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島久貫

《瀉疫新論》~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痧復

凡此疾,初起用下劑,而吐利止,飲食漸進,氣力全復。近者半日,或四五日,遠者十日,或半月餘。已而忽然前症再發,疲睏十倍於前日,比比有焉。是蓋非再感,乃余炎未歇,再縱其梟惡也。其故何也?前日退消黃甚早,余炎不全去。其他或輕症服溫劑而愈,或緩藥治之幸而愈。

以邪勢之不劇,雖一旦得效,余炎再集,則前日不用盪滌之咎也。勿以其氣力未復與補藥以養其梟,宜速與硝黃之類,以拔其邪藪。縱藥緊於前日,勿緩於前日。倘誤為胃虛,投參附薑桂蓍術之類,則禍不旋踵,再感亦同焉。

劉松峰曰:凡治傷寒溫疫,醫者最重初次得疾。至於痧腹謂死者蓋寡,每視為至輕而謾不經意焉。蓋謂痧復之病,人身之經絡藏府,皆前次溫邪,所曾經傳遍之所,則此番不過由熟路而行,故邪氣易出也。右人原有此論,豈知此第語其常也?獨瘟疫盛行之時則不然。蓋是時疫氣所積者厚,即無氣食勞損之因。

尚有重感厲氣而復者,更有前疇餘邪稍有未淨,再醞釀滋蔓而猝然自復者。是天氣之邪,與人之氣血,膠固充塞,鬱勃糾紛,故復至三四次,尚有損命者矣。慎毋以其復也,而忽之。(松峰說疫)

白話文:

對於這種疾病,剛開始使用了瀉下藥物後,嘔吐和腹瀉停止,飲食逐漸恢復,氣力也全部回復。病情較輕的人可能半天到四、五天內就恢復,嚴重的人可能需要十天,甚至半個月以上。然而,突然之間,之前的症狀再次出現,疲憊的程度比之前更嚴重十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並不是因為再次感染,而是殘餘的炎症尚未完全消除,使得病情再度惡化。這是因為先前的黃疸消退得太早,炎症未能完全去除,或者有些人病情輕微,服用溫性藥物就好了,或者因為治療不及時而幸運地康復。

由於病情不嚴重,雖然一開始的治療有效,但殘餘的炎症再度聚集,這就是之前未徹底清除病根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氣力尚未完全恢復,就給予滋補藥物來養生。應該立即使用硝黃等藥物,以清除體內的病源。即使藥物比之前更強烈,也不能像之前那樣拖延。如果誤以為是胃虛,而服用人參、附子、薑、肉桂、蓍草、白朮等藥物,災難將接踵而至。即使是再次感染,結果也是一樣。

劉松峯說,無論治療風寒、溫熱、流行病,醫生最重視的是病人首次患病的情況。然而,對於痧腹病,認為死亡率低,往往會被視為輕症,而被忽略。痧復這種病,人體的經絡臟腑,都曾被先前的溫熱病毒傳遍,因此這次病毒只是沿著熟悉的路徑進行,所以病毒容易排出。有人持有這樣的觀點,但他們不知道這只是通常的情況。在瘟疫盛行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候,瘟疫的病毒已經積累得很深,即使沒有氣血損耗的原因,也可能因為再次感染強烈的病毒而復發,或者先前的病毒尚未完全清除,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蔓延,突然自行復發。這是因為天氣的病毒和人體的氣血緊密結合,充滿全身,導致病情反覆三、四次,甚至危及生命。千萬不要因為病情復發,就忽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