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14)
卷上 (14)
1. 發斑
凡發斑,為熱邪外解之候。故此疾發斑,多在用下藥吐瀉已斷之後二三日。又有初時誤服熱劑,迫陰血,裡氣壅閉,不得外泄,至成厥冷,忽峻下一投,裡氣忽通,邪熱外泄而發斑者。又初時雖服熱劑,邪氣固微,不到激昂,正氣一旺,又發斑者,俱與溫疫發斑,治法一同。
今舉吳楊二氏之說,宜參看焉。又有先發斑而一二日後吐瀉始發者,此屬一種之變局,治法俱同前矣。
吳有性曰:邪留血分,裡氣壅閉,非下不能發斑。斑出發毒邪外解,下後斑漸出,更不可大下。設有下症,少與承氣湯,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溫疫論)
楊慄山曰:夫疹與斑等,乃溫病中之重症也。治同溫病傷寒,百不出一。總緣雜氣之毒鬱於胃中,無所施泄,發於皮膚而為疹,增損雙解散主之,加紫背浮萍五七錢,或重加石膏大黃芒硝,清散得宜,未有不出者。如身出而頭面不出,此毒氣內歸危候也,急以大蟾蜍一個,搗和新汲水,去渣痛飲之,自出,屢驗。(寒溫條辨)
白話文:
[發斑]
凡是出現發斑的情況,通常是體內熱邪向外釋放的跡象。因此,這種疾病出現發斑,大多發生在使用瀉下藥物導致嘔吐與腹瀉停止後的兩三天。另有一種情況是,一開始誤用了熱性的藥物,使陰血受壓,體內氣機被堵塞,無法順利地向體外釋放,進而造成四肢冰冷。突然間劇烈地使用瀉下藥物,使得體內氣機突然得以疏通,邪熱從體內向外釋放,從而出現發斑的情況。還有的情況是一開始雖使用了熱性藥物,但邪氣並不是很嚴重,尚未達到高漲的地步,當正氣一強盛起來,也會出現發斑的情況。這些情況的處理方法都與治療溫疫導致的發斑相同。
現在引用吳、楊兩位醫師的觀點,應參照他們的說法來理解。另有一種情況是,先出現發斑,然後一兩天後才開始出現嘔吐和腹瀉,這屬於一種病情的變化,其治療方法和前面提到的相同。
吳有性醫師指出,邪氣停留在血液之中,體內氣機受到阻塞,非瀉下無法促使發斑。發斑是邪氣外泄的徵兆,在使用瀉下藥物後,斑漸漸出現,但不能再過度瀉下。如果仍有瀉下的症狀,可以少量服用承氣湯,緩慢地進行瀉下。如果再次過度瀉下,會導致中氣衰弱,斑毒內陷,情況就會變得危險。應該使用託裡舉斑湯進行治療。(溫疫論)
楊慄山醫師認為,疹子和斑疹都是溫病中的重症,其治療方法和溫病、傷寒相同。總的原因是,雜氣之毒在胃中積聚,無法得到宣洩,於是通過皮膚表現為疹子。主要使用雙解散進行調理,加入紫背浮萍五到七錢。或者加重使用石膏、大黃、芒硝,適當地清熱散結,一般都能讓疹子出來。如果身體其他部位疹子都出來了,但頭面部沒有出現疹子,這是毒氣內歸的危險信號。此時應立即取一個大蟾蜍,搗碎後和新打上來的井水混合,去掉渣滓後大量飲用,疹子自然就會出來。這個方法經過多次實踐,效果顯著。(寒溫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