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宗氣衛氣營氣病·第四篇 (2)

回本書目錄

宗氣衛氣營氣病·第四篇 (2)

1. 衛氣

謙按:肺主氣,氣為衛,與營氣同出於中焦。若探其源,則在丹田、氣海之中,實先天之氣生化而出,故又曰衛出下焦。常考其自下而升,出上焦也。每天明時,目張,出自睛明穴,上行於頭,盡行手足六陽經,至夜行手足六陰經,不隨宗氣、營氣行,而獨行於皮膚、分肉之間,故曰衛行脈外。

《素·痹論》: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

《靈·衛氣篇》:其浮氣之不能循經者,為衛氣。

《本藏篇》: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節)。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

《邪客篇》: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

《衛氣行篇》: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藏。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至手小指之間外側,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

側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外踝,復合於目,故為一周(節)。陽盡於陰,陰受氣矣。其始入於陰,常從手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節),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以上論衛氣,以下論衛氣病。

《靈·衛氣失常篇》: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

《傷寒論》: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白話文:

[衛氣]

根據古文記載,肺臟主管氣,這氣就是我們說的衛氣,與營氣同樣源自中焦。進一步追根究底,它們實際上源自丹田和氣海,這是先天之氣生成並發出的地方,因此衛氣也被稱為從下焦產生。然而,衛氣的運行是自下而上,穿過上焦。每天天亮時,睜開眼睛,衛氣從睛明穴開始向上行進,經過頭部,然後走遍手腳的六條陽經,到了夜晚則轉移到手腳的六條陰經。它不跟隨宗氣和營氣的運行,而是獨自行走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因此被稱為衛氣行於脈外。

《素問·痹論》提到,衛氣是食物消化後產生的強悍之氣,其性質輕快滑利,無法進入脈絡,因此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運行,薰蒸著肓膜,分散在胸腹之間。如果這種氣的運行受阻,人就會生病;反之,如果順利運行,疾病就能痊癒。

《靈樞·衛氣篇》指出,那些無法沿著經絡運行的浮動之氣,就是衛氣。

《本藏篇》描述,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滋潤皮膚,使肌膚細膩,控制汗孔的開閉。衛氣平衡時,肌肉會變得柔軟,皮膚會變得光滑,毛孔也會變得緊緻。

《邪客篇》說明,衛氣白天行於身體的陽面,夜晚則行於陰面。通常它會從足少陰的部位開始,行經五臟六腑。

《衛氣行篇》描述,衛氣在一天一夜之內,會在全身運行五十圈。白天會在陽面運行二十五圈,夜晚在陰面運行二十五圈,然後再回到五臟。

接著,文章描述了衛氣具體的運行路徑,從眼部開始,向上到頭部,沿著頸部下行到足太陽經,沿著背部向下到達小指末端;其中一部分衛氣會從眼角分出,沿著手太陽經到達手小指外側,再下行至足少陽經,注入小指和第二趾之間,再沿著手少陽經往上。

另一部分衛氣會從耳前開始,合併於下巴,注入足陽明經,下行至腳踝,進入腳趾之間;另一些衛氣則從耳下沿著手陽明經,進入大拇指之間;當到達腳部時,會進入腳心,再出外踝,最後回到眼部,完成一個循環。

陽氣在夜晚結束時進入陰面,陰面接收了氣息。陰氣的開始,通常是從手足少陰開始,注入腎臟,再由腎臟注入心臟,心臟注入肺臟,肺臟注入肝臟,肝臟注入脾臟,脾臟再注入腎臟,完成一個循環。

以上討論的是衛氣,以下則是關於衛氣病。

《靈樞·衛氣失常篇》提到,如果衛氣停留在腹部,積累而不流通,人會感到脅痛、胃部飽脹、呼吸困難。

《傷寒論》則指出,如果脈搏浮起且汗水如珠般滴落,這表明衛氣正在衰退。

這些都是古人對於衛氣的認識和理解,對現代的中醫學研究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營氣

謙按:心生血,血為營。非營氣固,不能生血;非穀氣充,亦不能生此營氣。營氣者,陰精之氣也,故曰營出中焦,是後天清氣所化而出也。清者為營,清濁以剛柔言,謂陰氣柔和為清,陽氣剛悍為濁。此皆古人之說,非臆斷也。喻嘉言謂:營氣根於中焦陽中之陰,行至上焦,隨上焦之宗氣降於下焦,以生陰氣。

是營氣本濁陰之氣,以其根出於上焦之清陽,故謂清者為營也。此亦一解。又喻解濁者為衛一句,謂衛氣根於下焦陰中之微陽,行至中焦,升於上焦,以生陽氣,是衛本清陽,以其根出於下焦之濁陰,故謂濁者為衛也。究之《經》言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二句,即有清濁之別矣。

細審自知。

《靈·經脈篇》:脈為營。

《衛氣篇》:經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

《營氣篇》: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其支別者,循巔下項,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過毛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順逆之常也。

以上論營氣,以下論營氣病。

《傷寒論》:其脈沉,其營氣微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營氣總論(補錄):

《靈·營衛生會篇》:穀氣入於藏府,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清者,即動脈中新血;濁者,回血管之濁血),營在脈中(發血管均在血脈之裡層),衛在脈外(回血管在脈之外面),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由心藏排出,行於周身者,曰發血管、曰動脈;行至四支之末,仍回覆於全身者,曰回血管,亦曰靜脈,其血液經肺以入心房,再發出而行於發血管中,循環不已。現今生理學中稱為循環系統是也)。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白話文:

【營氣】

謙按:心臟製造血,血即營養。若營氣不穩固,便無法生成血液;若食物氣息不充足,同樣無法產生營氣。營氣,指的是陰性的精華氣息,所以說營氣出自中焦,是由後天的清氣轉化而成的。清潔的氣息成為營氣,清與濁是以剛柔來區分,即陰氣柔和被視為清,陽氣剛猛被視為濁。這是古人的觀點,並非憑空臆測。

喻嘉言認為:營氣源自中焦的陰中之陽,運行至上焦,跟隨上焦的宗氣下降到下焦,以生成陰氣。由此看來,營氣原本是渾濁的陰性氣息,但因為它源自上焦的清潔陽氣,所以才說清潔的氣息成為營氣。這也是一種解釋方式。

另外,喻嘉言對"濁者為衛"的解釋,是指衛氣源自下焦的陰中之微陽,運行到中焦,上升至上焦,以生成陽氣。所以衛氣本質上是清潔的陽氣,但因為它源自下焦的渾濁陰氣,所以才說渾濁的氣息成為衛氣。探究《經》中的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兩句,就可看出其中的清濁之別了。

詳細審視,自然能明白。

《靈·經脈篇》指出:脈管內的物質就是營養。

《衛氣篇》表示:在經脈中運行的氣息,就是營氣。

《邪客篇》描述:營氣,能分泌津液,注入脈管,轉化為血液,以滋養四肢末端,並向內灌注五臟六腑,以符合一定的頻率。

《營氣篇》提到:營氣的運行方式,內部的食物是關鍵。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傳遞至肺部,然後在體內泛濫,向外擴散,精華部分會在經絡中運行,持續不斷,週而復始,這就是天地的規律。因此氣息從太陰開始,注入手陽明,向上運行至足陽明,向下運行至腳背,注入大拇指間,與太陰匯合,向上運行至脾臟,從脾臟注入心臟,沿著手少陰出腋下,下行手臂,注入小指,與手太陽匯合,向上運行經過腋下出肩峯內側,注入眼睛內角,向上至頭頂,向下至頸項,與足太陽匯合,沿著脊椎下行至臀部,再下行至小指尖端,沿著足底注入足少陰,向上運行至腎臟,從腎臟注入心臟,在胸部外部擴散,沿著心主脈出腋下臂,穿過兩塊肌肉之間,進入手掌,出現在中指尖端,再返回注入小指和無名指尖端,與手少陽匯合,向上運行注入膻中,擴散至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囊,從脅部出發,注入足少陽,下行至腳背,再從腳背注入大拇指間,與足厥陰匯合,向上運行至肝臟,從肝臟上行注入肺部,上行經過喉嚨,進入鼻孔;其分支分別沿著頭頂下行至頸項,沿著脊椎進入骶骨,這就是督脈,絡陰器,穿過毛髮進入肚臍中,上行沿著腹部裡側,進入缺盆,下行注入肺部,再從太陰出發。這就是營氣的正常運行方式。

以上討論的是營氣,以下則是營氣疾病。

《傷寒論》指出:脈搏深沉,是營氣微弱的表現。營氣微弱的人,如果再接受火針治療,就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更會出現發燒和煩躁的症狀。

營氣總論:

《靈·營衛生會篇》指出:食物氣息進入臟腑,清潔的部分成為營氣,渾濁的部分成為衛氣(清潔的部分,即是動脈中的新鮮血液;渾濁的部分,即是回血管中的舊血液),營氣在脈管中(發血管都在血脈的內層),衛氣在脈管外(回血管在脈管的外層),營氣不斷循環,每五十次循環會有一次大匯聚,陰陽互相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盡頭(由心臟排出,運行於全身的,叫做發血管、叫做動脈;運行至四肢末端,再返回全身的,叫做回血管,也叫做靜脈,其血液經過肺部進入心房,再發出運行於發血管中,循環不止。這就是現在生理學中的循環系統)。

衛氣在夜晚運行二十五次,在白天運行二十五次,分別代表日夜。所以當氣息到達陽時開始運行,到達陰時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