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下 (6)
卷下 (6)
1. 藥法
水蛭(二十個熬),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脺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桃核承氣湯(同),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方見前。
小品芍藥地黃湯(外臺),療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畜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
芍藥(三分),地黃(半斤),牡丹皮(二兩),犀角(一兩屑)
上水煎○即千金犀角地黃湯。喜忘如狂者。加大黃黃芩。
崔氏療卒傷熱行來尿血(外臺)
大黃(末),芒硝(末各半匙)
上冷水和頓服之立止。
當歸承氣湯(丹溪附余),治尿血實者。
大承氣湯加當歸
桃仁湯(溫疫論),治邪干下焦血分。溺血畜血。
桃仁(三錢),阿膠(二錢),丹皮,當歸,赤芍,滑石(各一錢)
上水煎服。如少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畜血也。加大黃三錢。
大柴胡湯(直指),男女諸熱。出血血熱蘊隆。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茜根散(聖惠),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
茜根(半兩),犀角屑,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各一分)
上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水煎。
瀉心湯(金匱),治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方見前○云歧子脈訣加生地黃。名犀角地黃湯。治血積胸中熱甚。
苦參湯(聖濟),治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
苦參,黃連,大黃(各一兩),梔子(七枚)
上水一盞。入生地黃汁一合。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以上數方。熱入血分發狂。並諸出血者。隨症選用之。
救急諸方增補。
走馬湯(金匱附方),療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巴豆(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通治飛屍鬼擊○雞峰普濟方。本方面糊為丸。名杏仁丸。治瀉兼吐。又楊氏家藏方。硃砂圓治大人小兒暴下水瀉。及積利。即本方棗肉為丸。如芥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倒流水下。
三物備急丸(同),主心腹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
紫丸(千金)
赤石脂,代赭石(各一兩),巴豆(三十粒),杏仁(五十粒)
上為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相和更搗二千杵。入少蜜同搗之。密器中收。
白話文:
藥法
水蛭二十個,去除水蛭的腸胃後熬煮;虻蟲二十個,去除翅膀和足後熬煮;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去尖;大黃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搗碎混合,分成四份,做成四顆藥丸。用一升水煮一顆藥丸,煮到剩七合時服用。如果到時候有下血,就表示藥效發揮;如果沒有下血,就再服用。
桃核承氣湯的應用情況相同。如果太陽病沒有治好,導致熱邪積結在膀胱,病人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這是血自行流下的表現,如果血能夠順利流出,病就會好。如果身體的外部症狀還沒解決,就不能貿然用藥攻瀉,應該先解決外部症狀。等外部症狀解除後,如果只是少腹部位有急迫脹痛的感覺,這時才可以考慮用藥攻下。
這個方子(桃核承氣湯)和之前的方子一樣。
小品芍藥地黃湯(出自《外台秘要》),治療傷寒或溫病,本應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體內瘀血積聚,產生流鼻血、吐血、臉色發黃、大便發黑等症狀。
芍藥三分,生地黃半斤,牡丹皮二兩,犀角一兩(磨成粉末)。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這個方子就是《千金方》中的犀角地黃湯。如果患者出現健忘、精神錯亂的狀況,可以加入大黃和黃芩。
崔氏治療突然受熱導致小便出血的方子(出自《外台秘要》)
大黃粉末和芒硝粉末各半匙。
以上藥材用冷水調和,一次性服用,可以立即止血。
當歸承氣湯(丹溪的附加方),治療因實熱導致的小便出血。
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加入當歸。
桃仁湯(出自《溫疫論》),治療邪氣侵犯下焦血分,導致尿血或瘀血積聚。
桃仁三錢,阿膠二錢,丹皮、當歸、赤芍、滑石各一錢。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少腹疼痛,按壓時有硬痛感,且小便正常,則表示體內有瘀血,這時可以加入大黃三錢。
大柴胡湯(出自《直指方》),治療男女各種熱症導致的出血,這是血熱過盛的表現。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洗淨),甘草(炙)三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水煎煮,煮到剩六升時去除藥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茜根散(出自《聖惠方》),治療小兒吐血,伴有心煩躁動不安。
茜根半兩,犀角粉末、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各一分。
以上藥材加入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一起加水煎煮。
瀉心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流鼻血。
這個方子和之前的方子一樣,醫書《歧子脈訣》說,可以加入生地黃,稱之為犀角地黃湯,治療瘀血積聚在胸中導致發熱嚴重的情況。
苦參湯(出自《聖濟總錄》),治療大量流鼻血,口耳都出血不止的情況。
苦參、黃連、大黃各一兩,梔子七枚。
以上藥材加水一盞,加入生地黃汁一合,煎煮至七分時去除藥渣,溫服。以上數個方子,適用於熱邪侵入血分導致發狂,以及各種出血症狀,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選擇使用。
救急諸方增補
走馬湯(出自《金匱要略》的附方),治療突然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杏仁兩枚,巴豆兩枚。
以上兩味藥用棉布包裹後搗碎,用熱水兩合沖泡,取白色汁液飲用,應會排出少量黏液狀糞便。可以治療飛屍、鬼擊等病症。《雞峰普濟方》中,這個方子將藥材糊成藥丸,名為杏仁丸,可以治療腹瀉兼吐的症狀。另外,楊氏家藏方中,硃砂圓治療成人和小孩突然腹瀉如水或積食導致腹瀉的情況,這個方子是用棗肉把藥材做成如芥菜籽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水送服。
三物備急丸(同上),主要治療突然的心腹疼痛,各種疾病像中了邪或遭遇外邪侵襲,導致心腹脹滿,突然疼痛如針刺,呼吸急促,口不能張開,甚至猝死。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除外皮和內心,熬製成油狀)。
以上藥材必須都是新鮮的,先將大黃和乾薑搗成粉末,再將巴豆磨成膏狀,混合後搗一千下,製成散劑。也可以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裝在密封的容器中,不要讓藥氣散失。
紫丸(出自《千金方》)
赤石脂、代赭石各一兩,巴豆三十粒,杏仁五十粒。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單獨研成膏狀,混合後再搗兩千下,加入少許蜂蜜一起搗,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