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12)
卷上 (12)
1. 厥冷
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旁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症,但見里症脈體純陰,誤投溫補劑,禍不旋踵!(溫疫論)
又曰:凡陽症似陰者,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症似陽者,格陽之症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同)
楊慄山曰:大抵陽症似陰,乃假陰也,實則內熱而外寒。在傷寒,以大承氣湯下之;有潮熱者,六一順氣湯;熱甚,合黃連解毒湯。在溫病,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類,斟酌輕重,消息治之,以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徐,則外寒自伏,易所謂水流濕者,即此義也。此與陽勝格陰例同。
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指者,非寒也。余謂火閉而伏,多見脈沉欲絕不盡、滑數鼓指也,要在詳症辨之。(寒溫條辨)
又曰:溫病厥逆無陰厥,雜氣伏郁,陽熱內迫,格陰於外,氣閉不能達於四肢,甚有通身冰冷,其脈多沉滑,或沉伏,或沉細欲絕,或六脈俱閉,所云體厥脈厥是也。症多怪異不測之狀,輕則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重則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斟酌下之。
豈可與傷寒陽厥並論哉!若數下後,厥不回,熱不退者死;亦有利下數十行,厥方回,熱方退,而得生者,正所云急症急攻,下之或可活,不下必死無疑矣。此則溫病厥逆治法也。(同)
白話文:
[厥冷]
身體會出現一陣陣的疼痛,這並不是因為大便乾結,而是大腸內的黏液堵塞。不是因為發熱而腹瀉,就是因為熱邪結聚而導致糞便從旁流出。以上這些症狀都顯示身體內三焦有熱邪,所以屬於陽厥。醫術不精的醫生沒有仔細觀察,以為是虛寒導致的下痢,只看到身體內部虛寒,脈象呈現陰虛,就誤用溫補的藥物,很快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另外,凡是陽熱的病症看起來像陰虛的,都是表面寒冷而內部一定有熱,所以小便會呈現紅色。凡是陰虛的病症看起來像陽熱的,都是陽氣被陰寒阻隔在外的假象,會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所以小便會呈現清澈白色。只要根據小便的顏色來判斷,幾乎不會有錯誤。
楊栗山說,大體上陽熱的病症看起來像陰虛的,都是假象。實際上是內部有熱而表面寒冷。在傷寒病中,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熱,如果出現潮熱,可以用六一順氣湯,如果熱邪很盛,可以合用黃連解毒湯。在溫病中,可以使用雙解涼膈湯或加味的六一解毒承氣湯等藥方,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來幫助體內的陰液,並清除體內的熱邪。等到體內的熱邪逐漸消退,表面的寒冷就會自然消失,這就如同水往低處流的道理。這與陽氣過盛而陰氣被排斥在外的狀況相同。
王太僕說,病人身體寒冷,四肢冰涼,但脈象卻是滑而數,按下去感覺脈搏有力,這並不是真正的寒症。我認為這是因為熱邪被封閉在體內,脈象多呈現沉伏而不明顯,但摸起來仍然有滑數鼓指的感覺。重點是要詳細辨別病情。
又說,溫病導致的四肢厥冷,沒有陰虛的厥冷,而是因為穢濁之氣鬱積在體內,陽熱被逼迫向內,導致陽氣被陰寒阻擋在外,氣機不暢通,無法到達四肢,嚴重的時候會出現全身冰冷的狀況。這種情況下,脈象多呈現沉滑,或是沉伏,或是沉細欲絕,甚至會出現六脈都摸不到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身體厥冷、脈象厥冷。症狀多變且難以預測。輕微的可以使用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等藥方,嚴重的可以使用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等藥方來瀉熱。
這些症狀怎麼能和傷寒病中的陽厥相提並論呢?如果多次攻下後,厥冷沒有消退,發熱也沒有減輕,那就代表病人快要死了。也有人多次瀉下,等到厥冷消退,發熱減輕,才得以存活。這就是所謂的急症需要緊急治療,瀉下可能可以救活,不瀉下必死無疑。這是溫病厥逆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