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藥法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散(同),寒實結胸無熱症。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罨法(寒溫條辨),結胸不同寒熱虛實。遲早便用。

生薑,蔥白(等分),生蘿蔔(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三味共搗一處。炒熱白布包作餅。罨胸前結痛處。此法須分二包。冷則轉換。無不即時開通。但不宜大熱。恐炮烙難受也。更以溫手順下揉之。自無不愈。並治一切痞滿脹痛。真妙法也。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清中安蛔湯(傷寒辨法),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黃連(薑汁炒三錢),黃柏(酒炒減半),枳實(麥炒二錢),烏梅(三個),川椒(炒三十粒),

上姜水煎。

案此方吐下蛔蟲者。兼用亦佳。

清胃瀉火湯(回春),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腫痛者。並咽喉牙齒。耳面腫痛皆效。

連翹,桔梗,黃連,黃芩,梔子,玄參,升麻,生地,薄荷,甘草,乾葛

上水煎服。

加減涼膈散(同),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瘡。

連翹,黃芩,梔子,桔梗,黃連,薄荷,當歸,枳殼,芍藥,生地,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遠服。

柳花散(外科十法),治喉瘡。並口舌生瘡。

青黛,蒲黃,黃柏,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硼砂(五錢),共為細末。吹喉極效。

以上口舌糜爛者宜之。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治裡熱未盡血燥。

小承氣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加知母。

麻子仁丸(傷寒論),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以上二方下利止後數日大便不通者宜之。

抵當湯(同),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陽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水蛭(熬),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當丸(同),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白話文:

藥法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將以上三種藥材,用水六升煮。先煮大黃,取煮剩的藥液二升,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煮到沸騰一兩次,最後加入甘遂末。溫熱服用一升。如果排便順暢就停止服用。

白散(用法相同),適用於寒邪實證引起的胸部結聚,但沒有發熱症狀的情況。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除外皮和內核,熬煮至黑色,研磨成膏狀)、貝母(三分)

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散劑。加入巴豆後,再在研缽中搗杵。用白水調和服用。體格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匕,體弱的人減量服用。如果病在膈上,會引起嘔吐;如果病在膈下,會引起腹瀉。如果腹瀉不暢,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過度不止,喝一杯冷粥。

罨法(寒溫條辨),針對結胸症狀,需辨別寒熱虛實,並根據病程早晚選用。

生薑、蔥白(等量)、生蘿蔔(加倍,如果沒有用蘿蔔籽代替)

將以上三種藥材一起搗爛,用熱鍋炒熱,再用白布包成餅狀。敷在胸前疼痛的部位。此法需要準備兩份藥餅,冷卻後更換。通常敷上後就能很快緩解。但要注意溫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可以搭配溫熱的手掌順著胸部向下揉按,通常都能痊癒。此法也能治療一切痞滿脹痛,效果很好。

以上七種藥方,需根據不同症狀選用。

清中安蛔湯(傷寒辨法),治療胃部實熱,引起嘔吐並排出蛔蟲。

黃連(用薑汁炒過,三錢)、黃柏(用酒炒過,減半)、枳實(用麥麩炒過,二錢)、烏梅(三個)、川椒(炒過,三十粒)

將以上藥材加薑水煎煮。

此方對於嘔吐並排出蛔蟲者,合用效果更佳。

清胃瀉火湯(回春),治療上焦實熱引起的口舌生瘡、腫痛,以及咽喉、牙齒、耳面腫痛等症狀,均有效。

連翹、桔梗、黃連、黃芩、梔子、玄參、升麻、生地、薄荷、甘草、乾葛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加減涼膈散(同),治療三焦火盛引起的口舌生瘡。

連翹、黃芩、梔子、桔梗、黃連、薄荷、當歸、枳殼、芍藥、生地、甘草(等量)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在飯後稍遠時間服用。

柳花散(外科十法),治療喉嚨瘡瘍,以及口舌生瘡。

青黛、蒲黃、黃柏、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硼砂(五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吹入口喉,效果極佳。

以上藥方適用於口舌糜爛的情況。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治療裡熱未清,血燥的情況。

用小承氣湯合併四物湯,去除川芎,加入知母。

麻子仁丸(傷寒論),如果趺陽脈浮而澀,浮脈表示胃氣強盛,澀脈表示小便次數多。浮澀二脈交雜,大便就會乾燥堅硬,這是因為脾臟運化功能受到約束。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炙過,半斤)、大黃(去皮,一斤)、厚朴(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煮成膏狀,一升)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用量,以達到有效為止。以上兩方適用於腹瀉停止數日後,大便不通的情況。

抵當湯(同),太陽病發病六七天,表症還在,脈微而沉,但卻沒有胸部結聚的症狀,病人出現發狂現象,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少腹應當脹硬,小便卻順暢,此時如果能排出瘀血就能痊癒。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太陽經的邪熱深入到體內所致。如果小便順暢,病人卻有如發狂,這是血證的徵兆。陽明病,病人如果容易忘事,必然有瘀血積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本來就有陳舊的瘀血,才會導致健忘。即使大便堅硬,但排便反而容易,且顏色一定是黑色的。

水蛭(熬煮過)、虻蟲(去除翅膀和腳,熬煮過,各三十個)、桃仁(去皮尖,二十個)、大黃(用酒洗過,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如果沒有腹瀉,則再次服用。

抵當丸(同),傷寒有熱,少腹脹滿,應該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反而順暢,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應當用下法攻逐瘀血,不應使用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