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13)
卷上 (13)
1. 唇甲青紫
凡邪熱梟猛之症不速盪滌。則必致手足厥冷。厥冷之極。必至唇口青紫。此蓋鬱熱熾盛。血脈凝滯之所致。亦有輕症用熱劑。鼓激邪火而至於此者。不知者往往誤認為陰寒之症。益用溫熱之劑。愈用而愈甚。豈知青中有紫。原非陰寒之症哉。盪滌少遲。則必就鬼錄矣。治法詳於厥冷門中。其辨色之法。張石頑論之最詳。宜參看焉。
張石頑曰。色之青者為寒。赤者為熱。以寒中於里。則血脈凝滯不能榮行於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熱毒流入於裡。而為熱厥。則唇甲亦青中必滯深紫。與陰寒之青黑不同。試觀產婦以舌青驗子死。唇青驗母死。則知青黑為陽氣竭絕。不得與青紫渾稱也。(張氏醫通)
白話文:
標題:[脣色指甲青紫]
內容:所有猛烈的熱邪症狀如果不迅速清除,必定會導致手腳冰冷。當冰冷到極點時,就會出現嘴脣和口周青紫色的現象。這是因爲體內熱氣鬱積過度,導致血液運行受阻所造成的。也有輕微病症使用熱性藥物,反而激發了邪火,造成這種情況的。不瞭解的人常常會誤以爲是陰寒的病症,再使用溫熱的藥物,結果越用病情越嚴重。他們哪裏知道,青色中帶有紫色,並不是陰寒的病症。如果清除邪熱稍晚,患者可能就離死亡不遠了。治療方法在手腳冰冷的部分有詳細說明。辨別顏色的方法,張石頑的論述最爲詳盡,應該參考看看。
張石頑說,臉色青色表示寒冷,紅色表示熱。因爲寒氣侵入體內,血液運行受阻,無法正常供應體表,所以嘴脣和指甲會呈現青黑色。如果熱毒流入體內形成熱厥,那麼嘴脣和指甲也會呈現青色,但其中一定夾雜着深紫色,這與陰寒的青黑色不同。可以觀察產婦,如果舌頭變青,表示胎兒已死;嘴脣變青,表示母親有生命危險。由此可知,青黑色表示陽氣已經耗盡,不能與青紫色混爲一談。(出自《張氏醫通》)
2. 轉筋
轉筋之一症。多在誤藥致厥者。間有不經誤治。吐瀉數行忽轉筋者。俱是津液耗渴。邪火迫於筋脈之所致。亦有腰腿間肌肉降起作痛者。是亦邪鬱血凝之所致。俱宜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或加行血之藥一二味最佳。罨法刺絡之類。亦輔治之一策。隨症或宜用之。蓋此症去秋尤多。
今秋甚稀。豈邪氣稍與人身諳而然歟。龔西園曰。轉筋屬熱血。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醫學源流肯綮大成)
按。此等法宜大邪既去。而轉筋猶不止者。若其邪炎猶熾而轉筋者。恐非此等之法所能治。學者思焉。又委中穴也血。或十指頭出血。皆是良法。然刺絡之法。宜未至厥冷者。若厥冷之極。轉筋者用之。則只出紫黑血點數滴耳。遂不能救。故行之當在早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轉筋」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因錯誤用藥導致昏厥的人身上,偶爾也有並非因治療失誤,而是突然嘔吐或腹瀉多次後出現轉筋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津液消耗過度,邪火侵襲筋脈所導致。也有腰腿部位的肌肉突然隆起並感到疼痛的情況,這是邪氣滯留和血液凝結所致。對於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這類的藥方,或者加入一兩味活血的藥材效果更佳。敷貼和刺絡療法也是輔助治療的方法之一,可以根據病情酌情使用。這種症狀在去年秋季特別多,但今年秋天卻很少見,難道是邪氣與人體的適應性有所改變嗎?
龔西園先生說,轉筋屬於熱血病,可用四物湯加上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煮服用。(醫學源流肯綮大成)
進一步來說,這種方法適合用於邪氣已經被清除,但轉筋症狀仍持續的情況。如果邪氣仍然旺盛且伴有轉筋,恐怕這種方法就無法有效治療了,這是值得醫學研究者深思的問題。此外,刺激委中穴放血,或者在十個手指尖放血,也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刺絡法適合在尚未達到昏厥冷汗的程度時使用,如果已經到了昏厥冷汗的極端狀態,再使用刺絡法,可能只能排出幾滴紫黑色的血點,無法挽救病情。因此,這種治療方式應該要盡早進行。
3. 目眩 直視 目反 露睛
夫目,五臟精華之所聚。故五臟方有病,其候往往見於目。況此症熱毒之極,一感之,則或上攻頭目,或下迫腸胃者乎?故初起有目眩者,或目系急痛,卒倒而不省人事者,俱為邪熱元閉上攻頭目之所致。宜走馬湯、備急丸、大承氣之類。若其手足厥冷,必直視目反,不可驚為死症也。
厥回則復常,治法詳於厥冷門。亦有手足厥冷而目半開半合,睡中露睛者。輕者厥回後,三五日猶不止,不可誤為中氣虛極而與溫補之藥,必致不救,仍宜確守前法,邪退精氣復則止矣。
楊慄山曰:溫病頭目眩,及頭脹頭痛汗,並目赤、目黃、目不明、目直視、目反折,與傷寒治法不同,俱系雜氣伏郁中焦,邪熱元閉,上攻頭目,乃胃家實也。通宜升降散,加味涼膈散清利之。頭眩疼量加大黃,目眩赤等症量加龍膽草酒炒。(寒溫條辨)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眼睛疾病,包括目眩、直視、目反、露睛等症狀,與內臟健康密切相關。當身體某個內臟生病時,通常會在眼睛上有所反應,更何況是極度的熱毒,一旦感染,可能向上影響頭部和眼睛,或向下影響腸胃。
如果剛開始出現目眩,或是眼睛緊繃疼痛,甚至突然倒地失去意識,這都是邪熱堵塞導致向上攻擊頭目的結果。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走馬湯、備急丸、大承氣湯等藥物。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眼睛瞪得很大或眼球翻轉的情況,不用過分擔心以為是絕症。當逆冷現象消失,就會恢復正常。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在"厥冷門"中找到。還有一種情況是手腳冰冷,眼睛半開半閉,甚至在睡覺時眼睛無法完全閉合,較輕的情況下,逆冷現象消失後幾天仍然持續,千萬不要誤以為是中氣虛弱而給予溫補藥物,否則可能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還是要堅守前面所說的治療原則,等到邪氣消退,精氣恢復,症狀自然就會停止。
楊慄山指出,溫熱性疾病引起的頭目眩暈,以及頭脹、頭痛、出汗、眼睛紅、黃、視力模糊、直視、眼球翻轉等症狀,其治療方法與感冒不同,都是因為中焦區域的氣滯血瘀,邪熱堵塞,向上攻擊頭目,這是胃功能失調的表現。一般來說,可以使用升降散或加味涼膈散來清熱利濕。如果頭暈頭痛,可以酌情增加大黃;如果是眼睛紅等症狀,可以酌情增加龍膽草酒炒。(出自《寒溫條辨》)
4. 呃逆
呃逆之症,熱邪鬱於胃之所致也。故用熱藥而致其冷者,多發之。不可誤為胃寒,與丁香附子等之熱劑,不獨呃逆不止,必致諸症增劇。但宜大柴胡湯、三承氣湯之類下之,則自止。下症既去,渴而呃逆者,宜白虎湯。若其初起,用盪滌法,吐瀉全止而呃逆者,餘熱猶伏於胃中也。
宜竹葉石膏湯、橘皮竹茹湯、本事竹茹湯之類。若邪全去,而猶呃逆數日不止者,屬胃寒,宜丁香柿蒂湯之類。然屬寒者,誠百中之一二也。宜詳內外,果屬寒則用前法。
病源論曰:伏熱在胃,令人胸滿氣逆,氣逆則噦。
程國彭曰:當下失下,胃火上衝,而呃者,其症燥渴內熱,大便閉結,大柴胡湯下之。(醫學心悟)
吳有性曰:胃氣逆,則為呃逆。吳中稱為冷呃,以冷為名,遂指為胃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且不以本症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茱薑桂,誤人不少。吾願執辭害義者,臨症猛省。(溫疫論)
又曰治法:各從其本症而消息之。如見白虎症,則投白虎,見承氣症,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症,呃自止。其他可以類推矣。(同)
白話文:
[呃逆]的病症,是由熱邪鬱積在胃部所導致的。因此,若使用熱藥反而使身體感到寒冷的情況下,容易引發此症狀。切勿誤以為是胃寒,隨意服用丁香、附子等熱性藥物。這樣不僅無法停止呃逆,反而可能導致各種症狀加重。應使用大柴胡湯或三承氣湯等藥方進行治療,便可自動停止。待病症消失後,若出現口渴和呃逆的現象,應使用白虎湯。
如果剛開始時,使用清除法,嘔吐和腹瀉完全停止後仍有呃逆,那可能是餘熱還潛伏在胃中。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竹葉石膏湯、橘皮竹茹湯或本事竹茹湯等藥方。若病邪已完全被清除,但呃逆持續數日未停,這纔可能是胃寒的問題,適合使用丁香柿蒂湯等藥方。然而,屬於寒性的病症,實在只佔所有病例的一小部分。應詳細觀察病人的內外狀況,確定是寒性再使用前述方法。
根據《病源論》所述,潛藏的熱邪在胃部,會使人感到胸悶和氣逆,氣逆則會導致呃逆。
程國彭表示,若錯過了應該排下的時機,胃火上沖,導致呃逆。此症狀通常伴有燥渴、內熱和便祕,應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吳有性說,胃氣上逆,就會產生呃逆,吳中地區常稱之為冷呃。因為取了「冷」的名字,就誤認為是胃寒。實際上,不管是寒性還是熱性都可能導致呃逆。若不結合原本的症狀判斷,只是單純相信通俗的說法,認為這是胃寒,然後盲目地使用丁茱薑桂等藥物,很容易誤診誤治。我希望那些詞不達意的人,在臨牀診療時能深刻反省。
至於治療方法,應根據病人本身的症狀進行調整。例如,看到白虎湯適用的症狀,就使用白虎湯;看到承氣湯適用的症狀,就使用承氣湯;若膈間有痰阻塞,則應使用導痰法。如果確實是胃寒,丁香柿蒂散是合適的選擇。然而,四逆湯的功效更為迅速。總之,只要治療好原本的症狀,呃逆自然會停止。其他情況也可以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