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2)

回本書目錄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2)

1. 皮病一

《衛氣失常篇》: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

《經脈篇》: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

《寒熱病篇》: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白話文:

臉色在兩眉之間出現,呈現淡淡的光澤,代表病在皮膚。

體液從皮膚的紋理間流失,就會導致指甲乾枯,毛髮斷裂。

皮膚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無法安穩躺臥,毛髮焦枯,鼻子乾燥沒有光澤,而且無法流汗,應該選取手部三陽經的絡穴來加強補養手太陰經。

2. 肉病二

肥瘦,食㑊,肉苛,肉痿,肉脫

贅肉,努肉,疣目,肉刺,息肉,肉絕

沈氏曰:《內經》云:肥而澤者,氣血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此言其大概也。其實,肥者,血實而氣必虛,故行動喘促,耐寒而惡熱,熱傷氣也;瘦者,氣不虛而血必虛,故皮多燥澀,耐熱而惡寒,寒傷血也。此肥瘦之所以分也。

至其為病重者,曰食㑊,多食易飢,不生肌肉,由胃熱消穀之故;次曰肉苛,即𤸷重也,由營虛衛實之故;次曰肉痿,肌頏無力,由脾經傷熱之故;次曰肉脫,脫者空也,真元內竭,穀氣外衰,為不治之症。瘡瘍愈後,有肉凸出,名贅肉,亦曰努肉,烏梅肉貼之。手足忽生如豆狀者,名疣目,宜烏雞膽汁或杏仁粉塗之,以去風邪。

又肉刺紅痛,血虛襲風而成,不治亦愈。又鼻中息肉挺出,有肺熱、腦風之分。其餘肉爍、肉核、肉癭均類瘡疽,各症以及肉蛾等項另有專條,茲不備述。若夫耳聾、舌短、背腫、尿血、大便赤泄,則為肉絕之候矣。《經》故斷之曰:六日死也。

《靈·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行大氣。

《刺腰病篇》:肉裡之脈令人腰痛(內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紋理也)。

《逆調論》: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節),逢風而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按:苛者,肉不知寒熱痛癢,不能舉也)。

《痿論》: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節)。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節)。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靈·刺節真邪篇》: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疸。

《二十四難》:肌肉不滑澤,則肉滿(按:滿即脹也)。

白話文:

[肌肉疾病第二部分]

肥胖與瘦削,過量飲食卻仍感飢餓,皮膚瘙癢,肌肉無力,肌肉萎縮,

贅肉,突起的肉塊,眼瞼上的肉瘤,肉刺,良性腫瘤,肌肉功能完全喪失。

沈氏說:根據《內經》所述,身體豐滿且光澤的人氣血充沛;豐滿但缺乏光澤的人氣有餘而血不足;瘦削無光澤的人氣血皆不足。這是對一般情況的描述。實際上,肥胖的人血液充實但氣必定虛弱,所以行動時會喘息急促,能耐受寒冷但怕熱,因爲熱會傷害氣;瘦削的人氣不一定虛但血必定虛,所以皮膚常乾燥,能耐受炎熱但怕冷,因爲寒會傷害血。這就是胖瘦之人的區別。

至於嚴重的病症,被稱爲“食怠”,也就是吃得多但很快就餓,無法長肌肉,這是胃熱消化食物所致;其次稱爲“肉苛”,即皮膚沉重,這是營衛失調所致;再者稱爲“肉痿”,肌肉無力,這是脾經受損發熱所致;再者稱爲“肉脫”,脫就是空,真元內在耗盡,體外谷氣衰弱,這是無法治癒的病症。瘡瘍痊癒後,如果出現突出的肉塊,名爲贅肉,也叫努肉,可用烏梅肉貼敷。手腳突然長出像豆子一樣的東西,名爲疣目,可用烏雞膽汁或杏仁粉塗抹,以去除風邪。

另外,肉刺紅腫疼痛,是因爲血虛遭受風邪所致,即使不治療也會好。還有,鼻中息肉伸出,有肺熱和腦風之分。其餘如肉爍、肉核、肉癭都類似瘡疽,各種症狀及肉蛾等項目另有專門條目,這裏不再詳細敘述。至於耳聾、舌短、背腫、尿血、大便赤瀉,這些都是肌肉功能完全喪失的徵兆。《內經》因此判斷,這種情況六天後就會死亡。

《靈樞·氣穴論》:肌肉的主要集合點稱爲谷,肌肉的小集合點稱爲溪。肌肉的分界處,溪谷的交匯點,是氣血運行之處,也是大氣運行之處。

《刺腰病篇》:肌肉裏的脈絡會讓人腰痛(內是指肌肉間;裏是指肌肉的紋理)。

《逆調論》:人的皮膚瘙癢,即使穿着衣服,仍然感覺瘙癢(節),遇到風就像被燒灼一樣,這人應該有肉爍的症狀(注:瘙癢是指皮膚對冷熱痛癢的感覺減弱,無法正常活動)。

《痿論》:脾熱的人面色黃而肌肉顫動(節)。脾氣熱則胃乾渴,肌肉失去知覺,引發肉痿(節)。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從事涉水工作,如果體內有溼氣滯留,居住在潮溼環境中,肌肉被水分浸泡,麻木失去知覺,引發肉痿。肉痿是由溼氣引起的。

《靈樞·刺節真邪篇》:寒勝於熱,則骨疼肉枯(節)。結聚在肌肉中的邪氣,正氣聚集於此,邪氣滯留不去,如果有熱氣則化爲膿,如果沒有熱氣則成爲肉瘤。

《二十四難》:肌肉不光滑有光澤,表示肌肉滿脹(注:滿即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