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5)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5)
1. 脾藏說
脾咳:
《素·咳論》: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脾瘧:
《素·刺瘧篇》: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脾熱:
《素·刺熱論》:脾熱病者,鼻先赤(節)。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木)甚戊己(土),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痿論》: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白話文:
脾咳:
脾臟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時右邊脅肋下方會疼痛,隱隱約約牽引到肩膀和背部,嚴重時會痛到無法動彈,一動就咳得更厲害。
脾瘧:
脾臟引起的瘧疾,會讓人感到寒冷,肚子裡面疼痛,發熱時腸子會咕嚕咕嚕叫,叫完之後就會流汗。可以針刺足太陰經的穴位。
脾熱:
脾臟有熱的疾病,鼻子會先變紅。脾臟有熱的疾病,會先感到頭部沉重、臉頰疼痛、心煩、臉色發青、想吐、身體發熱,如果發熱的情況很嚴重,就會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肚子脹滿,腹瀉,兩邊的下巴疼痛。如果木(肝膽)的病邪比土(脾胃)的病邪嚴重,然後又大量流汗且氣逆,就會死亡。可以針刺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
另外,脾臟有熱的人,膚色會呈現黃色,並且肌肉會像蟲蠕動一般跳動。
2. 胃府說
(每日辰時,氣血注於胃府)
謙按:胃者,匯也,水穀匯聚之所也。為人體內之消化器,位居中央,色黃屬土,其形如囊,左大右小,橫臥於膈膜之下,胃囊上端一管為食道,直接喉下,稍下曰賁門,胃囊之下端為幽門,連於小腸之上口。胃體系筋肉結合而成,內有黏膜,其紋皺。胃氣盛者,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胃氣衰者則反是。
胃病
沈金鰲曰:《經》曰:陽明者,午也。午為夏之中,相火之本職,又三陽之合氣,故於十二經氣獨盛,血獨旺,熱極多。而心胞絡之代心以主相火者,皆與胃同其功用也。故就胃言之,實營衛之大主,五藏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於人迎;其精充而下輸,則脈湧盛於趺陽。
仲景治病,必三部候脈,兩手之外,必兼診兩頰喉之人迎、兩足趺之衝陽,良有以也。蓋以腎為先天之根,胃為後天之本,胃強則後天強,而先天亦得補助;胃絕則後天絕,雖先天足恃,七日不食亦死。故胃雖屬府,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五藏亦待以養也。
夫胃府既氣盛、血旺、熱多,故其為病亦多實熱有餘之症,試觀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腮腫、喉痹、斑黃、狂亂、譫語、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詈罵不避親疏等實症,非以其府為兩陽合明之故乎?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固指氣盛、血旺、熱多而言,非僅指燥滿便硬也。
雖然胃家病固多有餘,而亦時形不足,比如相火既虛,不能熏蒸胃土,胃氣即不旺,氣不旺即怯而不支,故亦有虛寒之症,試觀洒洒振寒、善伸數欠、顏黑、惡人與火、聞水聲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䐜脹,陽明之虛寒亦有如此者,安得泥胃家實之一言,概從有餘治之哉。
《素·標本病傳論》: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面熱者,足陽明病。
《師傳篇》: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上皮熱;胃中寒,則腹脹。
胃脘病:
《素·評熱病論》:食不下者,胃脘膈也。
《靈·大惑篇》:胃氣逆上,則胃脘寒。
胃風:
《素·風論》: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腸胃寒熱:
《靈·師傳篇》: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胃脹:
《靈·脹論》: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間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咳:
《素·咳論》: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胃泄:
《五十七難》: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胃反:
《金匱·嘔吐噦篇》:病人脈數,數則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反胃。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又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脾傷,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又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胃的說明]
每天的辰時,我們的氣血會集中到胃部。
胃就像是匯集的地方,食物和水分在此聚集。它作為人體內的消化器官,位於身體的中心位置,外觀呈黃色,象徵著土地,形狀像個袋子,左邊比右邊大,橫臥在橫膈膜下面。胃袋的上端有一條管道連接食道,直通喉嚨下方,稍下處稱為賁門,胃袋的下端為幽門,連接小腸的入口。胃是由肌肉和纖維組成,內部有一層粘膜,表面有褶皺。如果胃氣旺盛,就能正常進食且不會受損,即使超過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但如果胃氣衰弱,情況就會相反。
胃的疾病
沈金鰲說,《經典》提到,陽明是指午時,午時是夏天的中間,是相火的本源,同時也是三陽的合氣,因此在十二經絡中的氣血特別旺盛,熱度很高。心包絡代替心臟掌控相火,功能與胃相同。所以,從胃的角度來看,它實際上是營養和衛生的大主管,是五臟的主宰。當它的氣勢上升且旺盛,脈搏在人迎部位(頸側)會加倍顯現;當它的精華充滿並向下運送,脈搏在趺陽(腳踝)會顯得非常強壯。
張仲景在治療疾病時,必定要檢查三部分的脈搏,除了雙手,還會檢查兩側頰部和喉部的人迎脈,以及雙腳的衝陽脈,這是因為腎是先天的根本,而胃是後天的基礎,胃強壯,後天的力量也會強壯,並且可以輔助先天的力量;但如果胃衰竭,後天的力量也會衰竭,即使先天的條件再好,七天不吃東西也會死亡。所以,雖然胃屬於腑,但它的脈搏能在寸口(手腕)顯現,五臟也需要依賴它來滋養。
由於胃部的氣血旺盛,熱量多,所以胃部的疾病通常都是實熱有餘的情況,例如精神錯亂、瘧疾、溫熱汗出、流鼻血、口歪、嘴脣腫脹、腮腺腫脹、咽喉炎、黃疸、精神失常、胡言亂語、潮熱、登高大叫、脫衣奔跑、罵人不顧親朋好友等實症,這不就是因為胃是兩個陽性能量的交匯處嗎?張仲景曾說,陽明病的特徵就是胃部實滿,這裡的實滿是指氣血旺盛和熱量多,不僅僅是指乾燥和便祕。
儘管胃部疾病確實常常出現過剩的情況,但也有時候會表現出不足的症狀,例如相火虛弱,無法加熱胃部,胃氣就不會旺盛,氣不足就會變得脆弱,因此也會有虛寒的症狀,例如寒戰、常打哈欠、臉色蒼白、怕人和火、聽到水聲會驚恐、心悸、關窗閉門、前半身寒冷、胃部寒冷、脹氣,陽明的虛寒也會有這樣的症狀,不能單純地認為胃部實滿,一律從過剩的方向治療。
根據《素問·標本病傳論》,胃部疾病會導致腹部脹滿,五天後可能會出現小腹、腰、脊椎疼痛,小腿痠痛,三天後背部肌肉疼痛,小便困難,五天後全身沉重,六天後如果不治療,就會死亡。
根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的病症。
根據《靈樞·師傳篇》,胃部熱,就會消食,讓人經常感到飢餓,肚臍上方皮膚熱;胃部冷,就會腹脹。
胃脘病:
根據《素問·評熱病論》,吃不下是胃脘隔的問題。
根據《靈樞·大惑篇》,胃氣上逆,就會導致胃脘寒。
胃風:
根據《素問·風論》,胃風的症狀包括脖子多汗、怕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部容易脹氣、衣服太緊會導致脹氣、吃冷的食物會導致腹瀉,診斷時會發現患者身形瘦削但腹部膨大。
腸胃寒熱:
根據《靈樞·師傳篇》,胃部冷,腸道熱,就會脹氣並且腹瀉;胃部熱,腸道冷,就會很快感到飢餓,小腹疼痛脹氣。
胃脹:
根據《靈樞·脹論》,胃脹的症狀包括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子之間有燒焦臭味、影響食慾、大便困難。
胃咳:
根據《素問·咳論》,脾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到胃。胃咳的症狀包括咳嗽和嘔吐,嚴重時甚至會有寄生蟲排出。
胃瀉:
根據《五十七難》,胃瀉的特徵是飲食不易消化,面色泛黃。
胃反:
根據《金匱·嘔吐噦篇》,如果患者的脈搏頻率高,通常表示體內有熱,應該能正常消化食物,但卻反吐,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微弱,膈肌虛弱,脈搏加速,加速的脈搏表示體內有異常熱量,無法消化食物,因為胃部虛弱和冷。脈搏緊繃表示虛弱,胃部沒有剩餘的能量,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這就是反胃。寒氣在上部,醫生卻用下法治療,導致脈搏緊繃,因此被稱為虛。此外,如果足部的脈搏浮動且粗糙,浮動表示虛弱,粗糙表示脾臟受損,脾臟受損就不能正常消化,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未消化的食物殘留在胃中,這就是胃反,脈搏緊繃且粗糙,這種病情很難治療。另外,如果嘔吐且脈搏弱,小便頻繁,身體有微熱,出現厥逆的症狀,就很難治療,可以使用四逆湯。
腸胃疾病的治療:
對於各種嘔吐,無法吞嚥食物的情況,可以使用小半夏湯。對於胃反和嘔吐,可以使用大半夏湯。對於胃反、嘔吐且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可以使用茯苓澤瀉湯。
胃癰:
根據《素問·病能論》,診斷胃癰時,應觀察胃部的脈搏,脈搏應該是沉細的。如果脈搏沉細,表示顏色反轉,反轉表示人迎脈非常旺盛,旺盛表示體內有熱。人迎脈是胃部的脈搏,如果脈搏反轉且旺盛,表示熱量聚集在胃口而無法排出,因此會形成胃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