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18)
卷上 (18)
1. 下血
下血之症,亦往往在初發。是皆用熱藥,迫於血分之所致也。不必具小腹硬滿急脹,小便自利等之候。間有喜忘如狂者,亦有昏聵不清楚者。若大便中有血色者,熱犯血分無疑。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之類,亦可用之。又有初起小便出血者,是熱犯小腸之所為。今秋治小兒患之者,一人而已,不多見。詳見於治驗中。
吳有可曰:胃實失下,至夜發熱,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既投承氣,晝日熱減,至夜獨熱者,瘀血未行也。宜桃仁承氣湯。服湯後熱除為愈。或熱時前後縮短,再服,再短,畜血盡而熱亦盡,大勢已去。亡血過多,余焰尚存者,宜犀角地黃湯調之。(溫疫論)
又曰:胃移熱於下焦氣分,小便不利,熱結膀胱也。移熱於下焦血分,膀胱畜血也。
又曰:小便不利,亦有畜血者,非小便自利便為畜血。(同)
白話文:
【血便】
血便這種症狀,常在病初發作時出現,這是因為使用了熱性藥物,導致血液受熱所造成的。並不一定會出現小腹堅硬、腫脹、急迫感或是小便順暢等症狀。偶爾會有記憶力減退、行為異常如狂躁,或者意識混亂不清的情況。如果大便中帶有血色,那可以確定是熱邪侵犯到血液。像桃核承氣湯、抵當湯這類藥方,也是可以使用的。另外,也有病人一開始是從小便排出血液,這是熱邪侵犯小腸的表現。今年秋天,只有一個小孩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常見,詳細治療過程請參閱治療經驗分享。
吳有可醫生表示,胃部消化不良,到了夜晚就發燒,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加上胃部消化不良,必然會導致瘀血。起初,白天和夜晚都會發燒,傍晚時更嚴重。服用承氣湯後,白天的發燒有所改善,但到了晚上還是發燒,這就是瘀血未被清除的緣故。應服用桃仁承氣湯,服藥後熱度消失即表示病情好轉。或者,在發燒前後時間縮短的情況下再次服用,再次縮短直至瘀血排盡,發燒也會停止。病情趨於穩定,失血過多,餘熱未消的患者,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來調理。
他又說,胃部的熱氣如果移到下焦氣分,會造成小便不暢,這是因為熱結在膀胱。如果移到下焦血分,就會造成膀胱蓄血。
他還提到,小便不暢,也有蓄血的可能,但不是說小便順暢就不會有蓄血的情況。
2. 變證
卒然惡寒振慄,肌膚粟起,半時或一時許,而吐瀉並作者,或吐瀉一二行而振慄者,是邪遊溢太陽經也。從吳氏之法,與達原飲加羌活,輕者自解,重者非下劑不愈。又有無惡寒振慄,但頭痛如破,脈弦數而吐瀉者,前方加葛根,或大柴胡加葛根。又有憎寒而下血者,小便出血者,是邪逼下焦之症,宜桃核承氣湯,或承氣湯加桃仁紅花當歸之類。尿血者外臺崔氏療卒傷熱尿血方,或當歸承氣湯,溫疫論桃仁湯宜之。吐血者聖惠茜根散,三黃瀉心湯,聖惠苦參湯宜之。又有卒然頭眩昏倒,舉體麻痹,續轉筋,而不吐瀉者,或手足厥冷脈伏,是陽氣鬱遏不伸之候,宜走馬湯,備急丸,亦有宜白虎湯者。此他變證猶多,不必一一具論焉,聊舉其一二耳。臨機通變,自存於其人。
白話文:
[變證]
突然感到極度寒冷,全身發抖,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接著開始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或者先嘔吐、腹瀉一兩次後才開始發抖,這顯示病邪已擴散至太陽經絡。根據吳氏的治療方法,應服用達原飲加上羌活,病情輕微的可以自行康復,病情嚴重的則必須使用下劑才能痊癒。
另外,如果病人沒有出現寒冷和發抖的情況,只有劇烈頭痛,脈搏快速且呈現弦狀,並伴隨嘔吐和腹瀉,可在上述藥方中加入葛根,或者用大柴胡湯加上葛根。
再者,如果病人出現怕冷並伴有下血,或是小便帶血,這表示病邪已影響到下焦部位,適合使用桃核承氣湯,或者承氣湯加上桃仁、紅花、當歸等草藥。對於尿血的情況,可以參考崔氏治療突發性熱性尿血的處方,或者使用當歸承氣湯。對於溫疫論中提到的桃仁湯,對於治療尿血也十分適用。對於吐血的情況,可以使用聖惠茜根散,三黃瀉心湯以及聖惠苦參湯。
另外,如果病人突然感到頭暈目眩,全身麻痺,然後開始抽搐,但沒有嘔吐和腹瀉,或者手腳冰冷,脈搏隱藏,這表示陽氣被抑制,無法正常運行。此時,適合使用走馬湯,備急丸,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白虎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部分變證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情況。醫生在診斷時需要靈活應對,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