攣,這種病叫做瘈。邪氣到了這個地步已經到了極限,臟腑之氣都衰竭了,怎麼可能不死呢?這就是疾病在五臟之間相互傳遞的次序。
另外,如果體內本身就有損傷,又剛好遇到風邪侵襲而發病,這就叫做合邪。凡是邪氣侵入人體,雖然各有不同的途徑,但總歸是與以下三種情況相關:情緒不穩定導致傷及臟腑,疾病從體內開始,這是第一種情況;清涼的濕氣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從下部開始,這是第二種情況;風雨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從上部開始,這是第三種情況。至於各種各樣的病因,簡直數不勝數,但疾病發生的起因,主要就是這三種情況。所以說,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都與虛弱有關,邪氣無法單獨傷害人體。
總而言之,風邪的特點是善於遊走、變化多端,侵入人體導致疾病時,病情的變化也很多樣。例如,風邪侵襲皮膚,如果皮膚毛孔打開,就會導致衛氣洩露而感到寒冷,如果毛孔閉塞,就會導致陽氣鬱積而發熱,這樣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又如,風邪侵入胃部,如果體型肥胖,風邪就會沿著經脈上行到眼睛內眥而導致發黃,這種情況會導致熱性病;如果體型消瘦,就會轉為寒性病。又如,風邪停留在身體各處的經絡穴位,散佈在肌肉之間,有的會導致產生瘡瘍,有的會導致麻木不仁,有的會導致皮膚發熱,有的會長期不癒而轉為癩風。
如果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就會因左右而產生偏側的症狀,這就叫做偏風。風邪甚至會沿著風府穴進入腦部,形成腦風。酒後毛孔打開時受風,叫做漏風。剛洗完頭時受風,叫做首風。風邪沒有散去,傳入大腸,叫做腸風。停留在皮膚毛孔,導致汗液不止,叫做泄風。這些疾病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風邪引起的各種變化。(首風:因為洗頭而導致頭面部受風,出現多汗、怕風、頭痛劇烈的症狀,通常第一天嚴重,第二天會稍微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