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唇甲青紫

凡邪熱梟猛之症不速盪滌。則必致手足厥冷。厥冷之極。必至唇口青紫。此蓋鬱熱熾盛。血脈凝滯之所致。亦有輕症用熱劑。鼓激邪火而至於此者。不知者往往誤認為陰寒之症。益用溫熱之劑。愈用而愈甚。豈知青中有紫。原非陰寒之症哉。盪滌少遲。則必就鬼錄矣。治法詳於厥冷門中。其辨色之法。張石頑論之最詳。宜參看焉。

張石頑曰。色之青者為寒。赤者為熱。以寒中於里。則血脈凝滯不能榮行於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熱毒流入於裡。而為熱厥。則唇甲亦青中必滯深紫。與陰寒之青黑不同。試觀產婦以舌青驗子死。唇青驗母死。則知青黑為陽氣竭絕。不得與青紫渾稱也。(張氏醫通)

2. 轉筋

轉筋之一症。多在誤藥致厥者。間有不經誤治。吐瀉數行忽轉筋者。俱是津液耗渴。邪火迫於筋脈之所致。亦有腰腿間肌肉降起作痛者。是亦邪鬱血凝之所致。俱宜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或加行血之藥一二味最佳。罨法刺絡之類。亦輔治之一策。隨症或宜用之。蓋此症去秋尤多。

今秋甚稀。豈邪氣稍與人身諳而然歟。龔西園曰。轉筋屬熱血。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醫學源流肯綮大成)

按。此等法宜大邪既去。而轉筋猶不止者。若其邪炎猶熾而轉筋者。恐非此等之法所能治。學者思焉。又委中穴也血。或十指頭出血。皆是良法。然刺絡之法。宜未至厥冷者。若厥冷之極。轉筋者用之。則只出紫黑血點數滴耳。遂不能救。故行之當在早矣。

3. 目眩 直視 目反 露睛

夫目五臟精華之所聚。故五臟方有病。其候往往見於目。況此症熱毒之極。一感之。則或上攻頭目。或下迫腸胃者乎。故初起有目眩者。或目系急痛。卒倒而不省人事者。俱為邪熱元閉上攻頭目之所致。宜走馬湯。備急丸。大承氣之類。若其手足厥冷。必直視目反。不可驚為死症也。

厥回則復常。治法詳於厥冷門。亦有手足厥冷而目半開半合睡中露睛者。輕者厥回後。三五日猶不止。不可誤為中氣虛極而與溫補之藥。必致不救。仍宜確守前法。邪退精氣復則止矣。

楊慄山曰。溫病頭目眩。及頭脹頭痛汗。並目赤。目黃。目不明。目直視。目反折。與傷寒治法不同。俱系雜氣伏郁中焦。邪熱元閉。上攻頭目。乃胃家實也。通宜升降散加味涼膈散清利之。頭眩疼量加大黃。目眩赤等症量加龍膽草酒炒。(寒溫條辨)

4. 呃逆

呃逆之症。熱邪鬱於胃之所致也。故用熱藥而致其冷者。多發之。不可誤為胃寒。與丁香附子等之熱劑。不獨呃逆不止。必致諸症增劇。但宜大柴胡湯承氣湯之類下之則自止。下症既去。渴而呃逆者。宜白虎湯。若其初起。用盪滌法。吐瀉全止而呃逆者。餘熱猶伏於胃中也。

竹葉石膏湯橘皮竹茹湯。本事竹茹湯之類。若邪全去。而猶呃逆數日不止者。屬胃寒。宜丁香柿蒂湯之類。然屬寒者。誠百中之一二也。宜詳內外。果屬寒則用前法。

病源論曰。伏熱在胃。令人胸滿氣逆。氣逆則噦。

程國彭曰。當下失下。胃火上衝。而呃者。其症燥渴內熱。大便閉結。大柴胡湯下之。(醫學心悟)

吳有性曰。胃氣逆。則為呃逆。吳中稱為冷呃。以冷為名。遂指為胃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且不以本症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茱薑桂。誤人不少。吾願執辭害義者。臨症猛省。(溫疫論)

又曰治法。各從其本症而消息之。如見白虎症。則投白虎。見承氣症。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症。呃自止。其他可以類推矣。(同)

5. 發斑

凡發斑。為熱邪外解之候。故此疾發斑。多在用下藥吐瀉已斷之後二三日。又有初時誤服熱劑。迫陰血。裡氣壅閉。不得外泄。至成厥冷。忽峻下一投。裡氣忽通。邪熱外泄而發斑者。又初時雖服熱劑。邪氣固微。不到激昂。正氣一旺。又發斑者。俱與溫疫發斑。治法一同。

今舉吳楊二氏之說。宜參看焉。又有先發斑而一二日後吐瀉始發者。此屬一種之變局。治法俱同前矣。

吳有性曰。邪留血分。裡氣壅閉。非下不能發斑。斑出發毒邪外解下後斑漸出。更不可大下。設有下症。少與承氣湯。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溫疫論)

楊慄山曰。夫疹與斑等乃溫病中之重症也。治同溫病傷寒。百不出一。總緣雜氣之毒鬱於胃中。無所施泄。發於皮膚而為疹。增損雙解散主之。加紫背浮萍五七錢。或重加石膏大黃芒硝。清散得宜。未有不出者。如身出而頭面不出。此毒氣內歸危候也。急以大蟾蜍一個。搗和新汲水。去渣痛飲之自出。屢驗。(寒溫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