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疾有主客

予去歲以來,治病羸或老少之徒感此疾者,概以清解逐穢為主,莫不隨手而愈。世醫遇此等症,往往以洞泄為脾氣之下陷,與參附以促死者甚多矣。亦有適知感厲氣者,顧慮其舊病尤羸,縮手不敢投硝黃焉。非從事於芩連梔柏,即參附炙炳莫所不到,不啻不能拔其本根,有反助其邪炎,熱勢加劇,以至於死者,則謂養虎貽患者矣。故如此之際,雖彼四損之人,或有所不顧,唯宜見邪熱,勿見舊病尤羸,噫拔本塞源,尚恐其不及也,奚本病之是顧耶。故大柴胡湯、三承氣湯之類,隨見症選用之。吳氏之說尤繫於實驗,故抄出於此。

吳又可曰:凡人向有他病尤羸,或久瘧,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涸,女人崩漏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致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故脈近於數也。此際稍感疫氣,醫家病家,見其穀食暴絕,更加胸膈痞悶身疼發熱,徹夜不寐,指為原病加重,誤以絕谷為脾虛,以身痛為血虛,以不寐為神虛,遂投參朮歸地茯神棗仁之類,愈進愈危。知者稍以疫法治之,發熱減半,不時得睡,食稍進。(溫疫論)

白話文:

從去年以來,我治療那些無論老少因感染疾病而體弱的人,主要使用清熱解毒、排除污濁的方法,通常都能立即見效。但有些醫生遇到這種症狀,常誤以為劇烈的腹瀉是脾胃功能衰竭,過度使用人參和附子這類藥物,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也有一些醫生知道這是受到惡劣環境影響的病症,但顧慮到病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且身體極度虛弱,因此不敢使用芒硝和黃連這類藥物。他們不是過度依賴黃芩、黃連、梔子和柏子仁,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人參、附子和灸甘草,結果不僅無法根治,反而助長了邪火。

當病情加劇到導致死亡,這就像是養虎為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病人本身已經有四損(心、肝、脾、腎功能衰竭)的問題,我們也不能顧及太多,只要看到邪熱,就不要管他的舊病和體虛。應該要根除病根,防止病情蔓延,何況還要去顧慮原本的疾病呢?所以,像大柴胡湯和三承氣湯這樣的方劑,應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來選擇使用。吳氏的理論尤其基於實際經驗,所以我在這裡引用。

吳又可曾說,有些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或者長期患有瘧疾,或者內傷導致瘀血,或者有吐血、便血、咳嗽帶血,男性可能有遺精、白濁、精氣枯竭的問題,女性可能有月經過多、白帶異常、血枯經閉等症狀,導致肌肉消瘦,只有邪火存在,所以脈搏會比較快。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感染瘟疫,醫生和病人家屬看到他突然不能進食,加上胸部悶痛、身體疼痛、發燒,整晚無法入睡,就會誤以為是原本的病情加重。他們誤以為不吃東西是脾胃虛弱,身體疼痛是血液不足,失眠是精神虛弱,於是使用人參、白朮、當歸、地黃、茯苓、酸棗仁等藥物,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但如果稍微用瘟疫的治療方法,發燒的情況就會減輕一半,能偶爾睡著,也能稍微吃點東西。(溫疫論)

2. 病症

此疾有數症。方其初發也。有無寒熱無頭痛腹痛身痛手足厥冷等。飲食起居如平生。而猝然水泄如傾盆。而卻覺心膈寬快者。故人往往忽略不為意。一二時或半日之間。吐瀉頻並。始疲睏著床者。其常也。或有吐瀉數行而飲食起居不甚變者。或有吐瀉初起舌上生厚白胎者。或吐瀉數行始生胎者。

或始終無胎者。或有瀉數行後生渴飲冷水數升者。或吐瀉一二行。已發渴者。雖渴好熱物者。或有適因飲食而發者。或吐或瀉一二日後。吐瀉並劇。始覺疲睏者。或有忽然吐瀉並作。暫時眼陷肉削。直視聲啞。手足厥冷轉筋。六脈如系。或沉伏。全舞者。其症雖輕重種種。要之皆為熱症。

第因其人之胃氣厚薄。與邪之緊慢有不同耳。若其好飲熱湯。雖或似虛寒。此猶滯下亦有熱實之極。及好沸湯者。不足為異。故參附炙炳。一切為禁用。雖桂枝幹姜。亦非所宜。且桂枝本解肌之藥。此疾初無表邪。若誤犯之。則徒益嘔益瀉。不如無用之愈也。每見世醫誤認其外症。

投熱劑或炙炳者。吐瀉益劇。無厥者遂致厥。甚則至冷過肘膝。膈熱反如燎。額上冷汗。眼陷頰削。直視上插。聲嘶只欲飲冷水數升。與之熱藥則愈吐不納。邪氣益熾。元氣益衰。終不可救者有之。譬如陷人於井中。隨下之石。何生之望。而猶言服參附數劑。補之無及。歸之於命。

病家亦唯唯不為非。豈其然哉。殺人無算。遂以無覺悟。其實醫殺之也。實可痛悼焉。蓋此疾系毒熱之邪。亦一種之厲氣。而吳氏所謂雜氣之一也。惟邪勢凶暴尤甚。故其中人也。先從鼻口入。直著於腸胃。而驅逐津液。奔迸難制。轉輸之職絕。而傳導之官廢。故偏滲於大腸。

作洞泄之症。是亦熱結旁流之類也。與傷寒之邪先從表。以次傳者不同。故初無表症矣。其所下之物。悉所飲食之水漿。與一身之津液也。故全然無糞。亦無臭氣。其色白濁如敗醬。或如米泔。若不早拔去其梟猛之邪。則上吐下瀉。其勢不能禁。遂現前所云劇症。甚至唇舌冰冷。

肌膚血凝。青紫成片。是皆陽氣鬱遏。不能達於外之所致。決非陰寒之症。仲景所謂熱深者厥亦深者是也。然而世醫不惟投熱劑。兼灸天樞氣海神闕等。以為適當之治。是猶添薪止沸。艾火雖微。內攻有力。況此極熱之症。兩陽相搏乎。仲景有火逆之戒。況如此熱極之症乎。

又有一種粗工。恐洞泄之劇。欲驟止之。內以阿片類固澀之。外燒酒熨之。芥子泥塗之。是猶不逐賊而豫閉門戶。家人必受害。拙之尤極者也。然如輕症。其瀉間有斷者。但多變為壞症。有時時蒸熱發揭衣被。纏綿引日者。有變為滯下者。為瘧狀者。為休息痢者。有為骨蒸狀者。

如小兒有變驚風者。變疳者。變馬痹風者。如是之類。皆醫之誤治所致也矣。予去秋以來。治壞症數人。然本屬輕症。故得救療。若劇症不暇為壞症。必一日或半日而死。可勝嘆乎哉。或問曰。此症與尋常霍亂泄瀉所殊。子何以辨之。曰此症洞泄一行。全無糞更無臭氣。又無腹痛等。

白話文:

[病症]

這個疾病有多種表現。剛開始發病時,可能沒有發冷發熱,也沒有頭痛、腹痛、身體疼痛、手腳冰冷等症狀。飲食起居和往常一樣,但卻突然像傾盆大雨般腹瀉,反而覺得心胸寬暢舒適,所以人們往往忽略不在意。經過一兩個小時或半天時間,開始頻繁地嘔吐和腹瀉,才感到疲憊不堪而臥床休息,這是常見的情況。

有的人可能嘔吐腹瀉幾次,但飲食起居沒有明顯變化;有的人可能在嘔吐腹瀉開始時,舌頭上就出現厚厚的白色舌苔;有的人則是在嘔吐腹瀉幾次後才出現舌苔;也有的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舌苔。有的人腹瀉幾次後開始口渴,喝下好幾升冷水;也有的人嘔吐腹瀉一兩次就開始口渴,雖然口渴但喜歡喝熱飲。有的人是因飲食不潔而發病。有的可能嘔吐或腹瀉一兩天後,吐瀉加劇,才感到疲憊;有的則會突然同時嘔吐和腹瀉,暫時出現眼眶凹陷、消瘦、眼神呆滯、聲音嘶啞、手腳冰冷、抽筋,脈搏微弱或沉伏等危急情況。

這些症狀雖然有輕重之分,但總的來說都是熱性疾病。只是因為每個人的腸胃功能強弱不同,以及病邪侵入的速度快慢不同,所以表現才有所差異。如果患者平時喜歡喝熱湯,即使看起來像虛寒的症狀,也像痢疾一樣,熱邪已經到了極點,所以喜歡熱飲,這不足為奇。因此,附子、人參等溫補藥都絕對不能使用,即使桂枝、乾薑這些藥材也不適合。而且桂枝本來是發汗解表的藥,這個疾病一開始就沒有表邪,如果誤用,只會加重嘔吐和腹瀉,還不如不用。

我經常看到一些醫生,誤以為這是外感風寒的症狀,使用溫熱的藥物或艾灸,導致吐瀉更加嚴重,沒有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反而會因此而出現,甚至冰冷到手肘和膝蓋,胸膈反而發熱如火燒,額頭冷汗,眼睛凹陷,臉頰消瘦,眼神呆滯向上看,聲音嘶啞,只想喝冷水好幾升,給他喝熱藥就吐不出來,邪氣更加熾盛,元氣更加衰弱,最後無法救治。這就像把人推入井中,還不斷往下丟石頭,哪還有生存的希望?卻仍然說服用幾劑人參附子來補,都來不及了,最終把責任推給命運。

病患家屬也只能唯唯諾諾,認為是天命,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這樣造成的死亡不計其數,卻還沒有覺悟,其實都是醫生害死的,實在令人痛心。這個疾病是毒熱之邪引起的,也是一種厲氣,是吳又可所說的雜氣之一,只是病邪更加兇猛。它侵入人體,首先從鼻口進入,直接侵犯腸胃,驅逐體內津液,使其奔騰難以控制,腸胃的運化功能喪失,導致腸道功能紊亂,造成腹瀉,這也是熱邪淤積在腸道導致的旁流腹瀉。

與傷寒的病邪先從體表侵入,然後逐步傳遞到內臟不同,所以這個疾病一開始就沒有表證。所排出的都是飲食中的水液和體內的津液,所以完全沒有糞便,也沒有臭味,顏色白濁像腐敗的醬汁,或像米湯。如果不及早清除這種兇猛的病邪,就會導致不停地嘔吐和腹瀉,出現前面所說的危急症狀,甚至嘴唇和舌頭冰冷,皮膚凝結,出現青紫斑塊,這都是陽氣被鬱滯,無法到達體表的緣故,絕不是陰寒的症狀,正如張仲景所說的“熱深者厥亦深”。

然而現在的醫生不僅使用溫熱的藥物,還艾灸天樞、氣海、神闕等穴位,認為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就像往火裡加柴來阻止沸騰的水,艾灸的火力雖然微弱,但內攻的力量卻很強,更何況這本身就是熱到極點的症狀,是陽熱相互搏擊。張仲景有火逆的告誡,更何況是這種熱到極點的症狀呢?

還有一種粗劣的醫生,害怕腹瀉太嚴重,想快速止瀉,就內服鴉片類的止瀉藥,外用燒酒來熱敷,或者用芥末泥塗抹,這就像不追趕盜賊,反而先關上家門,家人必定會遭殃,這是極其愚蠢的做法。如果病情比較輕,腹瀉偶爾會暫停,但大多會轉變為壞病,有時會時常發熱,想掀開被子,纏綿難癒,有的會轉變為痢疾,有的會轉變為類似瘧疾的症狀,有的會轉變為休息痢,有的會轉變為骨蒸(類似結核病的發熱)的症狀。小兒可能會出現驚風、疳積、馬痹風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醫生誤治所導致的。

我從去年秋天以來,治療過幾個病情變壞的病人,但他們本來都是輕症,所以才得以救治。如果是危急重症,沒有時間轉變為壞病,必定會在一天或半天內死亡,實在令人感嘆!有人問:「這個病與平常的霍亂、泄瀉有什麼不同,您是如何辨別的?」我說,這個病的腹瀉完全沒有糞便,更沒有臭味,也沒有腹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