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寒疫痢證論 (5)

回本書目錄

寒疫痢證論 (5)

1. 陽明證

中焦下沫,邪自中焦而將歸下焦也,小便不利,或後重,臍下微痛,脈關下尺上右部小滑而弱。小滑者,小腸大腸之氣傷於邪也;弱者,小腸大腸之水液不行,陰氣衰也。茯苓白朮車前湯主之。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白朮(二錢半),黃芩(錢半),車前(三兜)

中焦邪去者,除白朮、黃芩,加朱苓二錢;沫赤者,加當歸三錢;不後重者,中焦邪盡也。

中焦下注白,邪自中焦歸於大腸也。邪歸大腸,則水液不行,府精必動,故下注白也,小便不利或後重。茯苓扁豆厚朴湯主之。

茯苓(四錢),澤瀉(三錢),焦術(二錢半),黃芩(二錢),扁豆(三錢),甘草(二錢),厚朴(二錢),木香(磨,一錢)

中焦邪去者,小便必利,除焦朮、黃芩、厚朴、木香。後重者,不除厚朴。

下焦下注白,邪自胸中乘氣街歸於下焦也。胸中邪未解者,鼻乾、口渴,寸口尺中右部浮小而澀,鼠黏子茯苓澤瀉湯主之。

鼠黏子(一錢),前胡(二錢),枳殼(錢半),茯苓(三錢),澤瀉(二錢),朱苓(錢半),桔梗(錢半)

下焦下注白,胸中邪解者,鼻不幹,口不渴,尺中右部脈軟動,朱苓澤瀉湯主之。

朱苓(三錢),澤瀉(二錢半),茯苓(三錢),桔梗(二錢半)

後重,加枳殼一錢,厚朴錢半。

陽明寒疫,歸於厥陰,小腹緊痛,下白,尺中右部脈沉,烏藥茯苓湯主之。

烏藥(二錢),小茴(錢半),茯苓(三錢),厚朴(一錢),枳殼(一錢)

陽明寒疫,頭痛、腹痛、口渴者,邪乘陽明氣下,復上走頭也。寸口關上尺中脈右部皆軟而浮。軟者,邪在根結氣之外也;浮者,邪未乘氣街之氣也。石膏白芷湯主之。

石膏(三錢),白芷(二錢),葛根(煨,錢半),甘草(錢半),防風(二錢),荊芥(二錢),粳米(一合)

陽明寒疫,鼻乾、心煩,邪乘根結之氣也。寸口右部浮小而弦。浮小者,根結之氣為邪所乘也;弦者,陽氣不旁通也。藿香前胡桔梗湯主之。

藿香(二錢),前胡(二錢半),桔梗(二錢),甘草(一錢),荊芥(一錢),紫蘇(錢半)

陽明寒疫,鼻乾、心煩,發熱,寸口右部浮而澀。牛蒡子連翹湯主之。

牛蒡子(錢半),馬兜鈴(十個),連翹(二錢),前胡(錢半),黃芩(錢半),枳殼(一錢)

熱甚,加黃連五分,磨。

陽明寒疫,下沫、脫肛而腫者,邪自肺乘大腸之絡,入於大腸也。脈小而弱,尺中右部時一躁也,寸口右部時一滯也。馬兜鈴當歸牛蒡子湯主之。

馬兜鈴(三錢),厚朴(三錢),當歸(五錢),牛子(二錢),枳殼(二錢),槐角(二錢),澤瀉(二錢),秦艽(二錢),地榆(錢半),芒硝(五分)

白話文:

陽明證

中焦(身體中部)有黏液狀分泌物往下流,表示病邪從中焦往下傳,將要進入下焦(身體下部)。這時會出現小便不順暢,或有便意卻排不乾淨,肚臍下方微微疼痛。脈象在寸關尺的右側,關脈和尺脈部位會感覺滑而弱。滑脈代表小腸、大腸的氣受到病邪的損傷;弱脈代表小腸、大腸的水液運行不暢,陰氣衰弱。可以用茯苓白朮車前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茯苓(9克),澤瀉(9克),白朮(7.5克),黃芩(4.5克),車前子(一撮)。

如果病邪離開中焦,就去掉藥方中的白朮、黃芩,加入豬苓6克;如果分泌物是紅色的,加入當歸9克;如果沒有便意卻排不乾淨的感覺,表示中焦的病邪已經清除。

中焦的黏液往下注,表示病邪從中焦進入大腸。病邪進入大腸,就會導致水液運行不暢,腸道內的東西就會不正常蠕動,因此出現黏液往下注的情況,並伴隨小便不順或便意卻排不乾淨。可以用茯苓扁豆厚朴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茯苓(12克),澤瀉(9克),焦白朮(7.5克),黃芩(6克),扁豆(9克),甘草(6克),厚朴(6克),木香(磨成粉,3克)。

如果病邪離開中焦,小便就會順暢,就去掉藥方中的焦白朮、黃芩、厚朴、木香。如果還有便意卻排不乾淨的感覺,就不要去掉厚朴。

下焦黏液往下注,表示病邪從胸部經氣街(腹股溝部位)進入下焦。如果胸部的病邪還沒解除,就會出現鼻子乾燥、口渴的症狀,寸脈、關脈和尺脈的右側會感覺脈象浮、細而澀。可以用鼠黏子茯苓澤瀉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鼠黏子(3克),前胡(6克),枳殼(4.5克),茯苓(9克),澤瀉(6克),豬苓(4.5克),桔梗(4.5克)。

如果下焦黏液往下注,胸部的病邪已經解除,鼻子不會乾燥,口也不會渴,尺脈的右側會感覺脈象柔軟而有跳動感,可以用豬苓澤瀉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豬苓(9克),澤瀉(7.5克),茯苓(9克),桔梗(7.5克)。

如果有便意卻排不乾淨的感覺,加入枳殼3克,厚朴4.5克。

陽明經的寒性瘟疫,如果病邪傳到厥陰經(肝經),會出現小腹緊繃疼痛,並有黏液往下流,尺脈的右側會感覺脈象沉。可以用烏藥茯苓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烏藥(6克),小茴香(4.5克),茯苓(9克),厚朴(3克),枳殼(3克)。

陽明經的寒性瘟疫,如果出現頭痛、腹痛、口渴,表示病邪隨著陽明經的氣往下走,又往上跑到了頭部。寸脈、關脈和尺脈的右側都會感覺脈象柔軟而浮。柔軟的脈象代表病邪在氣的根部之外;浮的脈象代表病邪還沒有進入氣街之氣。可以用石膏白芷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石膏(9克),白芷(6克),煨葛根(4.5克),甘草(4.5克),防風(6克),荊芥(6克),粳米(一小碗)。

陽明經的寒性瘟疫,如果出現鼻子乾燥、心煩的症狀,表示病邪進入根部與氣的結合處。寸脈的右側會感覺脈象浮、細而弦。浮細的脈象代表氣的根部被病邪侵犯;弦脈代表陽氣無法正常流通。可以用藿香前胡桔梗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藿香(6克),前胡(7.5克),桔梗(6克),甘草(3克),荊芥(3克),紫蘇(4.5克)。

陽明經的寒性瘟疫,如果出現鼻子乾燥、心煩、發熱的症狀,寸脈的右側會感覺脈象浮而澀。可以用牛蒡子連翹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牛蒡子(4.5克),馬兜鈴(10個),連翹(6克),前胡(4.5克),黃芩(4.5克),枳殼(3克)。

如果發熱嚴重,加入黃連1.5克,磨成粉服用。

陽明經的寒性瘟疫,如果出現黏液下流、脫肛並且腫脹,表示病邪從肺部沿著大腸的經絡進入大腸。脈象細小而弱,尺脈的右側會偶爾出現躁動,寸脈的右側會偶爾出現停滯。可以用馬兜鈴當歸牛蒡子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馬兜鈴(9克),厚朴(9克),當歸(15克),牛蒡子(6克),枳殼(6克),槐角(6克),澤瀉(6克),秦艽(6克),地榆(4.5克),芒硝(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