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附六淫病·第六篇 (2)
附六淫病·第六篇 (2)
1. 風淫
漏風,常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身熱不惡寒,甚或陽盛於上而喘息,衣濡,口乾時飲。泄風,汗出津涸,口乾,身痛畏寒,汗多亡陽也)。要之,風為百病之長,凡寒、暑、濕、燥、火五者,皆從風而入,而風之為邪,又有寒熱、剛柔、內外之不一,則治之豈易事哉。
附風病名:
中風,類中,傷風,五藏,五風,偏風,腦風,漏風
內風,首風,腸風,泄風,胃風,勞風(勞汗當風,傷腎)
頭風(偏正),毒風(生瘡),刺風(如刀刺無定處),癇風
驚風,頑風,惡風,暗風,㾴風(面生米點),節風
酒風(《素問》身熱、汗出、惡風、少氣),膽風,氣風(肉內如蟲行)
癱風(手足拳攣),瘓風(同上),虛風,脫風,賊風,產風
骨風,膝風,盛風(言語謇澀),髓風,血風
皮風,肌風,閉風(便燥),軟風(四肢不舉),剛風
虎風(發吼羊叫),天風(成片爛瘡),綠風(瞳人大)
青風(吐極青盲),破傷風,腎囊風,乳子臍風
《素·風論》: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
《六元正紀大論》:風病行於上(節)。木鬱之發,大風乃至,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善暴僵仆。
《氣交變大論》: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節)。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亂,腹痛。
《陰陽應象大論》:風氣通於肝。
《靈·五色篇》:風者,百病之始也。
《壽夭剛柔篇》:病在陽者,命曰風。
白話文:
風邪
身體漏風,經常流很多汗,不能穿單薄的衣服,一吃飯就出汗,身體發熱但不怕冷,嚴重時會出現陽氣過盛而呼吸急促,衣服都被汗水浸濕,口乾時想喝水。另外一種情況是風邪導致的漏洩,會汗水流失導致身體津液乾涸,口渴,身體疼痛怕冷,大量出汗也會導致陽氣虛脫。總的來說,風是導致各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寒、暑、濕、燥、火這五種邪氣,都是從風邪侵入人體的,而風邪本身又分為寒熱、剛柔、內外等不同的類型,因此治療起來並不容易。
風病名稱:
- 中風、類中、傷風:身體突然失去知覺、類似中風的症狀、感冒。
- 五臟、五風:影響五臟的疾病、各種不同性質的風病。
- 偏風、腦風:身體一側麻痺的疾病、影響大腦的疾病。
- 漏風:身體容易出汗漏風。
- 內風:身體內部的風邪。
- 首風、腸風:頭部疾病、腸道疾病。
- 泄風:容易腹瀉的風病。
- 胃風、勞風:胃部疾病、勞累後感受風邪(勞累出汗時吹風,會傷腎)。
- 頭風(偏正):頭痛(偏頭痛或正頭痛)。
- 毒風:因風邪而生的皮膚瘡瘍。
- 刺風:身體像被刀刺一樣疼痛且部位不固定。
- 癇風:癲癇。
- 驚風:小兒驚厥。
- 頑風:難以治癒的風病。
- 惡風:怕風。
- 暗風:不明原因的風病。
- 㾴風:臉上長出像米粒一樣的斑點。
- 節風:關節疼痛的風病。
- 酒風:飲酒後身體發熱、出汗、怕風、氣短(《素問》中提到)。
- 膽風、氣風:膽的疾病、肌肉內像有蟲子在爬的感覺。
- 癱風、瘓風:手腳痙攣不能伸直。
- 虛風、脫風:因虛弱引起的風病、突然昏倒的風病。
- 賊風:不知不覺受到的風邪。
- 產風:產後感受風邪。
- 骨風、膝風:骨骼疾病、膝蓋疾病。
- 盛風:說話困難。
- 髓風、血風:影響骨髓的疾病、影響血液的疾病。
- 皮風、肌風:皮膚疾病、肌肉疾病。
- 閉風:大便乾燥的風病。
- 軟風:四肢無力的風病。
- 剛風:身體僵硬的風病。
- 虎風:發出像老虎吼叫、羊叫一樣的聲音。
- 天風:大片潰爛的瘡。
- 綠風:瞳孔變大。
- 青風:嘔吐不止或導致失明的疾病。
- 破傷風:外傷後感染風邪。
- 腎囊風:陰囊疾病。
- 乳子臍風:嬰兒臍部疾病。
《素問·風論》:風邪潛藏在皮膚之間,內不能疏通,外不能發散。風邪的特性是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當毛孔張開時,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閉合時,會感到發熱而煩悶。如果感受寒邪,就會食慾下降;如果感受熱邪,就會消瘦。
《六元正紀大論》:風邪容易侵襲人體的上部(肢體和頭面)。當木氣鬱結的時候,就會颳大風,民眾會出現胃脘(心口)疼痛,並向上蔓延到兩脅,阻礙咽喉的暢通,導致難以進食,嚴重時會出現耳鳴、頭暈眼花、突然昏倒等症狀。
《氣交變大論》:如果木氣太盛,風邪就會流行,人們會出現腹瀉、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煩躁不安、腸鳴、腹脹等症狀。如果土氣不足,風邪就會更加猖獗,人們會出現腹瀉、霍亂(上吐下瀉)、腹痛等症狀。
《陰陽應象大論》:風氣與肝臟相通。
《靈樞·五色篇》:風是各種疾病的開端。
《壽夭剛柔篇》:疾病屬於陽性的,就叫做風病。
2. 寒淫
沈氏曰:《經》云: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禿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夫腎為水藏,膀胱亦屬寒水,腎陽若虛,則寒水之氣益泛,而諸寒病生焉。是寒之為病,無論外召內生,未有不由於陽虛者也。
至其重且險者,莫如傷寒,宜遵仲景之法,茲不贅論。又有中寒一症,身直口噤,戰掉眩暈,身無汗者,為寒毒所中,脈必沉細緊澀,或陰陽俱盛,有汗反不治;若肢冷,腹絞痛,唇青者,宜半夏、皂角、麝香填臍艾灸;又或乘冷、食冷致頭痛身熱,項急,腹痛嘔吐者,為雜中寒,五積散溫之可也。
其他寒邪久伏所發之病,或為痼冷,或為厥逆,或為積聚、癥瘕、痃癖、痞氣、寒疝等症,又當於各門中求之。
《素·至真要大論》: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六元正紀大論》:水鬱之發,陽氣乃闢,陰氣暴舉,大寒乃至,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
《氣交變大論》: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節);歲火不及,寒乃大行。
白話文:
沈先生說,《黃帝內經》提及:各種疾病無論在身體上部還是下部出現,如果排出的水液清澈冰冷,或有癥瘕(腹部硬塊)、禿疝(一種男性疾病)、堅痞(腹部脹滿堅硬)、腹部滿悶劇痛、拉肚子呈清水樣、吃東西後依然感覺不到飽足、嘔吐物質極其惡臭,以及關節彎曲伸展不靈活、四肢厥冷、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都歸屬於寒證。腎臟是主管水液的器官,膀胱也屬於寒水系統,如果腎陽虛弱,那麼寒水的特性就會更為泛濫,從而導致多種寒性病症的產生。所以寒證的形成,無論是外感還是內生,根本原因都離不開陽氣的虛弱。
對於最嚴重和危險的病症,莫過於傷寒,應該遵循張仲景的治療原則,在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還有一種叫做中寒的症狀,身體僵直、口閉難開、全身顫抖、頭暈目眩、全身無汗,這是因為被寒毒侵襲,脈搏會呈現沉細緊澀的狀態,或者陰陽兩盛的情況,如果有汗反而不容易治療;如果四肢冰冷、腹部絞痛、嘴脣青紫,可以用半夏、皁角、麝香填塞肚臍,然後進行艾灸;或者因為寒冷、食用冷食導致頭痛、身體發熱、頸部緊繃、腹痛、嘔吐,這就是綜合性的中寒,可以使用五積散來溫暖身體。
其他的由寒邪長期潛伏所引發的疾病,可能會導致持續性的寒冷、四肢厥冷、積聚、癥瘕、痃癖、痞氣、寒疝等症狀,這些需要在各自的病症類別中尋找相應的治療方法。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當寒氣大量來臨時,是水氣過剩的表現,火熱受到侵害,心臟疾病就會產生。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當水氣鬱結爆發時,陽氣被抑制,陰氣突然升高,極大的寒冷就會來臨,人們可能會遭受寒氣侵入心臟導致的心痛,腰部和脊椎疼痛,大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彎曲伸展困難,易發生四肢厥冷,腹部堅硬脹滿。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當水氣過度旺盛時,寒氣會廣泛流動,對心臟造成危害;當火氣不足時,寒氣會大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