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藥法
藥方(凡卷中諸方宜冷服。不宜溫服。若犯之。則益吐益下。或發腹痛。當戒焉。今舉於此。不復一一注各方下。)
大柴胡湯(傷寒論),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
茈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洗),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案。此方吐瀉並作者。並吐多瀉少者宜之。吐而不納藥者。以伏龍肝水煮之。或加辰砂少許更妙。
大茈胡加芒硝湯(會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即前方中加芒硝
案。此方前方症而下利數行不止者宜之。
大茈胡湯加黃連山梔子(同),前證嘔吐心煩者宜之。
六一順氣湯(寒溫條辨),少陰厥陰病。口燥咽乾。煩熱消渴。譫語神昏。大便燥實。胸腹滿硬。或熱結旁流。繞臍疼痛。厥逆脈沉伏者主之。
大黃(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一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鐵鏽水三匙。冷服加姜蠶(三錢)蟬退(十個)黃連(一錢)名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同前證。
竹葉湯(千金),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利。色或白或黃。
三焦不利方
竹葉,小麥,柴胡,麥門,人參,甘草,茯苓,黃芩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小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惙然。脈極洪數。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得下即瘥。
案。此方下利而無嘔吐者。去人參加大黃用之。若嘔者。更加半夏。
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者。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案此方心煩嘔吐而下利。心下痞者宜之。嘔甚者加辰砂更妙。
大承氣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三部脈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火一兩沸。分溫再服。
案此方無嘔吐而瀉不止。或日數十行者。最宜此方。
調胃承氣湯,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知為內也。○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其時自極吐下者。
大黃,甘草,芒硝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白話文:
藥法
本卷收錄的藥方,都應該冷服,不宜溫服。如果溫服,會加劇嘔吐和腹瀉,或引發腹痛,務必謹記。我現在先在這裡說明,不再每方都一一註解。
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
適用於:嘔吐不止、心下急迫不適、心中鬱悶煩躁;或心下痞硬、嘔吐又腹瀉的情況。
藥方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洗過),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片),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掰開)。
煎服方法:以上八味藥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再將藥汁稍微加熱,每次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說明:此方適用於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或嘔吐多於腹瀉的情況。如果患者嘔吐到無法服藥,可用伏龍肝水煎煮此藥,或加入少許辰砂,效果更好。
大柴胡加芒硝湯(出自《會解》)
適用於:胸脅脹滿、嘔吐、在下午出現潮熱,之後輕微腹瀉。
藥方組成:即原大柴胡湯方,再加入芒硝。
說明:此方適用於有原大柴胡湯症狀,但腹瀉次數頻繁不止的情況。
大柴胡湯加黃連山梔子(同前)
適用於:有大柴胡湯症狀,同時出現嘔吐和心煩的情況。
六一順氣湯(出自《寒溫條辨》)
適用於:少陰或厥陰病,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煩熱口渴、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大便乾燥、胸腹脹滿堅硬,或因熱邪阻滯導致大便從旁溢出、繞臍疼痛、手腳冰冷、脈搏沉伏的情況。
藥方組成:大黃(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一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一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煎服方法: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去除藥渣,加入鐵鏽水三匙,冷服。若為溫病,可再加入殭蠶(三錢)、蟬蛻(十個)、黃連(一錢),稱為加味六一順氣湯,治療與前述症狀相同的病症。
竹葉湯(出自《千金方》)
適用於:小兒在夏天患有腹中伏熱,時有發熱,或腹瀉,大便顏色可能呈白色或黃色。
藥方組成:竹葉,小麥,柴胡,麥門冬,人參,甘草,茯苓,黃芩。
煎服方法: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水四升,先煮竹葉和小麥,取三升,去除竹葉和小麥,再加入剩餘藥材,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服用。若小兒夏天突然高熱,觸手發燙,腹瀉黃色稀便,精神萎靡,脈搏極其洪大而快,可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次服用,腹瀉後即可痊癒。
說明:此方適用於腹瀉而無嘔吐的情況,可去除人參,加大黃使用。如果出現嘔吐,可再加入半夏。
瀉心湯
適用於: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柔軟。
藥方組成: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煎服方法: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一次性頓服。
說明:此方適用於心煩、嘔吐、腹瀉、心下痞滿的情況。如果嘔吐嚴重,加入辰砂效果更好。
大承氣湯
適用於:腹瀉,排出清澈青色水樣大便,心下必定疼痛,口乾舌燥,需立即攻下;或陽明少陽合病,必定腹瀉,三部脈象平和,但按壓心下堅硬,需立即攻下;或腹瀉,脈象遲緩而滑,說明體內有實邪,腹瀉未止,應攻下;或腹瀉,脈象反而滑數,說明邪氣需要排泄,攻下後才能痊癒;或腹瀉痊癒後,在一段時間後復發,是因為病邪未徹底清除,應再次攻下。
藥方組成: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煎服方法: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除藥渣,加入大黃,煮至二升,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再次加熱至沸騰,分溫兩次服用。
說明:此方適用於無嘔吐但腹瀉不止,甚至一天腹瀉數十次的情況。
調胃承氣湯
適用於:腹瀉,脈象應微弱或沉伏,現在反而平和,說明體內有實邪;或心下溫熱欲嘔,胸中疼痛,大便反而溏稀,腹部微脹,心中鬱悶煩躁,之前曾有嘔吐和腹瀉的情況。
藥方組成:大黃,甘草,芒硝。
煎服方法: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先煮大黃和甘草,取一升,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再次加熱至微微沸騰,少量多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