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凡溫疫與傷寒。病源不同。至脈亦難以傷寒脈律之。昔人云。傷寒以脈為主。溫病以症為主。吳氏以下論瘟疫者。詳於症而略於脈者。亦以此也。況如此疾。不可以脈審定乎。何以洞泄數行。有脈猶與平日不異者。或有沉遲者。有沉微者。一用大柴胡湯之類。裡熱達於表。則脈亦變弦數。

此疾之常也。間初起乃弦數者浮數者。種種不一。而至治法。非盪滌逐穢。不可救。此其所以脈不可拘也。然脈者氣之波瀾。生死之所判。故全發則不可。拘泥亦不可。今舉楊氏之說數條者以此也。楊氏曰。或該從症。或該從脈。切勿造次。此言最有理。

戴麟郊曰。瘟疫之脈。傳變後與風寒頗同。初起時與風寒迥異。風寒從皮毛而入。一二日脈多浮。或兼緊。兼緩。兼澀。而皆浮。迨傳入里。始不見浮脈。其至數亦清楚而不模糊。瘟疫從中道而變。自里出表。脈始不沉。乃不浮不沉而數。或兼弦兼大。而皆不浮。其至數模糊而不清楚。

其初起脈沉遲。勿作陰寒斷。沉者邪在裡也。遲者邪在陰分也。脈象同於陰寒。而氣色舌苔神情。依前諸法辨之。自不同於陰寒。或數而無力。亦勿作虛視。緣熱蒸氣散。脈不能鼓指。但當解熱。不宜補氣。受病之因有不同。故同脈而異斷也。(廣溫疫論)

楊慄山曰。凡瘟病脈。怫熱在中。多見於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熱鬱少陰。剔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脈也。(寒溫條辨)

又曰。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之藥治之。反益其熱也。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症。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溫病悌熱內熾。溢於經也。(同)

又曰。凡傷寒性本太陽。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未嘗不發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邪滯於少陰。不能發出陽分。所以身大熱四肢不熱者。此名厥。正雜氣怫鬱。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鹹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

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則壞事矣。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矣。蓋熱鬱元閉。陽氣能交接於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手足逆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

厥淺熱亦淺。厥深熱亦深是也。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權達變者。不足以語此。(同)

又曰。凡溫病脈中。診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同)

又曰。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同)

又曰。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逆。(同)

白話文:

標題:[脈搏]

內容:溫疫與傷寒兩種疾病的起源不同,因此它們的脈象也不應該按照傷寒的脈象標準來衡量。古人曾經提到,傷寒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脈象,而溫病則主要根據症狀。吳氏等後世討論瘟疫的學者,對症狀的描述詳細,而對脈象的討論較為簡略,也是基於這樣的觀點。對於這種疾病,我們不能單純地依賴脈象來做出診斷。為什麼有些人會有劇烈的腹瀉,但脈象卻和往常一樣,或者有些人的脈象呈現沉遲,有些呈現沉微。一旦使用大柴胡湯這類藥物,將體內的熱毒排出到體表,脈象就會變得弦數。

這是此病的一般情況。然而,有時候病初起時脈象可能是弦數、浮數等各種不同的情況,但在治療上,必須徹底清除體內的污濁,否則無法救治。這就是為什麼脈象不能被過度拘泥的原因。然而,脈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反映,是判斷生死的重要依據,因此完全忽略脈象是不行的,但也不能過度依賴。我舉楊氏的幾個例子,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楊氏說,有時應以症狀為主,有時應以脈象為主,切勿草率行事。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戴麟郊說,瘟疫的脈象,在病情發展後期,與風寒類似,但在初期則完全不同。風寒是從皮膚進入身體,一兩天內脈象多呈浮象,可能伴有緊象、緩象、澀象,但都是浮象。等到風寒進入體內,纔不會再出現浮象,脈象的頻率也清晰而沒有混亂。而瘟疫是從中焦開始變化,由內向外發散,脈象最初不會呈沉象,而是既不浮也不沉,且數象。可能伴有弦象、大象,但都不浮。脈象的頻率模糊不清。

如果在病初起時脈象沉遲,不要輕易認為是陰寒。沉象表示邪氣在體內,遲象表示邪氣在陰分。雖然脈象類似陰寒,但通過觀察氣色、舌苔、神情等,可以發現與陰寒不同。或者脈象數象但無力,也不應輕易視為虛弱。因為熱氣蒸騰,氣血散失,脈象無法正常跳動。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解熱而不是補氣。由於病因不同,同樣的脈象可能有不同的診斷結果。

楊慄山說,所有瘟疫的脈象,當怫熱在體內時,多表現為肌肉部分的脈象,但不會太浮。如果熱邪鬱結在少陰,脈象會沉伏欲絕,但這不是陰脈,而是陽邪閉塞脈象。

他還說,所有溫病,無論內外都有熱象,脈象沉伏,既不洪大也不數象,只是在手指按下去時感覺到脈象沉澀且急促,千萬不能誤認為是虛寒。如果用辛溫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因此,傷寒病多依賴脈象,而溫病則多依賴症狀。因為傷寒病是由風寒從外部侵入,沿著經絡傳播;而溫病是由悌熱在體內熾熱,溢出經絡。

他又說,所有傷寒病的本質是太陽病,會出現發燒和頭痛,但脈象反而沉。雖然這被稱為太陽病,實際上是少陰脈象。因此,要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然而,溫病剛開始時,也會出現發燒和頭痛,脈象沉澀且急促。這表示伏熱的邪氣滯留在少陰,無法在陽分發散。因此,身體會非常熱,但四肢卻不會熱,這被稱為厥。這是由於雜氣鬱鬱,火邪閉塞脈象而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使用鹹寒和大苦的藥物來清熱和瀉火。

不能誤以為是傷寒病的太陽病初發,脈象沉,就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這樣會造成更大的問題。也不能誤以為是傷寒病的陽厥,不應下瀉,而使用四逆散來調和,這樣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因為熱邪鬱閉,陽氣無法在四肢流通,所以脈象沉澀。甚至六脈都可能消失,這就是脈厥。手腳冰冷,甚至全身冰冷,這就是體厥。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陽厥。

厥淺熱也淺,厥深熱也深。在這種情況下,下瀉絕對不能延遲。除非有真正的定力和智慧,否則無法處理這種情況。

他又說,在溫病的脈象中,診斷洪長滑數的脈象比較輕,而脈象沉的比較重,脈象閉絕的最嚴重。這是辨別溫病與傷寒脈象浮脈沉異治的關鍵。

他又說,溫病脈象洪長滑數伴隨緩象的容易治療,伴隨弦象的難以治療。

他又說,溫病脈象沉澀小急,四肢厥逆,全身冰冷的病情逆轉。

他又說,溫病脈象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的病情危險。

他又說,瘟疫脈象沉澀微弱,像屋漏一樣的脈象,預示死亡。

他又說,瘟疫脈象浮大而散,像鍋沸一樣的脈象,預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