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3)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3)
1. 筋病三
筋急,筋緩,筋攣,筋痿,筋惕
筋傷,筋結,轉筋,筋疝,筋痹,筋絕
沈氏曰:筋也者,所以束節、縛骨、絆肉、繃皮,為一身之結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其主在肝。
按:人身之筋,到處皆有,縱橫無算,而又有為諸筋之主者,曰宗筋,《內經》注謂陰毛橫骨上下之堅筋,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背腹,上頭角者是也。筋之總聚處則在於膝,《靈樞》謂諸筋皆屬於節是也。至為病,則曰急、曰緩、曰攣、曰痿、曰惕、曰傷、曰結、曰轉筋、曰疝、曰痹、曰筋絕,其名目如此。《靈樞》謂:寒則反折而急,熱則弛縱而緩。
《得效》又以急為寒,縮為熱,弛緩為濕。仲景言血虛筋急,故《本事》以養血地黃湯治之。觀急由血虛,則緩者血熱可推矣,若夫風熱入經。是以瞀瘛即筋攣之由,故攣者亦曰瘛,俗乃云搐也,其症往往作痛。《內經》以筋痿屬肝熱,而痹為風、寒、濕三氣入筋;《傷寒》以發汗傷血為筋惕之原;丹溪以轉筋屬虛熱,蓋亦因血熱於內而外復感風寒之故也。至霍亂轉筋,又以吐瀉傷胃,亡其津液,宗筋失養,亦有手足逆冷者,亦不拘於熱邪也。
其他久行而筋傷,氣血失節而筋結。肝邪下注,莖中縮痛,為筋疝之症。呼罵不休,爪甲色青,為筋絕之候,九日死者,又不可不知也。
《素·痿論》:肝主身之筋膜(節)。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節)。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痹論》:以春遇此風寒濕三氣者,為筋痹(節)。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則多飲溲數,夜臥易驚。
《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名曰筋痹。
《靈·衛氣失常篇》: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刺節真邪篇》:筋屈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節)。虛邪搏於筋,則為筋攣(節)。脈弗榮,則筋急。
《經筋篇》:頸筋急則為筋瘻(瘻者,頸筋急或急而脊曲也)。
白話文:
【筋病三】
筋肉緊繃、鬆弛、抽筋、萎縮、驚跳, 筋肉受損、結節、扭轉、疝氣、痹痛、斷裂。
沈氏指出:筋肉的作用,就是用來束縛關節、纏繞骨骼、連接肌肉、拉緊皮膚,它是身體的連結點,有利於全身的運動,其主要影響的臟器是肝臟。
人體的筋肉遍佈全身,縱橫交錯,其中有一種筋被稱為「宗筋」,根據《內經》的註釋,指的是在陰毛和橫骨上下方的堅韌筋肉,向上聯繫胸腹,向下穿過臀部,還經過背部和腹部,連接到頭頂的筋肉。筋肉的集中點在膝蓋,《靈樞》中說所有的筋都連接到關節。當筋肉生病時,會出現緊繃、鬆弛、抽筋、萎縮、驚跳、受損、結節、扭轉、疝氣、痹痛、斷裂等現象,這些都是筋病的表現形式。《靈樞》中提到:寒冷時筋肉會變得更緊,熱時則會變得更鬆弛。
《得效》認為緊繃是由寒冷引起,收縮是由熱引起的,鬆弛是由濕度引起的。張仲景認為血液不足導致筋肉緊繃,因此《本事》中使用滋養血液的地黃湯來治療。從緊繃是由血液不足引起的這一點,可以推測鬆弛可能是由血液過熱造成的。至於風熱侵入筋肉,會導致筋肉抽筋,也就是俗稱的「搐」,這種情況常常伴隨疼痛。《內經》認為肝熱是造成筋肉萎縮的原因,而痹痛是由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進入筋肉引起的;《傷寒論》認為出汗過多導致血液流失是造成筋肉驚跳的原因;丹溪認為扭轉是由虛熱引起的,這也是因為內部血液過熱,外部又受到風寒的影響。至於霍亂引起的扭轉,則是因為嘔吐和腹瀉傷害了胃部,喪失了大量的體液,宗筋失去營養,也可能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並不限定於熱邪。
除此之外,長期行走會導致筋肉受損,氣血調節失衡會導致筋肉結節。肝臟疾病向下影響,造成生殖器縮小疼痛,形成筋疝。持續怒罵,指甲變青,這是筋肉斷裂的徵兆,如果九天內沒有改善,可能有生命危險。
《素問·痿論》中提到:肝臟主導身體的筋膜。肝氣過熱,會導致膽汁分泌增多,口苦,筋膜乾燥,筋肉緊繃抽筋,進而發展為筋肉萎縮。思慮過度,願望無法實現,心神散漫,性生活過度,宗筋失去彈性,也會發展為筋肉萎縮,以及白帶過多。
《痹論》中提到:在春天遇到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的人,會出現筋肉痹痛。筋肉痹痛持續不愈,再次受到邪氣影響,就會影響肝臟,造成頻尿、夜間易醒。
《長刺節論》中提到:筋肉病變,筋肉抽筋、關節疼痛,稱為筋痹。
《靈樞·衛氣失常篇》中提到:眼睛呈現青、黃、紅、白、黑色,表示筋肉有病。
《刺節真邪篇》中提到:筋肉彎曲無法伸展,邪氣在筋肉中停留不散,發展為筋肉腫瘤。虛邪侵襲筋肉,就會導致筋肉抽筋。如果血液無法滋養筋肉,筋肉就會緊繃。
《經筋篇》中提到:頸部筋肉緊繃,會導致頸部筋肉萎縮(頸部筋肉緊繃或緊繃導致脊椎彎曲)。
2. 骨病四
骨寒,骨蒸,骨痿,骨痛,骨傷,骨絕
沈氏曰:骨之撐架於身者,猶梁柱之於屋;然屋非梁柱不堅豎,人非骨骼不支持。《經》言腎主骨,又言骨者,髓之府。是惟腎氣足,然後髓滿而骨堅也。骨有本,顴骨也。故骨大則顴大,骨小顴亦小,而骨之最大者為脊,《經》言膂骨下至尾骶二十一椎,長三尺。脊節為椎,窮脊為骶,是不獨為骨之最大,且居中麗正,一身之骨胥於是附,猶屋之正梁,且為諸骨之主也。
而其為病,約有四端:一曰寒,人有寒甚至骨,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者,《經》名骨痹,非輕微惡寒之謂,宜溫腎以壯陽。一曰熱,其熱從骨間蒸發,按之不烙手,然覺有蒸郁,不可耐狀,非引水所能解,其板齒必乾燥,即《經》言髓涸齒乾為骨熱病者是也,宜滋陰降火;其熱甚,至四肢緩弱不舉,則勢將成骨痿之症矣。一曰痿,其症見後所錄《內經》文中,由於骨熱,非尋常疲弱之謂,宜虎潛丸等藥。
一曰痛,人身之痛,由六氣七情者不一,淺者皮內間,深亦只於經藏,若入里徹骨,則損傷已極矣。宜酌其寒熱治之。此外如久立傷骨,則痛痿無常。齒黃骨絕,則藥石不救,且不出十日而死矣。
《素·長刺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痹論》:以冬遇此風寒濕三氣者,為骨痹(節)。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則善脹。
《氣穴論》: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
《痿論》:腎主身之骨髓(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節)。有所遠行勞倦,逢火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靈·衛氣失常篇》: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刺節真邪篇》: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節)。虛邪內搏於骨,則為痛痹。
《寒熱病篇》:骨寒熱者,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按:骨厥,見前足少陰經病條中。節)。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
《陰陽二十五人篇》: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邪氣藏府病形篇》:腎氣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節)。腎脈急甚,則骨癲疾(此謂癲疾之由於骨者)。
《癲狂篇》: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羸弱過甚而骨獨存也)。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死不治。
《本神篇》:精傷則骨痠痿厥。
白話文:
【骨病四】
沈氏表示:骨骼對於身體的支撐作用,就像樑柱對房屋的支撐一樣重要。房屋若無樑柱無法堅固挺立,人若無骨骼也無法保持姿態。根據《黃帝內經》,腎臟主管骨骼,又說骨骼是骨髓的儲藏處。只有腎氣充足,骨髓才能充盈,骨骼才能堅硬。骨骼有一個根本,那就是顴骨。因此,顴骨大,骨骼就大;顴骨小,骨骼也就小。而人體最大的骨骼就是脊椎,《黃帝內經》記載,脊椎骨從上到尾骶骨共有21節,長度約三尺。脊椎骨節稱為椎,最底下的部分稱為骶骨,不僅是人體最大的骨骼,而且位於身體中軸,所有的骨骼都依附在其上,就像房屋的主樑,而且它是其他所有骨骼的主宰。
骨病大致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寒症,有人冷到骨頭裡,熱湯和火爐都不能使他感到暖和,厚重的衣服也不能讓他感到溫暖,但他們不會打冷顫。《黃帝內經》稱這種情況為骨痹,這不是普通的怕冷,應該溫補腎臟來壯陽。二是熱症,熱量從骨間蒸發出來,摸上去不燙手,但是感覺到有蒸騰的熱氣,讓人難以忍受,喝水也無法解熱,牙齒會變得乾燥,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髓涸齒乾的骨熱病,應該滋陰降火。如果病情加重,四肢變得軟弱無力,可能會發展成為骨痿病。三是骨痿,症狀詳見後面《內經》的相關描述,是由骨熱引起,不是一般的疲弱,應使用虎潛丸等藥物治療。四是疼痛,人體的疼痛原因很多,有的來自六氣,有的來自七情,疼痛可能發生在皮膚內部,也可能發生在經絡之間,但如果疼痛深入骨髓,那可能是極度的損傷,應根據寒熱不同來治療。另外,長期站立會導致骨骼疼痛和痿弱,黃色的牙齒和斷裂的骨骼,用藥物也無法挽救,病人很可能在十天內死亡。
《素問·長刺節論》:骨骼疾病,會讓骨骼沉重無法舉動,骨髓痠痛,寒氣侵入,稱為骨痹。
《痹論》:冬天遇到風、寒、濕三氣,會導致骨痹,如果骨痹持續,再次感染邪氣,就會影響腎臟,出現脹滿的症狀。
《氣穴論》:寒冷積聚在體內,營養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肌肉收縮,關節僵硬,無法伸展,內部會產生骨痹,外部會失去知覺。
《痿論》:腎臟主管身體的骨髓。如果腎氣過熱,腰脊無法舉動,骨骼萎縮,髓質減少,會發展成為骨痿。如果長途跋涉或勞累,遇到熱天口渴,口渴會導致體內的陽氣被消耗,陽氣被消耗後,熱氣就會停留在腎臟。腎臟是水藏,現在水無法抑制火,骨髓就會枯萎,髓質就會虛弱,所以腿部無法承擔身體的重量,最終發展成為骨痿。
《靈樞·衛氣失常篇》:耳朵焦枯,容易沾染塵垢,說明疾病在骨骼。
《刺節真邪篇》:虛邪深入人體,寒氣和熱氣交戰,久留體內,寒氣佔優勢,就會導致骨骼疼痛和肌肉萎縮。如果虛邪深入骨髓,就會導致劇烈的疼痛。
《寒熱病篇》:骨骼的寒熱病,可以在陰股的絡脈中找到病源。如果牙齒已經枯槁,無法治療。骨厥也是如此。
《陰陽二十五人篇》:如果受到寒濕的影響,就容易患上骨痹,出現骨痛和指甲枯萎的症狀。
《邪氣藏府病形篇》:腎氣微弱,滑泄不止,會導致骨痿,患者無法坐起,坐起後就看不見東西。如果腎脈急促,就會導致骨癲疾。
《癲狂篇》:骨癲疾的患者,面部凹陷,牙齒松動,各個關節的肌肉都飽滿,但骨骼卻特別突出。他們會大量出汗,感到煩躁,嘔吐,口吐泡沫,氣短,無法治療。
《本神篇》:精氣受損,會導致骨骼痠痛和痿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