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疫新論》~ 卷下 (1)
卷下 (1)
1. 藥法
藥方(凡卷中諸方宜冷服。不宜溫服。若犯之。則益吐益下。或發腹痛。當戒焉。今舉於此。不復一一注各方下。)
大柴胡湯(傷寒論),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
茈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洗),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藥方說明:
凡卷中諸方宜冷服。不宜溫服。若犯之。則益吐益下。或發腹痛。當戒焉。今舉於此。不復一一注各方下。
這本書裡的所有藥方都應該冷服,不能溫服。如果違犯了這個原則,就會加重嘔吐和腹瀉,甚至引起腹痛,必須謹慎注意。現在我把這個原則寫在這裡,以後就不會在每一個藥方下面都重複說明了。
大柴胡湯(傷寒論)
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
適用於:患者持續嘔吐不止,胸悶心慌,心中煩躁不安,或腹部脹滿堅硬,伴隨嘔吐和腹瀉。
茈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洗),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擘)
藥材:
- 柴胡:半斤
- 黃芩:三兩
- 芍藥:三兩
- 半夏:半斤(洗淨)
- 大黃:二兩
- 生薑:五兩(切片)
- 枳實:四枚
- 大棗:十二枚(去核切開)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藥方法:
- 將上述八味藥材放入水一斗二升中。
- 用大火煮至六升,去除藥渣。
- 再次用小火煎煮,取藥汁一升。
- 溫服,每日三次。
案。此方吐瀉並作者。並吐多瀉少者宜之。吐而不納藥者。以伏龍肝水煮之。或加辰砂少許更妙。
大茈胡加芒硝湯(會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即前方中加芒硝
案。此方前方症而下利數行不止者宜之。
大柴胡湯加黃連山梔子(同),前證嘔吐心煩者宜之。
六一順氣湯(寒溫條辨),少陰厥陰病。口燥咽乾。煩熱消渴。譫語神昏。大便燥實。胸腹滿硬。或熱結旁流。繞臍疼痛。厥逆脈沉伏者主之。
白話文:
第一段
這個方劑適用於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如果嘔吐多而腹瀉少,就應該用這個方劑。如果患者嘔吐但無法服用藥物,可用伏龍肝水煮,或加入少許辰砂效果更佳。
第二段
大茈胡加芒硝湯,可以治療胸脅滿悶、嘔吐的症狀,並且伴隨着下午發熱,之後略微腹瀉。
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並且腹瀉不止,可以加入芒硝到方劑中。
第三段
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並且伴隨着嘔吐、心煩,可以加入黃連和山梔子到方劑中。
第四段
六一順氣湯,適用於少陰和厥陰病症,表現為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煩躁發熱、口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大便乾結、胸腹脹滿堅硬、或者熱氣積聚在腹部、繞臍疼痛、手足厥逆、脈象沉伏等症狀。
大黃(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一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鐵鏽水三匙。冷服加姜蠶(三錢)蟬退(十個)黃連(一錢)名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同前證。
竹葉湯(千金),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利。色或白或黃。
三焦不利方
白話文:
藥方如下:
大黃(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一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以上藥物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加入三匙鐵鏽水,待涼後服用。如果需要,可以加上姜蠶(三錢)、蟬退(十個)、黃連(一錢),命名為加味六一順氣湯,用於治療溫病,其治療方法與前證相同。
竹葉湯(出自千金方),用於治療小孩在夏天發生腹中伏熱的情況,同時也可以用於治療腹瀉,症狀可能表現為白色或黃色。
三焦不利方,用於治療三焦不暢的病症。
竹葉,小麥,柴胡,麥門,人參,甘草,茯苓,黃芩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小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惙然。脈極洪數。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得下即瘥。
案。此方下利而無嘔吐者。去人參加大黃用之。若嘔者。更加半夏。
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者。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白話文:
取竹葉、小麥、柴胡、麥門冬、人參、甘草、茯苓、黃芩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四升水煮沸。先放入竹葉和小麥,煮至剩三升,再將竹葉和小麥去除,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剩一升半。分三次服用。如果小兒在夏季突然發燒,手心發燙,大便稀薄呈黃色,體力虛弱,脈搏快速有力,可以用這個方子,再加入大黃兩錢,連續服用幾次,症狀就會緩解。
如果服用這個方子後,出現腹瀉但沒有嘔吐,可以去掉人參,加入大黃,繼續服用。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再加入半夏。
瀉心湯,適用於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柔軟的症狀。
方劑組成:大黃一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案此方心煩嘔吐而下利。心下痞者宜之。嘔甚者加辰砂更妙。
大承氣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三部脈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火一兩沸。分溫再服。
白話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取上述三味藥,用三升水煮,煮到只剩下一升,趁熱一次喝下。
案此方心煩嘔吐而下利。心下痞者宜之。嘔甚者加辰砂更妙。
此方適用於心煩、嘔吐、腹瀉,且心下痞塞者。若嘔吐嚴重,可再加辰砂,效果更佳。
大承氣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大承氣湯本身就有瀉下作用,瀉出的水清澈透亮,呈青色。若心下疼痛,口乾舌燥,應立即服用此湯。
○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三部脈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陽明經和少陽經合病,必定會腹瀉。三部脈象平穩,按壓心下硬實,應立即服用此湯。
○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
腹瀉時脈象遲緩而滑,表示內有實證。若腹瀉未止,應立即服用此湯。
○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
腹瀉時脈象反常地滑利,表示體內有積聚之物需要排出。服用此湯後可痊癒。
○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
腹瀉稍微好轉後,隔一段時間又復發,表示病根未除。應立即服用此湯。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取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火一兩沸。分溫再服。
將上述四味藥用一斗水煮,先煮厚朴和枳實,煮到剩五升時去除藥渣,加入大黃繼續煮,煮到剩二升時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煮沸一兩次,分開溫熱服用。
案此方無嘔吐而瀉不止。或日數十行者。最宜此方。
調胃承氣湯,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知為內也。○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其時自極吐下者。
大黃,甘草,芒硝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案此方下利久不止。虛羸頗甚。腹皮貼背。無痞滿等證者。或瀉止後經數日。飲邪再聚。發前症。但疲睏殊甚者。宜此方。或加當歸芍藥也。醫每遇此等症。見其疲睏。恐大黃損元氣。疑慮失錯。往往與參附之劑。誤人者多。不可不戒矣。
白話文:
這方子適用於沒有嘔吐,但腹瀉不止,甚至持續數十日的情況。如果患者腹瀉,脈象微弱,但身體卻反而不虛弱,則說明病根在內。如果患者心窩處溫熱想要嘔吐,胸部疼痛,大便稀軟,腹部微微脹滿,感到煩悶,且之前曾經劇烈嘔吐和腹瀉,那麼這方子就非常適合。
這方子的藥材是大黃、甘草、芒硝,以三升水先煮大黃和甘草,取出一升藥汁去渣,再加入芒硝,用小火煮沸,溫溫服下。
如果患者腹瀉久治不愈,身體虛弱,腹部貼背,沒有痞滿等症狀,或者腹瀉停止後,經過數日,飲邪再次聚積,舊症復發,但疲倦異常,那麼這方子也適用。可以加當歸和芍藥。醫生遇到這種症狀,看見患者疲倦,擔心大黃會損害元氣,就會猶豫不決,往往用人參、附子之類的藥,反而誤導病人,不可不注意。
解毒承氣湯(寒溫條辨),瘟病三焦大熱。痞滿燥實。譫語狂亂不識人。熱結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縮。及瓜瓤疙瘩瘟。上為癰膿下血如㹠肝等症。厥逆脈。沉伏者。此方主之。
白姜蠶(三錢),蟬退(全十個),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枳實(二錢五分),厚朴(五錢),大黃(五錢),芒硝(三錢別入)
甚至痞滿燥實。堅結非常。大黃加至兩餘。芒硝加至五七錢。治動嘔者。又當知之。加栝蔞一個。半夏二錢。名陷胸承氣湯。治胸滿兼有上症者。案此方熱鬱胸膈。作胸滿胸痛等種種症者。隨後加味用之。頗有效。
白話文:
瘟疫導致三焦嚴重發熱,身體痞滿、乾燥堅實,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認識人。熱邪鬱結,流散到四肢,病人會沿著衣服摸床,舌頭捲縮像囊袋,甚至出現像瓜瓤疙瘩一樣的瘟疫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癰腫、膿瘡,下半身出血,脈象沉伏,此方可治之。
涼膈散(張氏醫通),煩擾腹痛。脈來數疾。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十兩),山梔子,薄荷,黃芩(各十兩),連翹
上為末。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服。
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溫病主方○楊慄山曰。余治溫病。雙解涼膈愈者。不計其數。若病大頭瓜瓤等瘟。危在旦夕。數年來以二方救活者。屈指以算百十餘人。真神方也。其共珍之。
即於涼膈散方中。加白姜蠶(三錢)蟬退(二錢)薑黃(七分)黃連(二錢)胸中熱加麥門冬。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滑石。滿加枳實厚朴。案。以上二方。煩躁多渴。兼胸腹痛者。並手足厥冷。心膈有熱者。俱宜選用。
白話文:
涼膈散及加味涼膈散 方劑說明
涼膈散
出自《張氏醫通》,主要用於治療煩擾腹痛、脈象數疾的症狀。
藥物組成:
- 大黃、朴硝、甘草(各20兩)
- 山梔子、薄荷、黃芩(各10兩)
- 連翹
用法用量: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盞水,加入7片竹葉和少許蜜,煎煮後服用。
加味涼膈散
出自《寒溫條辨》,為溫病的主方。楊慄山先生指出,他用此方治療溫病,成功治愈者無數。對於重症如「大頭瓜瓤等瘟」,危在旦夕的患者,數年間用此方救活百餘人,實為神方,應當珍視之。
方劑組成:
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入以下藥材:
- 白姜蠶(3錢)
- 蟬退(2錢)
- 薑黃(7分)
- 黃連(2錢)
若患者胸中熱,則加麥門冬;心下痞,則加枳實;嘔渴,則加石膏;小便赤數,則加滑石;腹滿,則加枳實厚朴。
適用症狀:
以上兩種方劑,適用於煩躁多渴、兼胸腹痛、手足厥冷、心膈有熱等症狀。
註解:
- "兩" 和 "錢" 都是古代重量單位,現今已不常用,可以參考相關資料了解其換算。
- 方劑中所列藥材,部分已更改為現代中藥學的稱呼,以便理解。
-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使用請咨詢專業的中醫醫生。
梔子豉湯(傷寒論),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案。此方吐下止後。余炎犯膈。心煩不得眠。懊憹苦悶者宜之。若腹滿者。加厚朴枳實。若心下堅者。加枳實大黃。
白虎湯(傷寒論),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脈滑而厥者。里有熱。
白話文:
梔子豉湯是用於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或陽明病下之後,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或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等症狀的方劑。以梔子、香豉為主要藥材,先煮梔子再加香豉,溫服。若腹滿者,加厚朴枳實;若心下堅者,加枳實大黃。
白虎湯則是用於手足逆冷,伴隨自汗出,脈滑而厥等症狀,屬於里熱證的方劑。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按此方吐瀉止後。四肢厥冷。嘔渴引飲者。或不厥。但渴欲飲水者。並宜此方。)
竹葉石膏湯(同),虛羸少氣逆欲吐者。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麥門(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案。此方瀉止後。余炎犯胃嘔渴不止。或呃逆者。宜此方。方中人參宜更竹節。
白話文: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用碎綿裹,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將這四味藥材以水一升煮至米熟,湯成後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患者吐瀉止後,四肢厥冷,嘔吐口渴想喝水,或者沒有厥冷,但口渴想要喝水,都適合使用此方。
另外,竹葉石膏湯也適合虛弱無力,氣短,想吐的人。
竹葉石膏湯的藥材包括:竹葉兩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淨,麥門冬一升,人參二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升。將這七味藥材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後去米,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適用於瀉止後,餘熱犯胃,嘔吐口渴不止,或者呃逆不止的患者。方中人參最好使用竹節人參。
小白湯(赤水醫案),治挾熱下利。六脈洪大。口唇乾燥。
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案此方前症而猶有柴胡證者宜之。若心煩者加黃連。
人參飲子(聖惠),治陽毒傷寒。四肢壯熱。心煩嘔吐不止。
小柴胡湯去大棗加麥門冬竹葉
案此方邪猶盛。嘔渴不止者宜之。方中人參宜去之。
蘊要心煩者。更加黃連。
小柴胡合黃連解毒湯(正傳),治少陽陽明合。病脅痛嘔。逆自利脈弦長而沉實。
白話文:
小白湯
(赤水醫案)
- 適用於:夾雜熱氣導致腹瀉,脈象洪大,口唇乾燥。
小柴胡湯
(方劑43)合白虎湯
- 適用於:符合小柴胡湯症狀,但仍有柴胡證者(即心煩)。
- 若心煩者,可加入黃連。
人參飲子
(聖惠方)
- 適用於:陽毒傷寒,四肢發熱,心煩嘔吐不止。
小柴胡湯
(方劑26594)去大棗加麥門冬竹葉
- 適用於:邪氣盛,嘔吐不止,口渴者。
- 此方中人參應去除。
- 若心煩,可再加黃連。
小柴胡湯
合黃連解毒湯(正傳)
- 適用於:少陽與陽明經合病,症狀為脅痛、嘔吐、逆流腹瀉、脈象弦長且沉實。
案此方前症而膈熱猶盛者宜之。
本事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葛根(三兩),甘草,半夏(各三分)
上姜三片。竹茹一彈丸。棗一個。水煎。
案。此方火邪既去。嘔吐不止者宜之。
柴胡清燥湯(溫疫論),下後間服緩劑。
柴胡,黃芩,知母,陳皮,甘草,花粉
上薑棗水煎。
九味清脾湯(濟生),治癉瘧。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
白話文:
對於那些在服用此藥方前有病症且膈熱仍然嚴重的人,這藥方適合他們。
根據實際情況,這是一個治療胃熱導致嘔吐的竹茹湯方。
葛根(三兩),甘草,半夏(各三分)加上薑(三片),竹茹(一彈丸),棗(一個)。所有材料加水煮沸。
注意:當火邪已經消散,但仍出現嘔吐不停的情況時,這個藥方適合使用。
根據《溫疫論》的柴胡清燥湯,如果在服用了某些藥物後,需要間歇地服用溫和的藥物來緩解症狀。
柴胡,黃芩,知母,陳皮,甘草,花粉。以上所有材料加薑棗一起煮沸。
九味清脾湯是用於治療癉瘧的,只要出現熱症但無寒症,或者熱症比寒症更為嚴重的情況下,這個藥方適用。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甘草,柴胡,茯苓,半夏,黃芩(各等分)
上姜水煎
建原飲(溫疫論),治溫疫初起。憎寒發熱。其脈不浮不沉。頭疼身痛。邪在挾脊之前腸胃之後者。
檳榔(二錢),厚朴,知母,芍藥,黃芩(各一錢),草果,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邪熱溢於少陽經。加柴胡一錢。溢於陽明經。加葛根一錢○又加大黃葛根羌活薑棗水煎。名三消飲。治毒邪表裡分傳。
白話文: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甘草、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等份,用生薑水煎服,稱為建原飲,用於治療溫疫初起,畏寒發熱,脈象不浮不沉,頭疼身痛,邪氣停留在脊柱前側及腸胃後方的病症。
檳榔二錢,厚朴、知母、芍藥、黃芩各一錢,草果、甘草各五分,用水煎服。若邪熱蔓延到少陽經,加柴胡一錢;若邪熱蔓延到陽明經,加葛根一錢。此外,也可加黃葛根、羌活,用薑棗水煎服,稱為三消飲,用於治療毒邪表裡傳播的病症。
案以上三方。吐利止後。隨症而選用之。但達原飲一方。初起無吐瀉憎寒發熱。或頭痛者。隨後加減方用之。
竹茹溫膽湯(壽世),治傷寒日數過多。其證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
竹茹,半夏,枳實,陳皮,人參,生薑,甘草,茯苓,香附,柴胡,麥門,桔梗,黃連
上薑棗水煎。
案。此方吐利止。火邪既去而余炎猶不盡。荏苒引日。或煩躁多痰者宜之。柴胡養榮湯(溫疫論),表有餘熱血燥者。
白話文:
以上三種方劑,在吐瀉止住之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但是達原飲這個方劑,在疾病初期沒有出現吐瀉、怕冷、發熱,或者頭痛的症狀,可以根據後續情況加減藥物使用。
竹茹溫膽湯(出自《壽世保元》),用於治療傷寒病症持續時間過長,病症沒有消失,睡眠不安,心神不寧,煩躁多痰的患者。
藥材包括:竹茹、半夏、枳實、陳皮、人參、生薑、甘草、茯苓、香附、柴胡、麥門冬、桔梗、黃連。
以上藥材用生薑、大棗水煎服。
這個方劑適合用於吐瀉止住之後,雖然熱邪已經去除,但餘熱未消,時間久了,或者出現煩躁多痰症狀的患者。柴胡養榮湯(出自《溫疫論》),則用於治療表證有餘熱,血液乾燥的患者。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
上薑棗水煎。
案。此方吐瀉數日後。津液虛耗。羸瘦疲睏。舌上緋薄。如豬肪者。或大病後並亡血家。老人患此症。津液虛耗者。下後調理宜此方。
杏蘇散(易簡),治四時溫疫傷寒。
香附子,紫蘇葉(各四兩),陳橘皮(二兩),甘草(一兩)
上水煎○管見加川芎白芷薑棗水煎名芎芷香蘇散。
白話文:
這個古代醫方是用來治療因吐瀉導致的津液耗損、身體虛弱、疲倦等症狀。方劑中包含柴胡、黃芩等清熱解毒、止瀉的藥材,以及當歸、白芍等滋陰補血的藥材。
杏蘇散則是用來治療溫疫、傷寒的方劑,主要成分是香附子、紫蘇葉等溫中散寒、止咳化痰的藥材。
芎芷香蘇散是杏蘇散的加味方,加入了川芎、白芷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藥材,加強了治療效果。
注意
案。此方瀉疫輕症。吐瀉既斷無餘症。但氣宇不了了者。加荊芥薄荷。或更加防風亦佳。
小柴胡加地黃湯(本事),治婦女室女。傷寒發熱。或發寒熱。經水適來或適斷。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爾斷絕。
小柴胡湯加生地黃
案。此方婦女患此疾。經水適來。或適斷者宜之。下利未止者加大黃。小承氣湯(傷寒論),大便不通。噦數譫語。○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
白話文:
案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輕症的瘟疫。吐瀉症狀已經停止,沒有餘症,但患者氣色仍然不好,精神不振的,可以加荊芥和薄荷,或再加上防風效果也很好。
小柴胡加地黃湯
(本草綱目),用於治療婦女,處於未婚或已婚但未生育的狀態,患有傷寒發熱,或是發寒發熱交替,月經正來或剛停止,白天清醒,晚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看見鬼一樣。也可用於治療產後惡露剛來就突然停止的情況。
案
這個方子適合治療婦女患有上述疾病,月經正來或剛停止的情況。如果腹瀉未止,可以加黃連,小承氣湯 (傷寒論),適用於大便秘結,頻繁呃逆,神志不清的情況。○ 腹瀉伴有神志不清,說明患者有燥屎(便秘)的情況。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二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黃連解毒湯(回春),治傷寒熱症。醫者誤用薑桂等藥。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嘔逆。
黃連(三兩),黃芩,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
上水煎。
白虎湯(同),治症同前。
方見前。
桃仁承氣湯(準繩),治實熱發呃。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白話文:
用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兩個大的(炙)三味藥,加水四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渣,分兩次溫服。
如果傷寒熱症患者誤服薑桂等藥,助長了火邪,痰火互相交搏而導致嘔逆,可用黃連三兩、黃芩二兩、黃柏二兩、梔子十四枚煎水服用。
此症也可以用白虎湯治療,方劑同前。
對於實熱發呃的症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方劑為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
調胃承氣湯(同),治症同前。
方見前。
三黃瀉心湯(同),治症同前。
方見前。
小陷胸湯(回春),治傷寒發渴而飲水太過。或結胸而發嘔者。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實。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升麻葛根湯(局方),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瘡疢已發及疑似。
白話文:
使用小陷胸湯(回春),用於治療傷寒病患者發熱口渴,喝水過多,或胸悶結實而嘔吐的症狀。
將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淨),大栝蔞實一個,以上三味藥材用六升水先煮栝蔞實,煮至剩三升,去渣,然後加入黃連和半夏,繼續煮至剩二升,去渣後分溫三次服用。
第五段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以上七種藥方,請根據病症選擇使用。
第六段
升麻葛根湯(局方),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瘡疢已發及疑似。
使用升麻葛根湯(局方),用於治療大人或小孩因時氣溫疫所引起的頭痛發熱,肢體疼痛,瘡疢已發或疑似發病的症狀。
總結
這段文字介紹了七種中藥方劑,並說明了其適用的病症和使用方法。 其中包括上五味、調胃承氣湯、三黃瀉心湯、小陷胸湯、升麻葛根湯。 這些藥方都屬於溫病學範疇,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病。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水煎。或加犀角玄參更妙。
敗毒散(同),治傷寒時氣。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各三十兩)
上生薑薄荷水煎○或加黃芩石膏(方中人參今去之)
陽毒升麻湯(活人),治傷寒陽毒。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
白話文:
方一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以上藥材用水煎服。若能加入犀角、玄參,療效更佳。
此方名為敗毒散,適用於治療傷寒時氣、寒邪壅塞導致的咳嗽、鼻塞聲重等症狀。
方二
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各三十兩),以上藥材加生薑薄荷用水煎服。也可加黃芩、石膏(此方中的人參可省略)。
此方名為陽毒升麻湯,適用於治療傷寒陽毒,症狀包括面部發紅佈滿斑點如錦紋、咽喉疼痛、排膿血等。
升麻(二分),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分)
上水煎○準繩加玄參名犀角玄參湯。治發斑毒盛○今去人參加玄參。
玄參升麻湯(同),治傷寒發汗吐下後。毒氣不散。表虛里實。熱發於外。故身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上水煎。
托裡舉斑湯(溫疫論),中氣不振。斑毒內陷者。
當歸,芍藥,升麻,白芷,柴胡,川山甲
上姜水煎。
白話文:
此藥方與「犀角玄參湯」相同,主治傷寒發汗吐下後,毒氣不散,表虛里實,熱發於外,導致身上出現斑點如同錦紋,嚴重者煩躁譫語,同時也能治療閉腫痛。
藥方三
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上水煎。
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用水煎服。
藥方名稱
托裡[舉斑湯](溫疫論),中氣不振。斑毒內陷者。
根據《溫疫論》,此藥方名為「舉斑湯」,主治中氣不振,斑毒內陷。
藥方四
當歸,芍藥,升麻,白芷,柴胡,川山甲
上姜水煎。
當歸、芍藥、升麻、白芷、柴胡、川山甲,以上藥材用薑水煎服。
注釋
- 「分」和「兩」是古代的重量單位,具体换算需要根据不同时代和地区而定。
- 「準繩」指藥方劑量比例的準確性。
- 「斑毒」指古代醫學中指的發熱、皮膚出現斑點等症狀。
- 「表虛里實」指身體外虛內實的狀態。
- 「譫語」指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 「閉腫痛」指身體某部位發生閉塞,伴隨腫痛。
- 「中氣不振」指中焦氣虛,無法正常運作。
- 「斑毒內陷」指毒氣內陷身體,造成內傷。
- 「姜水煎」指用薑汁水煎藥。
以上五方。隨症撰用之。
柴胡枳桔湯(蘊要),治小結胸脈弦數。口苦心下硬痛。或胸中滿硬。或脅下滿硬發熱。或日晡潮熱。或往來寒熱。耳聾目眩。
小柴胡湯去人參薑棗。加瓜蔞實枳殼桔梗。心下滿硬加枳實黃連生薑。
小陷胸湯(傷寒論),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
方見前。
陷胸湯(千金),治胸心下結聚。飲食不消。
大黃,栝蔞實,黃連(各二兩),甘遂(一兩)
白話文:
組成
大黃、栝蔞實、黃連(各二兩),甘遂(一兩)
上水煎。
大陷胸湯(傷寒論),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傷寒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散(同),寒實結胸無熱症。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白話文:
將大黃、芒硝、甘遂三味藥材,用六升水先煮大黃,煮到剩下二升時去渣,再加入芒硝煮沸,然後加入研磨成粉的甘遂,溫服一升。如果藥效很快,腹瀉停止後再服藥。
罨法(寒溫條辨),結胸不同寒熱虛實。遲早便用。
生薑,蔥白(等分),生蘿蔔(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三味共搗一處。炒熱白布包作餅。罨胸前結痛處。此法須分二包。冷則轉換。無不即時開通。但不宜大熱。恐炮烙難受也。更以溫手順下揉之。自無不愈。並治一切痞滿脹痛。真妙法也。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清中安蛔湯(傷寒辨法),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黃連(薑汁炒三錢),黃柏(酒炒減半),枳實(麥炒二錢),烏梅(三個),川椒(炒三十粒),
白話文:
罨法(寒溫條辨),結胸不同寒熱虛實。遲早便用。
治結胸,分寒熱虛實,可早可晚使用。
生薑,蔥白(等分),生蘿蔔(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三味共搗一處。炒熱白布包作餅。罨胸前結痛處。此法須分二包。冷則轉換。無不即時開通。但不宜大熱。恐炮烙難受也。更以溫手順下揉之。自無不愈。並治一切痞滿脹痛。真妙法也。
將生薑、蔥白、生蘿蔔等量搗碎,再加倍蘿蔔(若無蘿蔔可用蘿蔔子代替)。炒熱後,用白布包成餅狀,敷在胸前結痛處。此法需準備兩塊,輪流交換使用,效果極佳,可迅速開通。但不可過熱,以免灼傷,用溫熱的手順著下方輕輕揉按,效果更佳。此法可治一切胸悶脹痛,真乃妙法也。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清中安蛔湯(傷寒辨法),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黃連(薑汁炒三錢),黃柏(酒炒減半),枳實(麥炒二錢),烏梅(三個),川椒(炒三十粒),
清中安蛔湯,出自傷寒辨法,用於治療胃實熱、嘔吐長蟲。
藥方:黃連(用薑汁炒三錢),黃柏(酒炒減半),枳實(麥炒二錢),烏梅(三個),川椒(炒三十粒)。
上姜水煎。
案此方吐下蛔蟲者。兼用亦佳。
清胃瀉火湯(回春),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腫痛者。並咽喉牙齒。耳面腫痛皆效。
連翹,桔梗,黃連,黃芩,梔子,玄參,升麻,生地,薄荷,甘草,乾葛
上水煎服。
加減涼膈散(同),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瘡。
連翹,黃芩,梔子,桔梗,黃連,薄荷,當歸,枳殼,芍藥,生地,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遠服。
柳花散(外科十法),治喉瘡。並口舌生瘡。
青黛,蒲黃,黃柏,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硼砂(五錢),共為細末。吹喉極效。
白話文:
-
上姜水煎:取薑塊,用水煮沸後,再加入其他草藥材料一起煎煮。
-
案此方吐下蛔蟲者。兼用亦佳:這個方子適用於吐出或排出蟲子,如果同時使用,效果更佳。
-
清胃瀉火湯(回春),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腫痛者。並咽喉牙齒。耳面腫痛皆效:清胃瀉火湯(回春)能治療上焦的實熱症狀,如口腔和舌頭生瘡、腫痛,以及咽喉、牙齒、臉部的腫痛。
-
連翹,桔梗,黃連,黃芩,梔子,玄參,升麻,生地,薄荷,甘草,乾葛:以上是一組草藥材料,均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
加減涼膈散(同),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瘡:加減涼膈散(同)能治療三焦火熱症狀,如口腔和舌頭生瘡。
-
連翹,黃芩,梔子,桔梗,黃連,薄荷,當歸,枳殼,芍藥,生地,甘草(各等分):以上是一組草藥材料,等量混合後用水煎煮,遠離食物後服用。
-
柳花散(外科十法),治喉瘡。並口舌生瘡:柳花散(外科十法)能治療喉瘡,以及口腔和舌頭生瘡。
-
青黛,蒲黃,黃柏,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硼砂(五錢):以上是一組草藥材料,研磨成細末,吹入喉部,效果顯著。
請注意,這些建議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別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開方。在使用任何草藥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草藥師。
以上口舌糜爛者宜之。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治裡熱未盡血燥。
小承氣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加知母。
麻子仁丸(傷寒論),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以上二方下利止後數日大便不通者宜之。
白話文:
以上口舌糜爛者宜之。
意思是:上面提到的藥方,適合治療口舌糜爛的患者。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治裡熱未盡血燥。
意思是:承氣養榮湯出自《溫疫論》,用來治療內熱未消、血燥的情況。
小承氣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加知母。
意思是:將小承氣湯和四物湯合在一起,去掉川芎,加入知母。
麻子仁丸(傷寒論),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
意思是:麻子仁丸出自《傷寒論》,適用於趺陽脈浮而澀的情況。浮脈代表胃氣強,澀脈代表小便頻數,浮澀相搏則導致大便乾燥,脾臟功能失調。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意思是:麻子仁丸的藥方如下: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制成油)。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以上二方下利止後數日大便不通者宜之。
意思是:將以上六味藥材混合,用蜂蜜調和成丸藥,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十丸,每天服三次。服藥過程中需根據病情調整用藥量。以上兩個藥方,適合下利止後數日大便不通的患者服用。
抵當湯(同),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陽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水蛭(熬),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白話文:
抵當湯方解與用法
抵當湯適用於太陽病六七日,表症未解,脈象微弱而沉,但沒有結胸症狀,患者神志不清,如狂躁發狂。其原因是熱邪滯留於下焦,導致少腹硬滿,小便通暢,甚至可能伴隨下血。這是因為太陽病邪循經而下,瘀熱積聚於內所致。
小便通暢,神志不清,如狂躁發狂者,是血瘀之象。
**陽明病患者,若出現健忘症狀,則一定有瘀血。**其原因是患者體內有長期積聚的瘀血,導致記憶力減退。雖然大便乾燥,但排便卻較為容易,且大便顏色偏黑。
藥方:
- 水蛭三十個,去翅足,熬製。
- 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製。
-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 大黃三兩,酒洗。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去藥渣,溫服一升。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
抵當丸(同),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水蛭(二十個熬),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脺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桃核承氣湯(同),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方見前。
小品芍藥地黃湯(外臺),療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畜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
白話文:
抵當丸
(同前)傷寒有熱,少腹滿脹,應該小便不利,但現在反而腹瀉,這是因為有血瘀積的緣故。應當馬上用此方治療,不可再用其他藥物。
藥方
水蛭(二十個,熬製)、虻蟲(二十個,去翅足後熬製)、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以上四味藥材,搗碎後分成四丸。用一升水煮一丸,取七合服用。服用後,血瘀應該會順利排出。如果沒有排出,可以再次服用。
桃核承氣湯
(同前)太陽病症沒有緩解,熱邪結聚膀胱,病人神志恍惚,好像發狂一樣,並伴隨血便,血便排出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表面症狀沒有緩解,還不能急著攻邪,應該先解表。等表症解除了,只有少腹急痛結實,才能用此方攻邪。
小品芍藥地黃湯
(外臺)治療傷寒溫病,本應發汗但卻沒有發汗,體內瘀血積聚,出現鼻出血、吐血、面色發黃、大便黑色的症狀。
芍藥(三分),地黃(半斤),牡丹皮(二兩),犀角(一兩屑)
上水煎○即千金犀角地黃湯。喜忘如狂者。加大黃黃芩。
崔氏療卒傷熱行來尿血(外臺)
大黃(末),芒硝(末各半匙)
上冷水和頓服之立止。
當歸承氣湯(丹溪附余),治尿血實者。
大承氣湯加當歸
桃仁湯(溫疫論),治邪干下焦血分。溺血畜血。
桃仁(三錢),阿膠(二錢),丹皮,當歸,赤芍,滑石(各一錢)
白話文:
芍藥三份,地黃半斤,牡丹皮二兩,犀角一兩,磨成粉末。
大黃末、芒硝末各半匙。
當歸承氣湯,適用於實熱型尿血症。
桃仁湯,適用於邪氣入侵下焦血分,出現小便帶血、瘀血等症狀。
上水煎服。如少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畜血也。加大黃三錢。
大柴胡湯(直指),男女諸熱。出血血熱蘊隆。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茜根散(聖惠),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
茜根(半兩),犀角屑,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各一分)
上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水煎。
瀉心湯(金匱),治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白話文:
-
將藥材上水煎煮後服用。若出現少腹部疼痛,且按壓時感到硬痛,尿量正常,則可能體內積存有瘀血。可加用大黃三錢。
-
大柴胡湯(直指)適用於所有男女各種熱症,並能輔助排出血液中的熱毒。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需先清洗)、甘草(炙乾)、生薑(切片)、大棗十二枚(需掰開)。以上七種材料用水一斗二升煮沸,取汁六升,去渣後再煎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 茜根散(聖惠)專治小兒吐血,以及心神焦躁、煩惱昏亂的情況。
茜根半兩、犀角屑、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各一分)。配合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一同煎煮。
- 瀉心湯(金匱)主要針對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鼻出血等症狀進行治療。
方見前○云歧子脈訣加生地黃。名犀角地黃湯。治血積胸中熱甚。
苦參湯(聖濟),治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
苦參,黃連,大黃(各一兩),梔子(七枚)
上水一盞。入生地黃汁一合。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以上數方。熱入血分發狂。並諸出血者。隨症選用之。
救急諸方增補。
走馬湯(金匱附方),療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巴豆(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通治飛屍鬼擊○雞峰普濟方。本方面糊為丸。名杏仁丸。治瀉兼吐。又楊氏家藏方。硃砂圓治大人小兒暴下水瀉。及積利。即本方棗肉為丸。如芥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倒流水下。
白話文:
先前所述的歧子脈訣中加入生地黃,稱為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血積於胸中,熱症嚴重者。
苦參湯則出自聖濟總錄,用於治療大鼻出血,口耳出血不止。
藥方為苦參、黃連、大黃各一兩,梔子七枚,用水一盞煎煮,加入生地黃汁一合,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以上這些方劑都適合熱入血分導致發狂,以及各種出血症狀,可根據症狀選擇使用。
以下列出一些急救方劑的補充。
走馬湯出自金匱要略附方,用於治療中惡心痛、腹脹、大便秘結。
藥方為杏仁兩枚、巴豆兩枚,以綿線纏裹搗碎,用熱水兩合浸泡,擠出白色汁液飲用,可立即排出少量糞便。此方亦可治療飛屍鬼擊。雞峰普濟方中將此方製成丸劑,稱為杏仁丸,用於治療瀉痢兼吐。楊氏家藏方則用硃砂丸治療大人小孩暴下水瀉及積痢,以棗肉為丸,大小如芥子,以硃砂為外衣,每次服一丸,用涼水送服。
三物備急丸(同),主心腹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
紫丸(千金)
赤石脂,代赭石(各一兩),巴豆(三十粒),杏仁(五十粒)
上為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相和更搗二千杵。入少蜜同搗之。密器中收。
白話文:
三物備急丸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心腹痛、百病惡客忤、心腹脹滿、劇痛如錐刺、呼吸急促、口不能言、昏迷不醒等症狀。
藥方:大黃、乾薑、巴豆(去皮心熬研成脂狀)各一兩。將大黃、乾薑搗碎成粉,再將巴豆研磨成膏狀混合,反覆研磨一千次,製成散劑。用蜂蜜調和成丸劑也很好。裝入密閉容器中保存,避免藥性散失。
紫丸則由赤石脂、代赭石各一兩、巴豆三十粒、杏仁五十粒組成。將赤石脂、代赭石研磨成粉,巴豆、杏仁分別研磨成膏狀,混合後再反覆研磨二千次,加入少量蜂蜜一起研磨,裝入密閉容器中保存。
紫雪(外臺),治發斑咽痛。及暑中三陽。腳氣煩躁。
升麻(六錢),黃金(十兩),寒水石,石膏(各四兩八錢),犀角,羚羊角(各一兩),玄參(一兩六錢),沉香,木香(各五錢),甘草(八錢),丁香(五錢)
水五盞。先煮黃金至三盞。入諸藥再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三兩二錢。慢火煎。以柳木攪。不停手。候欲凝。入磁盆中。更下硃砂麝香末各三分。急攪令勻。候冷凝結成雪。每一錢細細嚥之。
白話文:
紫雪方 (外台)
功效: 治療發斑、咽喉疼痛,以及夏季暑熱引起的陽氣不足,腳氣煩躁等症狀。
藥材:
- 升麻:六錢
- 黃金:十兩
- 寒水石:四兩八錢
- 石膏:四兩八錢
- 犀角:一兩
- 羚羊角:一兩
- 玄參:一兩六錢
- 沉香:五錢
- 木香:五錢
- 甘草:八錢
- 丁香:五錢
製法:
- 用五盞水,先將黃金煮至三盞。
- 加入其他所有藥材,繼續煎煮至一盞,去除藥渣。
- 加入芒硝三兩二錢,以慢火煎煮,並用柳木不停攪拌,直到藥液快要凝固。
- 倒入瓷盆中,再加入硃砂和麝香末各三分,迅速攪拌使之均勻。
- 待冷卻凝固成雪狀,每次服用一錢,細細嚥下。
地漿,陶弘景曰。此掘黃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攪濁少頃取清用之。
羅謙甫曰。中暑霍亂。乃暑熱內傷。七神迷亂所致。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非至陰之氣不愈。坤為地。地屬陰土曰靜順。地漿作於牆陰坎中。為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也。(衛生寶鑑)
金銀煮汁,新汲水(卻邪調中下熱氣並宜飲之嘉佑本草)
以上諸方。窮鄉僻居。並道途無藥之地。隨便用之。以救一時之急輕者可愈。重者亦不死。其如地漿金銀煮汁用之煮藥尤佳。
白話文:
"地漿",陶弘景如此說。指的是在黃土地下挖一個深三尺的坑,用新汲的水倒入混勻後,稍等片刻取得清澈的水來使用。
羅謙甫認為,中暑和霍亂,是因為暑熱傷害內臟,導致七神混亂所引起。陰氣安靜時,神靈才能藏匿;如果躁動,就會消失。只有極度陰冷的氣候才能治癒這種情況。坤卦代表大地,大地屬陰且順從,地漿出自牆角的坑洞中,是陰中的陰,能降服陽中的陽性。
金銀煮汁,新汲水(對於消除邪氣、調節中下部的熱氣,以及適當地飲用,嘉佑本草有這樣的描述)
這些方法適合在偏遠地區或路途上沒有藥物的情況下使用,以解燃眉之急。輕度的症狀可以得到改善,嚴重的狀況也不會致命。特別是使用地漿和金銀煮汁來煮藥,效果尤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