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又曰。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同)

又曰。凡瘟病脈沉澀而微。狀若屋漏者死。(同)

又曰。凡瘟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同)

白話文:

關於脈象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所有溫病患者,如果兩手的脈象都摸不到,或是只有一手的脈象摸不到,病情都很危險。(跟上一段說的類似)

還有一種說法是,所有瘟病患者,如果脈象沉在裡層又遲緩不流暢,而且微弱到像屋簷滴水一樣細微,這就是死脈的徵象。(跟上一段說的類似)

還有一種說法是,所有瘟病患者,如果脈象浮在表層又大而鬆散,形狀好像鍋子裡的水沸騰一樣,這也是死脈的徵象。(跟上一段說的類似)

2. 舌苔 舌冰冷

夫舌者,胃之外候。胃中一有留邪,則莫不見於舌苔,猶影之隨形,桴之應鼓。故傷寒與溫疫,無一不據舌苔,而斷淺深輕重。獨此疾不然者,邪氣暴烈,感之則胃中擾亂,奔迸下泄,不遑鬱而為舌苔也。是以不可以舌苔之有無拘,故不必詳論焉。然間有見於舌苔者,今舉其概略,以備採擇耳。凡初起有苔者甚稀,或有之,必白苔而極薄,且滋潤,須盪滌一日或半日,瀉稍減,則始變厚白苔。是其常候。又間有初起生厚白苔者,稍緩症也,然必滋潤。其黃苔者又稀,故不可拘無苔不可下,並白苔滋潤不可下等之說,遲延猶豫,則必殺人。亦有終始無苔者。

要之,非硝黃不可治焉。其瀉多者,二三日後舌必變緋薄,是瀉多亡津液之所致,宜緩緩滋養。人參飲子去人參,或柴胡清燥湯、柴胡養榮湯之類宜之。若下症猶在,不必拘舌苔。嘔渴不止者,竹葉石膏湯宜之。蓋此疾以尋常傷寒溫疫之法律之,則緩者或可及,急者不可及,是所以為不可拘於舌苔之有無也。

亦有吐瀉數行,舌變冰冷者,不可驚誤為虛寒之極,用參附之類,是陽郁之極也,故手足亦多厥冷,未必死症,是速當峻下,厥回則舌亦暖。是亦不可不知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舌苔和舌頭冰冷的現象,主要講述了舌頭是胃部健康的外在表現。一旦胃部出現問題,通常會在舌苔上反映出來,就像影子跟隨著形狀,桴應和鼓一樣的自然反應。然而,在一些疾病中,這種情況卻有所不同。因為病邪來勢洶湧,一旦感染,胃部就會陷入混亂,導致腹瀉,而沒有時間在舌頭上形成舌苔。因此,我們不能僅憑舌苔的有無來判斷病情,所以這裡就不深入討論了。但是,偶爾還是會在舌苔上看到些徵兆,這裡僅僅舉幾個例子供參考。

疾病初期有舌苔的情況非常少見,如果有的話,舌苔通常是白色的,而且很薄,濕潤。一般需要一天或半天的時間來清理,當腹瀉減輕時,舌苔才開始變厚。但也有例外,有些患者在疾病初期就可能出現厚重的白色舌苔,這通常意味著病情較輕。黃色舌苔的情況更少,所以不能固守"無舌苔就不能通便"、"舌苔濕潤就不能通便"的觀點,否則會耽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當然,也有一些患者從頭到尾都沒有舌苔。

總的來說,如果不使用芒硝和大黃治療,病情可能難以控制。對於腹瀉嚴重的患者,兩三天後舌苔可能會變成淡紅色,這是因為大量腹瀉導致身體流失津液所造成的。這種情況下,應該慢慢滋養身體,可以選擇去掉人參的人參飲子,或是柴胡清燥湯、柴胡養榮湯等方劑。如果患者仍有下痢的症狀,不必過於在意舌苔的變化。對於嘔吐和口渴不止的患者,竹葉石膏湯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總之,如果按照一般的感冒或熱病的規則來處理這個疾病,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或許還能應付,但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就可能無法應對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單純依賴舌苔的有無來判斷病情的原因。

此外,有些患者在嘔吐和腹瀉幾次後,舌頭會變得冰冷,這時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極度虛寒的症狀,然後就使用人參和附子等藥物。實際上,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抑制到了極點,所以手腳也會經常冰冷,但這並不一定是絕望的症狀。此時,應該立即進行強烈的通便治療,當肢體回暖時,舌頭也會恢復溫暖。這一點也是必須知道的。

3. 治法

凡初起洞泄三四行。嘔吐或吐瀉並作。或瀉斷而吐猶不止。或一二日瀉自止而吐作者。此邪在中焦胃中。而連於胃口。宜大柴胡湯主之。間有吐逆不納藥者。不可誤為水逆與五苓散之類。此症世醫往往用吳茱萸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者。俱非其治所宜。前方或加黃連山梔子伏龍肝水煎。

緩緩冷服之。若猶吐不止者。本方加辰砂或鐵粉之類。或加鐵鏽水煎亦可也。若心下硬滿者。前方加厚朴。或大小承氣湯。但痞而不硬者。三黃瀉心湯。嘔者加辰砂。但瀉而不嘔吐者。是邪在中焦。三承氣湯。而兼吐者猶連上焦。大柴胡湯加芒硝。兼腹痛者。涼膈散。心中煩悶欲吐不吐者。

枳實梔子豉湯。或更加大黃。瀉斷後脈浮而數煩渴引飲者。白虎湯。或小柴胡合白虎湯。吐瀉俱斷。嘔渴猶不止者。人參飲子去人參。或竹葉石膏湯。但嘔者本事竹茹湯。凡此疾驗盪滌盡未盡有法。大便稍稠。糞色生。小便快利。舌苔去。則是邪勢盡也。否則未盡也。未盡則用硝黃。

徹上徹下不可間斷。否則餘燼復熾。戒之慎之。吐瀉全正。舌苔減半。猶微微渴者。柴胡清燥湯。或更加葛根。人參飲子去人參半夏加瓜蔞根亦佳。舌上緋薄如豬肪者。津液虛耗也。亦宜前方。或柴胡養榮湯。婦人室女經水適來者。多在吐瀉斷後。此為熱入血室。宜小柴胡加鮮地黃。

或犀角亦佳。余見各門。

按醫治此症。有知宜清涼。猶畏大黃之盪滌者。徒從事芩連梔柏之類。其輕者適有愈。至感之重。邪之劇者。既無盪滌之能。反招閉塞之害。邪氣無由而泄。津液愈耗。是猶葉公之好龍。遂不能入其室。與彼用參附誤人者。不過五十步百步之相距也。如何則此疾邪氣一蟠踞於胃中。

非大黃之盪滌不可拔。且大黃之治瘟疫。實為必用之藥。古今神人之所同然。昔耶律楚材下靈武。諸將爭掠女子玉帛。耶律楚材獨取書數部。大黃兩駝而已。既而軍中大疫。惟得大黃可愈。所活幾萬人。又陳宜中夢神人語曰。天災流行。人多死於疫癘。唯服大黃得生。因遍以示人。

時果疫。因大黃得生者甚多。可見大黃之於疫。固不可闕之品矣。蓋大黃之治疫。專為逐邪而用焉。本不論大便之利不利。胃中有結邪。非大黃不能去。矧此症之瀉。為邪熱而瀉。若欲俟其燥結而下之。遂無可下之時。而病者已斃矣。是醫之咎也。故巴豆之峻亦有所不畏。且夫仲景治傷寒嘔吐而下利者。

用大柴胡湯。亦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用大承氣湯。自餘下利之症。用大黃者。在經文歷歷可徵矣。今此疾所下非清水。則必如敗醬。無一下利清穀者。故下劑一投。輕者即斷。重者不至劇者。以胃中蟠踞之邪散也。是皆大黃之功。安患洞泄乎。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凡是剛開始腹瀉,一天拉個三四次,伴隨嘔吐,或者又吐又拉,或者拉肚子停止了,但嘔吐還沒停,又或者拉肚子一兩天自己停了,但還是嘔吐的,這些都是邪氣停留在中焦胃部,而且連到了胃的入口。這時候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偶爾會有病人嘔吐,吃不下藥的,不要誤以為是水逆,而用五苓散之類的藥。這種情況,世俗的醫生常常用吳茱萸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等,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用大柴胡湯,可以加入黃連、山梔子、伏龍肝一起煎煮。

要慢慢冷卻後服用。如果還是吐個不停,可以在原方中加入辰砂或鐵粉之類的東西,或者用鐵鏽水煎煮也可以。如果心下感覺硬邦邦的脹滿,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厚朴,或者用大、小承氣湯。如果只是脹滿但不硬,用三黃瀉心湯,嘔吐的話可以加入辰砂。如果只有拉肚子沒有嘔吐,是邪氣在中焦,用三承氣湯。如果又拉又吐,邪氣還連到上焦,可以用大柴胡湯加芒硝。如果兼有腹痛,可以用涼膈散。如果心中煩悶,想吐又吐不出來,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或者加入大黃。

拉肚子停止後,脈象浮數,而且煩渴想喝水,可以用白虎湯,或小柴胡湯合白虎湯。吐和拉都停止了,但還是口渴,可以用人參飲子去掉人參,或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只是單純的嘔吐,可以用竹茹湯。

總之,治療這個病要判斷是否把邪氣都清乾淨了。如果大便稍微稠了,糞便顏色正常了,小便也順暢,舌苔退了,就說明邪氣清乾淨了。否則就還沒清乾淨。沒清乾淨就要繼續用硝黃類的藥物,徹底清除,不能中斷,否則邪氣會死灰復燃。要謹慎啊。

吐和拉都正常了,舌苔也消退了一半,但還是稍微有點渴,可以用柴胡清燥湯,或加入葛根,人參飲子去掉人參,加入半夏和瓜蔞根也不錯。如果舌頭紅薄,像豬油一樣,那是津液虛耗,也適合用前面的藥方,或用柴胡養榮湯。婦女月經來的時候,常常會在吐和拉停止後才來,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新鮮地黃,或犀角也不錯。

我看過很多醫書,對於這種病,知道要用清涼藥,但又怕大黃的瀉下作用,就只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之類的藥,病情輕的可能剛好會好,但病情嚴重的,邪氣很盛的,這些藥既沒有瀉下的能力,反而會造成閉塞的壞處。邪氣沒有辦法發散,津液越來越少,就像葉公好龍一樣,根本不能進入真正的龍室。和那些濫用人參附子來害人的醫生,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別而已。

總而言之,這種病,邪氣盤踞在胃裡面,不用大黃瀉下是無法拔除的。而且大黃治療瘟疫,是必須用的藥,古今神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以前耶律楚材攻下靈武,將領們爭搶女子和財寶,只有耶律楚材拿了幾部書和大黃兩駝。後來軍中爆發瘟疫,只有大黃能治好,救活了幾萬人。還有陳宜中夢見神人告訴他,天災流行,很多人會死於瘟疫,只有服用大黃才能活命,他就把這話告訴大家。當時果然爆發瘟疫,很多人因為大黃而活下來。可見大黃對於瘟疫,是不可或缺的。

大黃治療瘟疫,專門用來驅逐邪氣,不論大便是不是通暢。胃裡有邪氣凝結,不用大黃是無法去除的。何況這種病的拉肚子,是因為邪熱而引起的,如果想等大便乾燥才用藥,那就沒有可以下藥的時候了,病人已經死了。這都是醫生的錯啊。所以即使像巴豆那樣峻猛的藥,也無所畏懼。而且,張仲景治療傷寒嘔吐又拉肚子,用的是大柴胡湯,少陰病拉出清水,顏色純青的,用的是大承氣湯。其他拉肚子的症狀,用大黃的情況,在經文裡都有清楚記載。

現在這個病的拉肚子,不是清水,而是像腐敗的醬汁,沒有拉出像穀物一樣的。所以一下瀉藥,輕的馬上就好,重的也不會惡化,這是因為胃裡盤踞的邪氣被散開了。這都是大黃的功勞,哪裡需要擔心拉肚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