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5)
卷上 (5)
1. 嘔吐
夫邪之入胃。上走則嘔吐。下迫則泄利。上下並走則吐瀉俱起。故斯疾吐瀉並作者。此常候也。間有吐瀉偏者。吐瀉多少偏者。蓋雖系其人胃氣之厚薄。亦因邢之上走與下迫而異也。俱宜下奪。以挫其上走之勢。邪熱一去。則吐自止。瀉又尋止矣。世醫遇如此之症。欲強止其吐。
往往以小半夏加茯苓湯。吳茱萸湯或生薑瀉心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旋覆代赭石湯之類。亦有為水逆與五苓散。亦有以半夏藿香丁香縮砂之類投之者。雖俱系治嘔吐之藥。非治本之法。邪之至輕者。幸有治焉。若邪之劇者。藥下咽徒使病者益苦悶耳。如此不如與一杯之冷水。
白話文:
邪氣進入胃部,向上走就會引起嘔吐,向下走就會導致腹瀉。如果邪氣同時向上向下,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並發的症狀。因此,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情況。偶爾也會出現單純的嘔吐或腹瀉,或者嘔吐和腹瀉程度不同的情況。這主要取決於患者胃氣的強弱,以及邪氣向上或向下走的程度。
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瀉下藥來抑制邪氣向上走的勢頭。邪熱一消退,嘔吐自然就會停止,腹瀉也會很快消失。
有些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就想要強行止住嘔吐,往往會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吳茱萸湯、生薑瀉心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旋覆代赭石湯等藥物。也有一些醫生會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水逆,還有一些醫生會使用半夏、藿香、丁香、縮砂等藥物。這些藥物雖然都是治療嘔吐的藥物,但並非治本之法。對於邪氣較輕的情況,這些藥物可能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如果邪氣很重,藥物下咽只會讓患者更加痛苦。因此,不如直接給患者喝一杯冷水。
予治此症。大抵以大柴胡湯。放冷與之。初服雖或吐之。二三服之後。必止。若猶吐不納者。加辰砂末少許。或鐵粉亦可用。或以伏龍肝水煎之。或湯成少加鐵鏽水。莫不納。三黃湯加辰砂。亦宜隨症而服之。若大邪既去而猶咂吐不止者。本事竹茹湯。或竹葉石膏湯之類。放冷服之。
又有一症嘔吐之劇。一滴藥汁入口則乍吐出。甚者聞藥臭亦嘔。與冷水則不吐。至於此。醫家病家往往束手。余每遇此症。先斷藥湯。以新汲水。服紫雪大豆許。日三五度後竹茹湯。竹葉石膏之類。隨症與之則不吐。此亦不可不知。凡此疾。嘔吐皆屬熱。故與熱藥則必吐而不納。
白話文:
我治療這種疾病,主要用大柴胡湯,放涼後給病人服用。初次服用可能會吐,但服用兩三次之後,必然會止住。如果仍然吐而不納,可以加少許辰砂末,或者鐵粉也可以使用。也可以用伏龍肝水煎服,或者在湯快成的時候加少許鐵鏽水,都能讓病人不吐。三黃湯加辰砂,也適合根據症狀服用。
如果大邪已經去除,但仍然不停地乾嘔,可以用竹茹湯,或者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放涼後服用。
還有一種病症,嘔吐非常劇烈,只要一滴藥汁入口就會馬上吐出來,嚴重者甚至聞到藥味也會嘔吐。只有喝冷水才不會吐。遇到這種情況,醫生和病人往往束手無策。我每次遇到這種病症,都會先停止服用藥湯,改用新汲的水,服用紫雪大豆少許,一天三到五次,然後再根據情況服用竹茹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這樣就不會再吐了。這一點也不能不知道。
總之,這種疾病的嘔吐都是屬於熱症,所以服用熱藥就會吐而不納。
其無吐者亦生吐。雖吐之劇者。與冷水則不吐。是其證也。故粥漿以至湯藥。盡禁熱服。必當放冷服之。是予所歷試之真訣也。張石頑曰。凡溫病熱疾。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裡。通用涼膈散。嘔吐煩渴者。白虎湯。(張氏醫通)
又曰。溫病。熱病。時疫。乾嘔煩悶者。黃連解毒湯。(同)
楊慄山曰。溫病嘔吐者。胃中伏火。鬱而攻發也。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利之自止。(寒溫條辨)
又曰。凡胃熱甚。服藥嘔吐不納者。愈吐愈服。三服後火性漸消。然後徐徐用藥。即不吐。(同)
白話文:
即使病人原本沒有嘔吐,也會因病而生出嘔吐。即使嘔吐得很厲害,只要喝冷水,就會停止嘔吐。這就是病症的表現。因此,從粥漿到湯藥,都要禁止熱服,一定要放涼後再服用。這是我的經驗之談,也是真訣。
張石頑說:凡是溫病熱疾,嘔吐的病人,都是火氣上炎所致。不論是表症或裡症,都可以通用涼膈散。嘔吐、口渴的病人,可以服用白虎湯。
他又說:溫病、熱病、時疫,出現乾嘔煩悶的病人,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
楊慄山說:溫病嘔吐的病人,是因為胃中積聚了火氣,悶鬱而發作。可以使用增損三黃石膏湯或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熱利濕,就能自然止吐。
註釋
- 溫病: 泛指由外感溫熱之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脈數等。
- 熱疾: 指由內熱引起的疾病,例如發熱、口渴、煩躁等。
- 嘔吐: 指胃內容物逆流入口腔,並從口中吐出。
- 火性上炎: 指身體內熱氣上升,導致嘔吐。
- 表裡: 指疾病的部位,表症是指病邪在身體表面,裡症是指病邪在身體內部。
- 乾嘔: 指沒有胃內容物,僅有乾嘔的現象。
- 煩悶: 指心煩意亂,坐立不安。
- 伏火: 指潛藏在胃中的火氣。
- 鬱而攻發: 指火氣鬱積在胃中,突然發作。
- 清利: 指清熱利濕,排解體內的熱邪和濕氣。
其他說明
- 文中括號中的內容是指中藥方劑名稱及其編號,可參考中藥方劑資料庫查詢。
- 文中引用了張石頑和楊慄山的醫學理論,這兩種醫學理論都是傳統中醫學的經典理論,並在現代中醫學中仍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 渴
凡熱邪犯胃則渴。渴之極必引冷水。此疾邪火先入胃。故多渴。但有好冷。有好熱。俱為熱症。其或好熱。誤認為寒。與參附熱藥。則轉輕為重。不可不謹。若欲冷水者。少少與之不妨。其他梨漿西瓜之類。病人慾之宜與之。至治法。若吐瀉不止而渴者。三黃加石膏湯。或大柴胡湯加石膏。
吐瀉止而渴不止者。小白湯。大湯引飲者。白虎湯。邪大半解。而嘔渴不止者。竹葉石膏湯。並宜生於津液之品。葛根栝樓根麥門冬之類。於對症方中加之。亦佳矣。予治此症。不論渴之冷熱。一切湯藥至白湯粥清。盡放冷與之。不然則助嘔而納。間有不嘔者。必益瀉。或為腹痛。
白話文:
當熱邪侵犯胃部時,人就會感到口渴。口渴到極點,就會忍不住想喝冷水。這種病症是邪火先入侵胃部,因此才會口渴。病人有的喜歡喝冷的,有的喜歡喝熱的,無論哪種都是熱症。有些人喜歡喝熱的,卻誤認為是寒症,而用參、附等熱藥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不可不謹慎。如果病人想喝冷水,適量給他喝也無妨。其他像梨汁、西瓜之類,病人想喝就給他喝。至於治療方法,如果是嘔吐、腹瀉不止,並且口渴,可以用三黃加石膏湯,或者大柴胡湯加石膏。如果嘔吐、腹瀉停止,但口渴不止,可以用小白湯。如果是大量喝水才止渴,可以用白虎湯。如果邪氣大部分消散,但嘔吐、口渴不止,可以用竹葉石膏湯。這些方劑都應該加入滋潤津液的藥物,例如葛根、栝樓根、麥門冬之類,加入對症方劑中效果更佳。我治療這種病症,不論口渴時想喝冷的還是熱的,所有湯藥,甚至白湯、粥,都要放涼了再給病人喝。否則容易加重嘔吐,反而難以吸收。有些病人不嘔吐,反而會加重腹瀉,或引起腹痛。
是最治此疾之緊關。故不厭煩而屢告焉。
吳有性曰。如大渴思飲冰水及冷飲。無論四時。皆可量與。蓋內熱之極。得冷飲相救甚宜。能飲一升。止與半升。寧使少傾再飲。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皆可備不時之需。如不欲飲冷。當易白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矣。(溫疫論)
楊慄山曰。溫病本未身冷不渴。小便不赤。脈不洪數者。未之有也。輕則白虎湯。加白姜蠶蟬蛻天花粉。重則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大黃。凡病忽欲飲水者。為欲愈。蓋腸胃燥則不能散邪。得水則和其胃氣。汗出而解。若不與水。則乾燥無由作汗。遂至悶亂也。(寒溫條辨)
案此說甚妙。瀉疫渴飲水數升。始有蒸然為汗者焉。
白話文:
第一段
這是治療此病的關鍵所在,所以不厭其煩地反复告知。
第二段
吳有性說:如果病人非常渴,想喝冰水或冷飲,不論季節如何,都可以適量給予。因為內熱極盛,用冷飲來緩解非常適合。如果能喝一升,就只給半升,寧願過一會兒再喝。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都可備不時之需。如果病人不願意喝冷的,就應該用白開水代替。甚至到了不想喝水的地步,就知道胃氣和了。
第三段
楊慄山說:溫病起初不會出現身體發冷、不渴、小便不紅、脈搏不洪數的情況。輕症用白虎湯,加入白薑、蠶蛻、天花粉。重症就加增損三黃石膏湯,再加入大黃。凡是病患突然想要喝水,就是疾病要痊癒的徵兆。因為腸胃乾燥就無法散發邪氣,喝水可以調節胃氣,讓汗水排出而痊癒。如果不給水,乾燥就無法出汗,導致昏迷。
3. 厥冷
夫厥冷者。陰寒之極。故諸病見之者。咸為陽氣衰絕之候。但傷寒與瘟疫。純熱之極而亦見之。謂之陽厥。古法率以盪滌為主矣。今此疾亦瘟疫之一種。純熱之邪也。故往往見厥冷之症。而查其所從來。凡有三。其一吐瀉數行。不及服藥而厥冷脈伏。是尤劇症。其一邪勢原輕。
醫者與緩劑。藥方不與病敵。半日或一日後。邪熱稍劇。遂至於厥冷脈伏。是其次也。其一服參附之類。或阿片等。或大艾焚灼。使邪炎鬱塞。遂至厥冷脈伏者是也。三症中不及服藥而厥冷者。雖邪勢劇。畢竟不過內結壅閉。陽氣逆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故與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
白話文:
夫厥冷者,陰寒之極,故諸病見之者,咸為陽氣衰絕之候。
所謂厥冷,就是陰寒達到極點的表現。因此,各種疾病出現厥冷的症狀,都說明陽氣衰竭的徵兆。
但傷寒與瘟疫,純熱之極而亦見之,謂之陽厥。古法率以盪滌為主矣。
然而,像傷寒和瘟疫這種純粹熱證的病症,也會出現厥冷,稱為陽厥。古代醫學治療陽厥,大多以盪滌的方法為主。
今此疾亦瘟疫之一種,純熱之邪也。故往往見厥冷之症。而查其所從來,凡有三。
如今,這種疾病也屬於瘟疫的一種,是純粹的熱邪所致。因此,經常會看到厥冷的症狀。而追究厥冷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其一吐瀉數行,不及服藥而厥冷脈伏。是尤劇症。
第一種,患者多次吐瀉,還沒來得及服用藥物就出現厥冷,脈象微弱,這是病情最嚴重的症狀。
其一邪勢原輕,醫者與緩劑。藥方不與病敵。半日或一日後,邪熱稍劇,遂至於厥冷脈伏。是其次也。
第二種,患者原本病情較輕,醫生給予緩和的藥物,藥方未能與病邪抗衡。結果,半日或一日後,邪熱加重,導致出現厥冷,脈象微弱。這是次嚴重的症狀。
其一服參附之類,或阿片等,或大艾焚灼。使邪炎鬱塞。遂至厥冷脈伏者是也。
第三種,患者服用人參、附子等溫補藥物,或服用鴉片等鎮痛藥物,或用艾灸進行熏灼。這些方法容易導致邪熱鬱結,最終導致出現厥冷,脈象微弱。
三症中不及服藥而厥冷者。雖邪勢劇。畢竟不過內結壅閉。陽氣逆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故與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
這三種情況中,第一種還沒來得及服藥就出現厥冷的症狀,雖然病情較重,但根本原因還是體內氣血瘀阻,陽氣無法順暢運行,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因此,可以考慮使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藥物來治療。
邪炎一衰。陽氣一通。則厥愈脈出。甚者走馬湯。備急丸。杏仁丸。硃砂丸之類。亦可選用。其服緩劑。邪勢加劇。而厥冷者。比前症稍難。然猶有可救者。治法同上法。如其參附炙炳阿片等之誤治。助長之弊。邪勢加劇。必耗正氣。或動宿疾。其變至不可測。有發膈痛者。
有轉筋者。有吐瀉俱斷而膈熱如燒。煩躁不安者。有瀉斷而吐益劇者。有吐下蛔蟲者。種種不一。至厥之甚。通身冰冷。肌膚血凝。青紫成斑。唇口指甲並四掌。變青紫。直視上插。舌冷如冰。煩渴欲冷水。與水則納。與熱則吐。神雖昏。不近衣服。是梟猛之邪內郁。而陽氣不能四布之候。
白話文:
當邪炎衰減,陽氣流通時,癥狀會改善,脈搏會恢復正常。對於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走馬湯、備急丸、杏仁丸、硃砂丸等藥物進行治療。若病情緩和,但仍然出現厥冷現象,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然而,如果因為錯誤的治療方式,如參附炙炳阿片等藥物的誤用,導致病情加重,可能消耗身體的正氣,甚至引發舊病復發,其後果無法預測,可能會出現腹痛的症狀。
此外,還有可能出現抽筋、嘔吐、腹瀉、腹內熱感如火燒、焦慮不安、吐瀉更為嚴重、吐出蟲子等各種症狀。當癥狀嚴重到全身冰冷,皮膚血液凝固,出現青紫色斑點,嘴脣、指甲以及四肢變為青紫色,眼睛直視,舌頭冷如冰,口渴想喝冷水,喝水後能接受,但喝熱水則會嘔吐,神志雖然渙散,但不接近衣物,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積聚,陽氣無法周流全身的表現。
俱系醫之失治。而猶不察。卒至於此。又況燒酒熨之。芥子泥塗之。助桀為暴之徒乎。實可痛憫矣。當此時非斬關奪旗之兵。恐不能得救拔。治法亦宜前數方。其他涼膈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之類。隨其症而選用之。或可回死於無何有之鄉矣。
李挺曰。熱極忽然伏於內。故身寒四肢厥逆。狀若陰症。但身雖冷。而不欲近衣。神雖昏而氣色光潤。脈沉滑而有力。此陽極似陰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或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醫學入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述了一個因醫治失誤而導致病情加重的熱病患者,並建議了幾種治療方案,其中包括「斬關奪旗」的急救措施。李挺則指出,患者雖然出現身寒四肢厥逆的陰症表現,但實際上是陽氣極盛而表現出陰虛,應該使用大柴胡湯等清熱解毒的方劑。
吳綬曰。厥應下而不可發汗。汗之則口傷爛赤也。(傷寒蘊要)
又曰。陽厥者。必先因熱甚不解。而後發厥也。經言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此之謂也。切其脈雖沉。按之則滑。四肢雖冷。手足心或溫也。或時煩躁。畏熱喜冷。與之冷水則咽也。此乃陽厥之候。(同)
張石頑曰。溫病熱病時疫。熱極而厥者。涼膈合解毒。或合承氣下之。熱不退者。再下之。(張氏醫通)
又曰。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背青。六脈俱伏。而嘔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於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同)
白話文:
吳綬說:病情需要發汗,但不能進行,因為如果發汗,會導致口腔受損,出現紅腫的情況。
他又說:陽厥症狀必須先有過度的熱,無法緩解,之後才會出現發厥的現象。經書中提到,發厥的程度和熱的程度是相對應的,發厥輕微熱度也輕微,反之亦然。脈搏雖沈,但按之卻感到滑動,四肢雖然冰冷,但手腳心可能會感到溫暖。偶爾會感到煩躁,害怕熱,喜歡冷,給他喝冷水,他會吞嚥。這就是陽厥的症狀。
張石頑說:溫病、熱病、流行病中,當熱到一定程度出現發厥時,可以使用涼膈合解毒或合承氣下藥的方式進行治療。若熱未退去,則需再次進行下藥。
他又說:當出現手腳逆冷,呼吸困難,嘴脣、臉部、指甲、背部呈青色,脈搏都隱藏不起來,嘔吐出酸臭物質,排泄物有異味,尿液黃色且帶有赤色時,這是火氣隱藏在厥陰的表現,這是熱到極點,看似陰症的症狀。應該立即使用地漿煎煮竹葉石膏湯來治療,若誤診為寒症進行治療,必定會有生命危險。
吳有性曰。凡陽厥。手足皆冷。或冷過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劇則遍身冷冰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脈無力。或脈欲絕。以上脈症悉見純陰。猶以為陽症何也。蓋審內症。氣噴如火。齦爛口臭。煩渴譫語。口燥舌乾。舌胎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小腹疼痛。小便赤澀。
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旁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症。但見里症脈體純陰。誤投溫補劑。禍不旋踵。(溫疫論)
又曰。凡陽症似陰者。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症似陽者。格陽之症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同)
白話文:
吳有性說,凡是陽厥,手腳都冰冷,有的冰冷超過肘膝,甚至手腳指甲都青黑色,嚴重的話全身冰冷如石,血液凝結呈青紫色斑塊,有的六脈無力,有的脈搏快要消失。以上脈象都顯示純陰,為什麼還要認為是陽症呢?因為仔細觀察內症,氣息噴出如火,牙齦潰爛口臭,煩躁口渴神志不清,口乾舌燥,舌苔黃黑,有的甚至長出芒刺,心腹脹滿,小腹疼痛,小便赤澀,涓滴作痛,不是大便乾燥結實,就是大腸粘連閉塞,不是熱氣協同下瀉,就是熱氣結聚旁流。以上三焦的內症都顯示陽證,所以稱為陽厥。粗心的人不察內症,只看到表面症狀是純陰,就誤用溫補藥物,禍害馬上就會出現。
他又說,凡是陽症像陰症一樣的,外寒而內必熱,所以小便血赤;凡是陰症像陽症一樣的,是格陽的症狀,上熱下寒,所以小便清白。只要根據小便的赤白來判斷,推論起來萬無一失。
楊慄山曰。大抵陽症似陰。乃假陰也。實則內熱而外寒。在傷寒以大承氣湯下之。有潮熱者六一順氣湯。熱甚合黃連解毒湯。在溫病。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類。斟酌輕重。消息治之。以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徐。則外寒自伏。易所謂水流濕者即此義也。此與陽勝格陰例同。
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指者。非寒也。余謂火閉而伏。多見脈沉欲絕不盡。滑數鼓指也。要在詳症辨之。(寒溫條辨)
又曰。溫病厥逆無陰厥。雜氣伏郁。陽熱內迫。格陰於處。氣閉不能達於四肢。甚有通身冰冷。其脈多沉滑。或沉伏。或沉細欲絕。或六脈俱閉。所云體厥脈厥是也。症多怪異不測之狀。輕則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重則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斟酌下之。
白話文:
楊慄山曰:
大抵陽症看似陰症,其實是假陰。真正的情況是內熱而外寒。
在傷寒病症中,可用大承氣湯瀉下。若有潮熱,可用六一順氣湯。熱症嚴重者,可合用黃連解毒湯。
在溫病症中,可用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湯等類方藥,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以助陰清火。
使內熱緩解後,外寒自然會消失。這就如同“水流濕者”的道理一樣。
這與陽勝格陰的原理是相同的。
王太僕曰:
病人身體寒冷,脈象滑數,按之鼓指,這並非真正的寒症。
我認為這是火閉藏伏,所以脈象多見沉欲絕不盡,滑數鼓指。需要詳細觀察病症,辨證施治。
又曰:
溫病厥逆,不屬於陰厥,而是雜氣伏郁,陽熱內迫,格陰於處,氣閉不能到達四肢,甚至全身冰冷。
脈象多見沉滑,或沉伏,或沉細欲絕,或六脈俱閉,這就是所謂的“體厥脈厥”。
症狀多怪異難測,輕則用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重則用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根據病情斟酌下之。
豈可與傷寒陽厥並論哉。若數下後。厥不回熱不退者死。亦有利下數十行厥方回熱方退而得生者。正所云急症急攻。下之或可活。不下必死無疑矣。此則溫病厥逆治法也。(同)
白話文:
怎麼可以和傷寒導致的陽厥混為一談呢。如果經過多次瀉下治療後,手足逆冷的情況沒有好轉,發熱也沒有退去,那麼就是死亡的徵兆。但也有人在經過多次腹瀉之後,手足逆冷才逐漸恢復,發熱也隨之退去,最終得以存活。這正是應對急症時需採取急進攻治的原則,及時使用瀉下療法或許能救命;如果不這樣做,肯定難以存活。以上就是溫病導致手足逆冷的治療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