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上 (10)
卷上 (10)
1. 嘔吐
夫邪之入胃,上走則嘔吐,下迫則泄利,上下並走則吐瀉俱起。故斯疾吐瀉並作者,此常候也。間有吐瀉偏者,吐瀉多少偏者,蓋雖系其人胃氣之厚薄,亦因邪之上走與下迫而異也。俱宜下奪,以挫其上走之勢,邪熱一去,則吐自止,瀉又尋止矣。世醫遇如此之症,欲強止其吐,往往以小半夏加茯苓湯、吳茱萸湯或生薑瀉心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旋覆代赭石湯之類。亦有為水逆與五苓散,亦有以半夏藿香丁香縮砂之類投之者。雖俱系治嘔吐之藥,非治本之法。邪之至輕者,幸有治焉。若邪之劇者,藥下咽徒使病者益苦悶耳。如此不如與一杯之冷水。
予治此症,大抵以大柴胡湯,放冷與之。初服雖或吐之,二三服之後,必止。若猶吐不納者,加辰砂末少許,或鐵粉亦可用,或以伏龍肝水煎之,或湯成少加鐵鏽水,莫不納。三黃湯加辰砂,亦宜隨症而服之。若大邪既去而猶咂吐不止者,本事竹茹湯,或竹葉石膏湯之類,放冷服之。
又有一症嘔吐之劇,一滴藥汁入口則乍吐出,甚者聞藥臭亦嘔,與冷水則不吐。至於此,醫家病家往往束手。余每遇此症,先斷藥湯,以新汲水,服紫雪大豆許,日三五度後竹茹湯、竹葉石膏之類,隨症與之則不吐。此亦不可不知。凡此疾,嘔吐皆屬熱,故與熱藥則必吐而不納。
其無吐者亦生吐,雖吐之劇者,與冷水則不吐,是其證也。故粥漿以至湯藥,盡禁熱服,必當放冷服之。是予所歷試之真訣也。張石頑曰:凡溫病熱疾,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裡,通用涼膈散,嘔吐煩渴者,白虎湯。(張氏醫通)
又曰:溫病、熱病、時疫,乾嘔煩悶者,黃連解毒湯。(同)
楊慄山曰:溫病嘔吐者,胃中伏火,鬱而攻發也。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利之自止。(寒溫條辨)
又曰:凡胃熱甚,服藥嘔吐不納者,愈吐愈服,三服後火性漸消,然後徐徐用藥,即不吐。(同)
白話文:
[嘔吐]
當邪氣侵入胃部,向上走動會導致嘔吐,向下迫進會造成腹瀉。如果同時向上及向下影響,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的情況。因此,這種疾病通常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但也有單純嘔吐或者腹瀉的情況,以及兩者嚴重程度不同的現象。這主要取決於個人胃氣的強弱,但也和邪氣向上或向下發展的趨勢有關。治療上應採取下瀉的方法,來抑制邪氣向上發展的勢頭。一旦邪熱被清除,嘔吐自然會停止,腹瀉也會隨之緩解。
許多醫生遇到這樣的病症,會試圖強制阻止患者的嘔吐,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吳茱萸湯、生薑瀉心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旋覆代赭石湯等藥方,或是以五苓散治療水逆,或是使用半夏、藿香、丁香、縮砂等藥材。這些雖然都是治療嘔吐的藥物,但並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可能還有些療效;然而,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這些藥物反而會讓病人更加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倒不如給予一杯冷水。
我治療這種病,通常會使用大柴胡湯,並且讓患者冷飲。即使第一次服用可能仍然會嘔吐,但在連續服用幾次後,一定可以緩解。如果嘔吐持續且無法吞服藥物,可以在藥中加入少量辰砂末或鐵粉,或用伏龍肝水煎煮,或是在湯藥中添加一些鐵鏽水,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患者吞服藥物。三黃湯加上辰砂,也是根據病情適量服用的好選擇。如果邪氣已經大部分被清除,但仍持續嘔吐,可以服用竹茹湯或竹葉石膏湯等藥方,冷飲效果更佳。
另外,有種病情嚴重的嘔吐情況,只要一滴藥汁入口馬上就會吐出來,甚至聞到藥味也會嘔吐。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都往往束手無策。我每次遇到這種病狀,都會先停用藥湯,改以新抽取的清水,服用紫雪大豆大小的藥丸,一天服用三到五次,然後再服用竹茹湯、竹葉石膏湯等藥方,這樣就不會再嘔吐了。這是必須知道的一個治療方式。總的來說,這種疾病的嘔吐都屬於熱性,因此服用熱性藥物一定會導致嘔吐,即使原本沒有嘔吐傾向的人也會開始嘔吐。但即使是劇烈嘔吐的人,只要服用冷水就不會嘔吐,這是該病的特徵。因此,從粥、漿液到湯藥,都應該避免熱服,一定要冷卻後再服用。這是經過我多次實踐得出的真傳祕訣。
張石頑說,對於溫熱性疾病,伴有嘔吐的症狀,是因為火性向上炎燒所致。無論是表證還是裡證,都可以使用涼膈散。如果併有嘔吐和煩渴的症狀,則可以使用白虎湯。(出自張氏醫通)
他又說,對於溫熱病、熱病或時疫,出現乾嘔和煩悶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出自同一文獻)
楊慄山指出,溫熱病引起的嘔吐,是由於胃中有潛藏的火氣,受到刺激而爆發。他建議使用增損三黃石膏湯或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熱利濕,嘔吐自然會停止。(出自寒溫條辨)
他又說,對於胃熱嚴重,服用藥物後嘔吐不止的情況,應繼續嘔吐時繼續服藥。在連續服用三次後,火性逐漸消退,然後再慢慢使用其他藥物,就不會再嘔吐了。(出自同一文獻)
2. 渴
凡熱邪犯胃則渴。渴之極必引冷水。此疾邪火先入胃,故多渴。但有好冷,有好熱,俱為熱症。其或好熱,誤認為寒,與參附熱藥,則轉輕為重,不可不謹。若欲冷水者,少少與之不妨。其他梨漿西瓜之類,病人慾之宜與之。至治法,若吐瀉不止而渴者,三黃加石膏湯,或大柴胡湯加石膏。
吐瀉止而渴不止者,小白湯。大吐引飲者,白虎湯。邪大半解,而嘔渴不止者,竹葉石膏湯。並宜生於津液之品,葛根栝樓根麥門冬之類,於對症方中加之,亦佳矣。予治此症,不論渴之冷熱,一切湯藥至白湯粥清,盡放冷與之。不然則助嘔而納,間有不嘔者,必益瀉,或為腹痛。
是最治此疾之緊關,故不厭煩而屢告焉。
吳有性曰:如大渴思飲冰水及冷飲,無論四時,皆可量與。蓋內熱之極,得冷飲相救甚宜。能飲一升,止與半升,寧使少傾再飲。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皆可備不時之需。如不欲飲冷,當易白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矣。(溫疫論)
楊慄山曰:溫病本未身冷不渴,小便不赤,脈不洪數者,未之有也。輕則白虎湯,加白姜蠶蟬蛻天花粉。重則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大黃。凡病忽欲飲水者,為欲愈。蓋腸胃燥則不能散邪,得水則和其胃氣,汗出而解。若不與水,則乾燥無由作汗,遂至悶亂也。(寒溫條辨)
案此說甚妙。瀉疫渴飲水數升,始有蒸然為汗者焉。
白話文:
[口渴]
只要是熱邪侵犯到胃部就會感到口渴。當口渴達到極點時,會想要喝冷水。這說明疾病導致的邪火已進入胃部,因此才會有強烈的口渴感。然而,這種情況下,有的患者偏好冷飲,有的則偏好熱飲,但無論如何,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熱症。如果患者偏好熱飲,容易被誤認為是寒症,進而給予人參、附子等熱性的藥物,反而會使病情加重,這一點必須要小心注意。對於想喝冷水的患者,可以少量給予,不會有問題。像是梨汁、西瓜汁等,只要病人想喝,就應提供。在治療方法上,如果患者持續嘔吐、腹瀉且口渴,可以使用三黃加石膏湯,或者大柴胡湯加石膏。
如果嘔吐、腹瀉停止了,但口渴仍然持續,可用小白湯。對於大量喝水的患者,則應使用白虎湯。如果熱邪大部分已被消除,但嘔吐和口渴仍持續,可使用竹葉石膏湯。在這些情況下,應該加入能滋潤津液的成分,像是葛根、栝樓根、麥門冬等,添加在適當的藥方中,效果會更好。我在治療這種病症時,不管患者是想喝冷飲還是熱飲,所有的湯藥,甚至是白湯和粥湯,都會冷卻後再給患者服用。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引起嘔吐,或者使飲食難以下嚥。偶爾會遇到不嘔吐的病人,但他們可能會出現腹瀉,或者腹部疼痛。
這是治療此病最關鍵的環節,所以我不厭其煩地多次提醒。
吳有性指出,如果患者非常渴,想喝冰水或其他冷飲,無論任何季節,都可以適量提供。因為體內熱度過高,得到冷飲的緩解是非常適合的。如果他能喝下一公升,只給他半公升,讓他稍微等一下再喝。至於梨汁、藕汁、甘蔗汁、西瓜汁等,都可以準備著以備不時之需。如果患者不想喝冷飲,就換成熱水給他。如果他完全不想喝水,那就表示他的胃已經恢復正常了。
楊慄山則表示,溫病的典型特徵是身體發冷、不口渴、小便顏色不深紅,脈搏也不快。如果病情輕微,可用白虎湯,並加入白薑、蠶蟬蛻、天花粉;如果病情嚴重,則用增減版的三黃石膏湯,並加入大黃。一般來說,如果病人突然想喝水,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因為腸胃乾燥時,無法有效排除邪氣,喝了水之後,可以調和胃氣,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邪氣。如果不讓患者喝水,身體就會因為乾燥而無法出汗,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實際上,這個理論非常精妙。在治療流行性疾病的過程中,有些患者需要喝幾公升的水,才能開始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