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疾有主客

予去歲以來。治病羸或老少之徒感此疾者。概以清解逐穢為主。莫不隨手而愈。世醫遇此等症。往往以洞泄為脾氣之下陷。與參附以促死者甚多矣。亦有適知感厲氣者。顧慮其舊病尤羸。縮手不敢投硝黃焉。非從事於芩連梔柏。即參附炙炳莫所不到。不啻不能拔其本根。有反助其邪炎。

熱勢加劇。以至於死者。則謂養虎貽患者矣。故如此之際。雖彼四損之人。或有所不顧。唯宜見邪熱。勿見舊病尤羸。噫拔本塞源。尚恐其不及也。奚本病之是顧耶。故大柴胡湯承氣湯之類。隨見症選用之。吳氏之說尤繫於實驗。故抄出於此。

吳又可曰。凡人向有他病尤羸。或久瘧。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涸。女人崩漏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致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故脈近於數也。此際稍感疫氣。醫家病家。見其穀食暴絕。更加胸膈痞悶身疼發熱。徹夜不寐。指為原病加重。誤以絕谷為脾虛。

以身痛為血虛。以不寐為神虛。遂投參朮歸地茯神棗仁之類。愈進愈危。知者稍以疫法治之。發熱減半。不時得睡。食稍進。(溫疫論)

2. 病症

此疾有數症。方其初發也。有無寒熱無頭痛腹痛身痛手足厥冷等。飲食起居如平生。而猝然水泄如傾盆。而卻覺心膈寬快者。故人往往忽略不為意。一二時或半日之間。吐瀉頻並。始疲睏著床者。其常也。或有吐瀉數行而飲食起居不甚變者。或有吐瀉初起舌上生厚白胎者。或吐瀉數行始生胎者。

或始終無胎者。或有瀉數行後生渴飲冷水數升者。或吐瀉一二行。已發渴者。雖渴好熱物者。或有適因飲食而發者。或吐或瀉一二日後。吐瀉並劇。始覺疲睏者。或有忽然吐瀉並作。暫時眼陷肉削。直視聲啞。手足厥冷轉筋。六脈如系。或沉伏。全舞者。其症雖輕重種種。要之皆為熱症。

第因其人之胃氣厚薄。與邪之緊慢有不同耳。若其好飲熱湯。雖或似虛寒。此猶滯下亦有熱實之極。及好沸湯者。不足為異。故參附炙炳。一切為禁用。雖桂枝幹姜。亦非所宜。且桂枝本解肌之藥。此疾初無表邪。若誤犯之。則徒益嘔益瀉。不如無用之愈也。每見世醫誤認其外症。

投熱劑或炙炳者。吐瀉益劇。無厥者遂致厥。甚則至冷過肘膝。膈熱反如燎。額上冷汗。眼陷頰削。直視上插。聲嘶只欲飲冷水數升。與之熱藥則愈吐不納。邪氣益熾。元氣益衰。終不可救者有之。譬如陷人於井中。隨下之石。何生之望。而猶言服參附數劑。補之無及。歸之於命。

病家亦唯唯不為非。豈其然哉。殺人無算。遂以無覺悟。其實醫殺之也。實可痛悼焉。蓋此疾系毒熱之邪。亦一種之厲氣。而吳氏所謂雜氣之一也。惟邪勢凶暴尤甚。故其中人也。先從鼻口入。直著於腸胃。而驅逐津液。奔迸難制。轉輸之職絕。而傳導之官廢。故偏滲於大腸。

作洞泄之症。是亦熱結旁流之類也。與傷寒之邪先從表。以次傳者不同。故初無表症矣。其所下之物。悉所飲食之水漿。與一身之津液也。故全然無糞。亦無臭氣。其色白濁如敗醬。或如米泔。若不早拔去其梟猛之邪。則上吐下瀉。其勢不能禁。遂現前所云劇症。甚至唇舌冰冷。

肌膚血凝。青紫成片。是皆陽氣鬱遏。不能達於外之所致。決非陰寒之症。仲景所謂熱深者厥亦深者是也。然而世醫不惟投熱劑。兼灸天樞氣海神闕等。以為適當之治。是猶添薪止沸。艾火雖微。內攻有力。況此極熱之症。兩陽相搏乎。仲景有火逆之戒。況如此熱極之症乎。

又有一種粗工。恐洞泄之劇。欲驟止之。內以阿片類固澀之。外燒酒熨之。芥子泥塗之。是猶不逐賊而豫閉門戶。家人必受害。拙之尤極者也。然如輕症。其瀉間有斷者。但多變為壞症。有時時蒸熱發揭衣被。纏綿引日者。有變為滯下者。為瘧狀者。為休息痢者。有為骨蒸狀者。

如小兒有變驚風者。變疳者。變馬痹風者。如是之類。皆醫之誤治所致也矣。予去秋以來。治壞症數人。然本屬輕症。故得救療。若劇症不暇為壞症。必一日或半日而死。可勝嘆乎哉。或問曰。此症與尋常霍亂泄瀉所殊。子何以辨之。曰此症洞泄一行。全無糞更無臭氣。又無腹痛等。

瀉數行後。肩背胸肋間。蠕蠕水鳴。既而腹中雷鳴。瀉出如尿。但肛門濕癢。恰如溫湯。瀉出甚則糜爛。皆屬此症矣。兼之煩渴引飲。小便赤澀。或涓滴作痛。則已非尋常霍亂泄瀉。是知此痰之最吃緊者。若夫脈與舌苔。則非知此疾之所要也。而其病源所以與傷寒等不同也。

此疾邪勢猛烈。傳變甚速。故用藥不得不緊急矣。設不緊急。或服緩劑。則症加劇。而死不出一二日。或數刻。不見八尺健兒肩擔千斤而斃於道路乎。

此邪概三伏至中秋節為盛行之時。其夏至前後。霜降節以前。雖有之其症頗緩。故有多動血塊疝瘕等宿疾而腹腰等痛者。不可誤為瀉疝滯食之類治之。必殺人。如小兒多動蛔蟲者有之。亦類吐乳者有之。不可不知也。

按此疾。八月尤盛。其如四五月。雖適有之甚稀。且邪勢未劇。有一二人患之者。人多以霍亂泄瀉治之。而幸愈者間有焉。蓋邪氣猶嫩。譬火之初炎。其勢雖猛。易撲滅也。其九月以後患之者。症稍緩。且多挾宿疾。但其外症緩。因與輕劑。則變劇症者有焉。然死者亦少矣。

蓋邪勢漸老。猶火之將滅。炎焰雖猛。勢頗緩。亦易撲滅也。如七八月。闔門比戶患之之時。猶燎之方揚煽。假令受邪輕且淺者。其勢頗烈。是以治法一誤。則死生立判。是最不可不知矣。

再按。先如己末歲立冬後。流傳猶不止。但頗異於前日。必多現於表症。輕者吐瀉一二日。或二三日後。自止者亦有之。或瀉止後為滯下者有之。如小兒先吐乳一二日而後瀉。瀉如乳汁。無糞色。世醫盡以中寒治之。然至感之重者。非硝黃其瀉不斷。是所以與中寒不同也。蓋夏秋人身陽氣在外。

中守不堅。邪亦凶暴。是以一入里。猖獗難制。傳變尤速。如冬日陽氣在裡。中守尤固。邪亦屬強弩之末。是以不得縱其凶暴。故多達表。而現表症。雖里症亦緩而無死者。故比之夏秋消黃之奏功。不甚速。此亦中守堅固之故也。是以多服而始得效焉。

素常畜飲家感於此邪則瀉熱滂沛。多於常人。其瀉之斷。又後於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