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2)

回本書目錄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2)

1. 膽府說

(每日子時,周身血氣注於膽)

謙按:膽在肝之短葉間,位居右側,形如囊,內貯膽汁由肝藏分泌而出,其色綠,有黏性,氣臭味苦,能助食物消化。西人測驗另有一管通脾,其信然歟。

膽病

沈金鰲曰:膽為中正之官,又為中清之府,其府直得先天甲木之氣,乃一陽之妙用也。《經》曰:少陽連腎,腎上連肺。夫少陽起於夜半之子,為腎之天根,其氣上升以受肺之節治,通乎上下,遊行三焦,故十一經皆取決於膽。《經》曰:少火生氣。以少陽即嫩陽,為生氣之首也。

若夫動而為病,實則口苦,耳聾,鼻淵,脅痛,馬刀挾癭;虛則易驚,潮熱,或不得眠。有實則易怒,虛則善恐。又膽病多寒熱也。古人以小柴胡為少陽正藥,而溫膽湯、瀉青丸亦各有寒熱之所宜,臨證細酌焉可也。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四時氣篇》:善嘔、口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汁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

《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膽脹:

《靈·脹論》: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膽癉:

《素·奇病論》:口苦者,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白話文:

[膽府理論]

每天在子時,全身的血液和氣會聚集在膽裡。

進一步說明:膽藏在肝臟的短葉之間,位於身體的右側,形狀像一個袋子,裡面儲存著由肝臟分泌出來的膽汁,顏色為綠色,具有粘性和特殊的臭味,味道苦澀,主要功能是幫助食物消化。西方醫學認為膽還有一條管道與脾臟相連,這點確實存在。

膽臟疾病

沈金鰲指出:膽臟被稱為中正之官,同時也被視為中清之腑,其直接獲得先天甲木之氣,是陽氣的一種微妙作用。根據醫典記載:少陽之氣與腎臟相連,腎臟上方又連接肺臟。少陽之氣從夜半的子時開始,作為腎臟的根源,其氣上升接受肺臟的調節,貫穿上下,運行在三焦之中,因此十一條經絡的運作都由膽臟決定。醫典又提到:少火能生氣。因為少陽即是嫩陽,是生氣的開端。

當膽臟發生問題,若屬實證,可能會出現口苦、耳鳴、鼻塞、脅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若是虛證,可能表現為容易驚嚇、發燒,或是失眠。實證的人容易發怒,虛證的人則容易恐懼。此外,膽臟疾病常伴隨寒熱交錯的現象。古人在治療膽臟疾病時,常用小柴胡湯作為基本藥方,而溫膽湯、瀉青丸等藥物也能針對不同寒熱情況使用,應詳細診斷後再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根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臟疾病患者常會嘆氣、口苦、嘔吐宿食,心中恐懼,好像有人要來抓他一樣,喉嚨裡發出聲音,頻繁地咳嗽。此類疾病的穴位位置在足少陽膽經的起始和終點,可以觀察那些凹陷的穴位進行艾灸治療。對於寒熱交錯的情況,則可選擇陽陵泉穴。

根據《四時氣篇》,若出現嘔吐、口苦的症狀,可能是膽臟受到邪氣侵擾,胃氣上逆導致的。膽汁外洩會使口腔感覺苦澀,胃氣上逆則會引起嘔吐。

根據《經脈篇》,膽臟相關的足少陽膽經,若出現異常,可能產生口苦、嘆氣、心脅痛、無法翻身等症狀,嚴重時臉部會有灰暗的色澤,皮膚失去光澤,腳外側反而熱,這是陽厥的表現。膽經主要負責骨骼相關疾病,如頭痛、頜痛、眼痛、鎖骨腫痛、腋下腫脹、淋巴結腫大,出汗寒顫、瘧疾,胸部、脅肋、大腿、小腿外側、腳踝前方以及各關節疼痛,無名指和小指無力等症狀。

膽臟脹大:

根據《靈樞·脹論》,膽臟脹大時,患者會感到脅下疼痛、脹滿,口苦,常嘆氣。

膽臟萎縮:

根據《黃帝內經·奇病論》,口苦的疾病名稱為膽癉。肝臟如同軍隊中的將領,其運作受到膽臟的影響,咽喉是肝臟的使者。若一個人經常思慮過多,決策困難,則膽臟功能會減弱,氣血上湧,導致口苦。治療此類疾病,可選擇膽臟募穴和俞穴進行治療。

2. 心藏說

(每日午時,周身氣血俱注於心)

謙按:心居胸部中央,能生血,亦能行血,有大小各脈管穿貫其間,其質系筋肉結合而成,其外又有層層滑澤之油膜包裹之,或曰心囊,或曰即心包絡;中有孔竅,分左、右、上、下四房,其功用在收放往來之血液,榮養百骸。如血虛或不流暢,皆足生病也。

心病

沈金鰲曰:心位南方,配夏令,故稱君火。心精滿,始能分神於四藏;心氣充,始能引精於六府。所謂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也。但心與腎連,若腎水不足,則心火必至上炎。大凡火之有餘,皆由血之不足,若心火之有餘、不足,詎得與六淫之火同論哉。亦惟握精固氣,養陰凝神,調劑使抵於平和而已。

嘗考《內經》所言心病,共分三項,其一謂心之虛實,皆不見於本藏而見於經絡,如胸、腹、腰、脅、兩臂痛是也;其一言始病經絡,次及於心藏者,如心經絡病嗌乾、心痛是也;其一則言思慮往來,神不守舍,如精氣並於心,則驚喜奪精、汗出於心及憂思傷心是也。凡諸心病者,皆由不能養精以馭氣而使神以氣存、氣以精宅也。

欲求心無病者,可不於此加之以意哉。

《素·標本病傳篇》: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藏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靈·邪客篇》: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本神篇》: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十六難》: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晼。

心氣:

《靈·淫邪發夢篇》: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心虛:

《素·藏氣法時論》: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靈·本神篇》:心氣虛則悲。

《金匱》: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心傷:

《金匱》: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心熱:

《素·痿論》: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刺熱論》: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水)甚丙丁(火),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心痛:

《靈·經脈篇》:心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

《五邪篇》: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

心疝:

《素·脈要精微論》:診得心脈而急病為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大奇論》:心脈搏滑急為心疝。

白話文:

[心臟功能說明]

每天中午時段,全身的氣血都會匯聚到心臟。

根據研究,心臟位於胸腔正中央,具有製造血及運送血液的功能,它由各種大小血管貫穿其中,組織主要由肌肉構成,外部被一層層光滑的油膜包裹著,又稱心包或心囊。心臟內部有孔洞,分為左右上下四個房室,主要工作是收縮和釋放血液,以滋養全身。一旦血液量不足或是流通不順暢,就可能導致疾病產生。

關於心臟疾病

沈金鰲解釋:心臟位於身體的南方,對應夏季,因此又稱為君火。當心臟精氣充足,才能將能量分配到其他器官;心臟氣力充沛,才能將精氣帶到六腑。心臟是生命的基礎,神志的居所,血液的主宰,脈絡的根本。然而,心臟與腎臟相連,如果腎臟的水分不足,心臟的火氣就會上升。通常火氣旺盛,都是由於血液不足造成的,心臟的火氣過剩或不足,不能與六淫之火(風、寒、暑、濕、燥、火)相提並論。唯有固守精氣,滋養陰氣,凝聚神志,調整至平衡狀態。

參考《內經》對於心臟疾病的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種是心臟的虛實病症,不會直接在心臟本身顯現,而是表現在相關的經絡,如胸、腹、腰、脅、雙臂疼痛等;另一種是先從心臟經絡開始,再影響到心臟本身,例如咽喉乾澀、心痛等;還有一種是思考過度,神志無法安定,如心臟精氣過度集中,會導致驚喜、出汗、憂慮傷心等。所有的心臟疾病,都源於無法妥善調節精氣,讓神志隨著氣血而存在,氣血因精氣而定住。

想要避免心臟疾病,必須在此方面下功夫。

《素問·標本病傳篇》:心臟疾病首先表現為心痛,一天後可能咳嗽,三天後側邊肋骨會痛,五天後可能出現堵塞感,全身痠痛,三天後如果病情仍未改善,冬天半夜,夏天中午,可能死亡。

《藏氣法時論》:心臟疾病可能引起胸痛,脅部脹滿,脅下疼痛,胸、背、肩胛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弱時,胸腹可能腫大,脅下和腰部連帶疼痛。

《靈樞·邪客篇》:所有邪氣在心臟中的情況,都在心臟的包絡中。包絡是心臟的主要脈絡。

《本神篇》:心悸思慮過度會傷害神志,神志受傷則恐懼自失,肌肉消瘦,毛髮枯黃,面色憔悴,冬季易死。

《十六難》:心臟脈絡異常,外表症狀可能臉紅、口乾、喜笑;內在症狀可能肚臍上方有跳動感,按壓會感覺堅硬或疼痛,症狀可能包括煩躁、心痛、手掌發熱。

心臟氣力旺盛:

《靈樞·淫邪發夢篇》:心臟氣力過剩,可能做善笑、恐懼的夢。

心臟虛弱:

《素問·藏氣法時論》:心臟虛弱,可能胸腹腫大,脅下和腰部連帶疼痛。

《靈樞·本神篇》:心臟氣力虛弱,可能感到悲傷。

《金匱》:心臟氣力虛弱的人,容易疲倦,臉色潮紅,頭重腳輕,心痛且煩躁,腹部有跳動感,脈象緊繃,這是心臟受損所致。

心臟受傷:

《金匱》:心臟受傷的人,勞累疲倦時,臉色潮紅,頭重腳輕,心痛且煩躁,腹部有跳動感,脈象緊繃,這是心臟受損所致。

心臟熱氣過旺:

《素問·痿論》:心臟熱氣過旺,皮膚呈現紅色,血管膨脹。

《刺熱論》:心臟熱氣過旺的病人,先開始情緒不佳,幾天後才發熱,熱氣交戰時突然心痛,煩躁、噁心、嘔吐、頭痛、臉紅、無汗,病情在壬癸日加重,在丙丁日大量出汗,氣息混亂,壬癸日可能死亡。治療方式為針灸手少陰、太陽。

心臟疼痛:

《靈樞·經脈篇》:心臟手少陰脈絡異常,可能咽喉乾澀、心痛,口渴想喝水。

《五邪篇》:心臟邪氣,可能心痛、悲傷、偶爾昏倒。

心臟疝氣:

《素問·脈要精微論》:診斷心臟脈絡異常且急促,可能是心臟疝氣,下腹部可能有異常。

《大奇論》:心臟脈絡搏動、滑順、急促,可能是心臟疝氣。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心臟脈絡微弱、滑順,可能是心臟疝氣,引發臍周和小腹疼痛。

心臟脹氣:

《靈樞·脹論》:心臟脹氣,可能心煩、呼吸困難,躺臥不安。

心臟風邪:

《素問·風論》:夏季在丙丁日受風邪影響,可能造成心臟風邪。心臟風邪的特徵,多汗、怕風、焦躁、易怒、臉紅,病情嚴重時說話不清。診斷方式為觀察嘴巴,顏色偏紅。

心臟風邪:

《金匱》:心臟風邪,可能全身發熱,無法起身,感到餓,吃東西就嘔吐。

心臟寒氣:

《金匱》:心臟寒氣,可能苦惱,心臟像吃了大蒜一樣,病情嚴重時,心痛到背部,背部痛到心臟,像是蟲子鑽入。脈象浮動,自行嘔吐後可能痊癒。

心臟瘧疾:

《素問·刺瘧篇》:心臟瘧疾,可能心情煩躁,非常想喝水,反而寒冷多於發熱。治療方式為針灸手少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