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1)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1)
1.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2. 皮病一
癍痧,癮疹,痤疿,麻木,靨痣,痛癢,丹毒
紫白,癜風,白屑,黑白癩,皮毛,脫落,皮水,索澤
沈氏曰:包涵肌肉,防衛筋骨者為皮;皮外最薄者,為膚,俗謂枯皮,《經》言皮膚,亦曰腠理;津液滲泄之所,曰腠;文理縫會之中,曰理。腠理,亦曰元府,汗液色元從空而出,其始聚於孔竅,故曰元府也。皮之主為肺,故風寒襲人,肺先受病,非發於皮毛,即見於經絡也。
其他癍痧、癮疹、痤疿、麻木、靨痣,無非風濕熱毒之邪,各有專法可按,若論大概則不過痛癢兩端。《經》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又曰:諸瘡痛癢,皆屬於火。河間就火之微盛,以分痛癢,曰人近火,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或謂痛實癢虛,虛者,熱之微也,非指虛寒也。
若乃丹毒為患,名目繁多,大凡色赤為丹,色白為瘼,痛者為丹毒,癢者為風丹。自腹出四肢者順,自四肢入腹者逆。若素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死。除瘼症屬肺虛冷風,宜以酒調土朱,頓服之。外丹毒主方甚多,不如古傳十二種單方,治一切丹毒,但於其中用一二味即效矣(單方詳後)。然而皮之為病,不特此也。
又皮肉變色,赤為紫癜風,白為白癜風。紫由風與血搏,白由風與氣搏。又皮肉色變,不痛癢,久之遍體為白駁風,此肺風流注皮間,其輕者,即為白屑風。又烏癩,亦名黑癩,由惡風相觸,其狀生瘡,痛癢如蟲行,或如桃李癮疹,眼前見物如絲垂,手足麻木,刺之不痛,宜川烏、升麻、防已、黃柏、雄礬、巴豆、松脂熬塗。
又白癩,色白,發熱,頏痛,手足縱,背膂急,亦由風毒,宜白花蛇、蠶蛾、羌活、防風、天麻、白蘚皮為末,酒下。綜計各症,均於風熱濕毒中求之,其或近寒者,肺氣必大虛也。至於《金匱》皮水,為濕淫所勝,津枯毛脫,皮澀不潤,其名曰索澤,又當於利濕、潤燥兩法中選用之耳。小兒痘病,皮肉皆病,不可殫述,另有專條可考焉。
十二種單方
水苔、生地、生松毛、蒴藿葉(音朔,吊濕草,《別錄》下品)、慎火草(即景天草,石草類,《本草經》上品,俗以瓦盆盛養,置屋頂上能闢火)、浮萍、硝石、豆葉(以上皆搗敷)、豆豉、大黃、黃芩、山梔(以上為末和敷)。
《素·痿論》:肺主身之皮毛(節),肺葉熱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躄也。
《痹論》:以秋遇此風寒濕三氣者,為皮痹(節)。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則煩滿而喘嘔。
《五常政大論》:皮𤸷肉苛,筋脈不利(此謂皮肉間麻木而苛癢也)。
《三部九候論》:皮膚著者死(此謂久病肉脫,皮著於骨也)。
《靈·九針篇》: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
白話文:
[皮病一]
內容如下:
疹子、蕁麻疹、粉刺、麻木、胎記、痛癢、丹毒,
紫斑、白癜風、皮屑、黑白色癬、皮膚脫落、水腫、皮膚乾燥。
沈氏說:覆蓋肌肉,保護筋骨的是皮膚;皮膚外面最薄的一層,稱為表皮,俗稱為枯皮,《黃帝內經》提到的皮膚,也稱為腠理;津液滲透排泄的地方,叫做腠;紋理交織的中間,叫做理。腠理,也被稱為元府,汗液顏色的源頭從毛孔而出,起初聚集在孔竅,因此稱為元府。皮膚的主要功能是肺,所以風寒侵襲人體時,肺首先受到影響,不是發生在皮毛,就是出現在經絡。
其他疹子、蕁麻疹、粉刺、麻木、胎記,無一不是風濕熱毒的邪氣,每個都有專門的治療方法可以遵循,如果要概括的話,不過是痛癢兩種情況。《黃帝內經》說各種癢是由虛弱引起的,血液不能滋養肌肉。又說:所有創傷的痛癢,都屬於火氣旺盛。河間根據火氣的微弱和旺盛,來區分痛癢,他說人靠近火,溫暖就會癢,過熱就會痛,再近就會燒傷。有人認為痛是實,癢是虛,虛,指的是火氣的微弱,並不是指虛寒。
至於丹毒,種類繁多,一般來說,紅色的叫丹毒,白色的叫癰,疼痛的是丹毒,癢的是風丹。從腹部開始蔓延到四肢的是順行,從四肢向腹部發展的是逆行。如果原本就有疾病,突然臉上出現紅點,就是死亡的徵兆。除了癰是屬於肺虛冷風,應該用酒調和土朱,立即服用。對外丹毒的主方很多,不如古代傳下來的十二種單方,可以治療所有丹毒,只要用其中一兩種藥物就有效果(詳細的單方在後面)。然而,皮膚的疾病,不僅僅這些。
此外,皮膚變色,紅色的是紫癜風,白色的是白癜風。紫癜風是由風和血液搏鬥造成的,白癜風是由風和氣搏鬥造成的。再者,皮膚顏色改變,不痛不癢,久而久之全身都是白駁風,這是肺風流入皮膚之間,病情輕的時候,就是白屑風。還有一種黑癬,又名黑癬,是由惡風相互接觸,長出瘡,痛癢像蟲子爬行,或者像桃李的蕁麻疹,眼前看到的東西像絲一樣垂掛,手腳麻木,即使被刺也不痛,應該用烏頭、升麻、防己、黃柏、雄礬、巴豆、松脂熬製塗抹。
再者,白癜風,顏色是白色的,發熱,頭痛,手腳伸展,背部緊張,也是由風毒引起的,應該用白花蛇、蠶蛾、羌活、防風、天麻、白蘚皮研磨成粉末,用酒吞服。總結各個病症,都是在風熱濕毒中尋找原因,如果是接近寒的,肺氣肯定非常虛弱。至於《金匱要略》中的水腫,是因為濕氣過剩,津液枯竭,毛髮脫落,皮膚乾燥,這叫索澤,應該在利濕和潤燥的兩種方法中選擇使用。小孩的痘病,皮膚和肌肉都會生病,無法一一說明,有專門的條款可以參考。
十二種單方
水苔、生地、生松針、蒴藿葉(音朔,吊濕草,《別錄》下品)、慎火草(即景天草,石草類,《本草經》上品,民間通常用瓦盆養殖,放在屋頂上可以避火)、浮萍、硝石、豆葉(以上都搗碎敷用)、豆豉、大黃、黃芩、山梔(以上研磨成粉末混合敷用)。
《素問·痿論》:肺主管身體的皮毛(節),肺葉熱焦,皮毛虛弱緊薄,就會產生痿躄。
《痹論》:秋天遇到風寒濕三種氣候的人,會得皮膚痹(節)。皮膚痹不痊癒,再次感染邪氣,進入肺部,就會感到煩躁滿悶並且呼吸困難。
《五常政大論》:皮膚麻木,皮肉不適(這是指皮膚和肌肉間麻木和瘙癢)。
《三部九候論》:皮膚緊貼肉體的人會死亡(這是指長期患病肌肉萎縮,皮膚緊貼在骨頭上)。
《靈樞·九針篇》:皮膚,是肺的組成部分,是人體的陽氣。
《衛氣失常篇》:顏色從兩眉開始,淺淡的,病在皮膚。
《經脈篇》:津液離開皮膚節點,指甲就會乾枯,毛髮就會斷裂。
《寒熱病篇》:皮膚寒冷或發熱,無法躺下,毛髮乾枯,鼻子乾燥,無法出汗,應取三陽的絡脈,補充手太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