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15)
卷上 (15)
1. 結胸
傷寒結胸。多在用下劑甚早。邪氣陷入。此癥結胸。多系鬱熱上炎與水飲相結。故素常蓄飲人。患之最多。輕者小陷胸湯加大黃。或大茈胡合小陷胸湯。或更加芒硝。千金陷胸湯亦可用。甚者大陷胸湯。大承氣湯加甘遂。在上者宜吐之。三物白散之類。量症之輕重。而選用之。
旁用罨法亦可矣。亦有初起用熱劑。下利忽止。邪熱無出路。於是郁邪上攻。迫於心膈以為結胸者。治法俱同於上。其兼發斑或呃逆。脈沉微。手足厥冷等。在傷寒為難治。此疾未必然。
楊慄山曰。溫病鬱熱內攻。火性上炎。一發即心胸結痞。脈洪滑數。或伏沉。自是熱實結胸痞氣。特患下之不早耳。非大小陷胸。或陷胸承氣。加味涼膈等方下之。
白話文:
[結胸病症]
患有傷寒導致的結胸病症,通常因為使用瀉下藥物的時間過早,導致邪氣深入體內。這種結胸病症,大多是由於鬱熱上升與體內積水結合所致,所以那些平常就容易積水的人最容易得到此病。
對於輕度的患者,可以使用小陷胸湯加上大黃,或者用大茈胡配合小陷胸湯,有時候可能還需要添加芒硝。千金陷胸湯也是一個選擇。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則需要使用大陷胸湯,或者大承氣湯加上甘遂。如果病竈在上部,應考慮使用催吐療法,如三物白散這類的藥物,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另外,也可以使用罨法來輔助治療。有些情況下,患者在初期使用了熱性藥物後,腹瀉突然停止,邪熱找不到出路,於是鬱熱上衝,壓迫心膈形成結胸。這種情況下的治療方法和前述相同。
若伴有發斑或打嗝、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等症狀,在傷寒病症中被認為較難治療,但對於這種疾病來說並不一定如此。
楊慄山醫生指出,溫熱病導致的鬱熱內攻,火性上升,一旦發作就會形成心胸結痞,脈象會呈現洪滑數或者伏沉,這就是熱實結胸的氣滯。問題只在於沒有及時使用瀉下藥物。如果不使用大小陷胸湯,或者陷胸承氣湯,或者加入涼膈等方的藥物進行瀉下,病情可能會加重。
2. 腹痛
此疾兼腹痛者甚稀。但夏至前後。邪勢尚嫩。秋秒後邪勢已老之時。患之者必兼腹痛。又者兼蛔蟲。挾滯食。動疝瘕者。六七月盛行之時。感之者必無腹痛。又初起無吐瀉。但腹痛如刺。頗類攪腸痧者有之。邪勢尤劇。非走馬湯備急丸杏仁丸之類則不能治之。少少腹痛不必拘。
但宜大柴胡湯涼膈散三承氣湯之類。宜量其輕重而與之。若果繫於兼蛔兼滯食。則於對症藥中。加殺蟲消導之一二味亦可矣。若其邪全去。而痛猶綿綿不止者。多是動宿疾也。宜詳其因而治之。
白話文:
這類疾病同時伴有腹痛的情況非常罕見。但在夏至前後,病邪的威力還不算強,到了秋季,病邪的威力增強後,若此時患病,多半會伴隨腹痛。此外,若是因為蛔蟲、食物消化不良、或是引發了疝瘕等情況,通常在六月和七月這段時間較為常見,但受到影響的人並不會有腹痛。然而,也有部分患者一開始就沒有嘔吐或腹瀉,只有像針扎一樣的劇烈腹痛,這種情況非常類似於攪腸痧,病邪的威力特別強,除非使用走馬湯、備急丸、杏仁丸等藥物,否則無法治療。如果只是輕微的腹痛,則不需要過度擔心。
然而,大柴胡湯、涼膈散、三承氣湯等藥物,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來使用。如果病因是因為蛔蟲或是食物消化不良,那麼在對症的藥物中加入一兩味殺蟲或助消化的藥物也是可以的。如果病邪已經完全清除,但腹痛仍然持續不減,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是舊疾被引發了,應該詳細找出原因,再進行治療。
3. 蛔蟲
平素多蛔之人,一感此疾,蛔不堪其溫熱,煩擾動痛,或從口出,或從肛門出,亦有無痛而忽然吐出者。此皆因邪火犯胃,蛔不安其居已,故以逐邪火為要,不必治蛔。若誤為胃寒,與溫熱之劑,則形勢愈加,至不可救。但硝黃盪滌,邪炎自熄,則蛔亦安居。若不得已而治之,則宜兼服清中安蛔湯。其吐蛔愈多,而時時腹痛,不能飲食者,是胃敗也,多屬不治。
吳有性曰: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每見醫家妄引經論以藏寒,蛔上入膈,其人當吐蛔,又云胃中冷必吐蛔之句,便用烏梅丸,或理中安蛔湯,方中乃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皆辛熱之品,投之如火上添油。
殊知疫症表裡上下皆熱,始終從無寒症者,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依經傍注,坦然用之無疑,因大誤人甚眾。(溫疫論)
馬印麟曰:蛔厥有熱渴者,黃連解毒湯;有下症者,承氣湯。(溫疫類編)
白話文:
對於那些平時腸道內寄生著大量蛔蟲的人,一旦染上這種疾病,蛔蟲難以承受體內的高溫與熱度,因此開始騷動並導致疼痛。有的蛔蟲會從口中排出,有的則從肛門排出,也有在無痛的情況下突然吐出蛔蟲的情形。這些都是因為邪火侵襲了胃部,使得蛔蟲無法安住。所以,首要之務是驅除邪火,而不是直接對付蛔蟲。如果錯誤地認為這是胃寒的問題,而給予溫熱的藥物,則病情會更嚴重,甚至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只要使用硝黃等藥物來清潔腸胃,邪火就會自然消退,蛔蟲也會恢復正常。如果真的需要治療蛔蟲,則應該同時服用清中安蛔湯。如果患者吐出的蛔蟲越來越多,並且時常感到腹痛,無法進食,這可能是胃功能已經衰竭的徵兆,多數情況下是無法治癒的。
吳有性指出,當疫病進入身體內部,胃部會像沸水一樣熱,蛔蟲受到刺激而不安,下方的排泄通道被阻塞,蛔蟲必然會向上移動,因此蛔蟲會通過嘔吐的方式被排出。這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只要治療胃部的問題,蛔蟲病自然就會痊癒。經常看到醫生錯誤引用古籍的理論,認為腸胃寒涼,蛔蟲會上移至橫膈膜,人就會吐出蛔蟲,或者說腸胃寒冷必定會吐出蛔蟲。然後他們就會使用烏梅丸或者理中安蛔湯進行治療,但是這些藥物中的成分如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等都是辛辣且性熱的藥物,使用後就像在火上澆油一樣,病情會更加嚴重。
要知道,疫病從頭到尾都是熱性的,從未出現過寒性的病症。但是醫生卻不去思考眼前的實際情況,只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詞句,以為這樣就是在遵循古籍的指導,毫無懷疑地使用這些藥物,結果導致許多病人病情大大惡化。
馬印麟則表示,對於有熱渴症狀的蛔蟲病患者,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對於有下痢症狀的患者,則可以使用承氣湯。
4. 口中糜爛
吐瀉已止。飲食稍進。後二三日或四五日。忽然口舌糜爛者間有焉。余炎薰蒸之所致也。宜涼膈散。兼點柳花散。或以黃連解毒湯之類嗽之亦可矣。清胃散瀉火湯之類。亦宜服用。
白話文:
在吐瀉已經停止,且能夠稍微攝取飲食後的兩三天,或者甚至到四五天,偶爾會突然出現口腔和舌頭潰爛的情況。這是由於殘餘的炎症在體內持續影響所導致的。適合服用涼膈散,同時使用柳花散進行局部塗抹。也可以用黃連解毒湯這類的藥物進行漱口,同樣可以達到效果。此外,像是清胃散、瀉火湯這類的藥物,也非常適合服用。
以上就是你要求的翻譯內容。
5. 解後大小便不利
邪結不散。則陽氣內結。小便不利。甚者二三日不通者有之。是此疾之常事。服硝黃之類。邪火一消。大便生渣滓則通。不必強利小便。不知者利其小便。此大誤也。亦有下利斷後小便猶不快利者。此下後津亡之所為。勿以豬澤之屬利之。飲食進。津液生。則自通矣。吐瀉後大便數日不行者。
此亦常事。別無他證。不可攻之。吐下後津涸陽亡。胃中虛燥所致也。飲食日加。津液自通。則大便出矣。若病人覺脹悶。則宜調胃承氣。養胃承氣。麻子仁丸之類。
白話文:
[解決大小便不順暢問題]
當邪氣在體內結聚無法散去,會導致體內的陽氣被封鎖,進而造成小便不順暢,嚴重時甚至兩三天都無法排尿,這是這種疾病的常見現象。服用如硝石、黃連等藥物,邪火一消除,大便自然就會排出,不需要刻意強迫利尿。不懂這點的人如果去強迫利尿,那就是大錯特錯了。也有患者在經過下痢後,小便仍然不順暢,這是因為下痢後身體流失大量津液所導致的,不要用如豬苓等藥物來利尿,只要正常飲食,身體產生足夠的津液,自然就會順暢了。
嘔吐或腹瀉後,好幾天都沒有大便,這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千萬不可以強行通便。嘔吐和腹瀉後,身體流失大量津液,陽氣也隨之消逝,胃部處於虛弱且乾燥的狀態,只要逐日增加飲食,津液自然會恢復,大便也就會排出了。如果病人感覺到脹悶,那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養胃承氣湯或麻子仁丸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