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附類方 (1)

回本書目錄

附類方 (1)

1. 附類方

活人敗毒散

羌活(一兩),獨活(一兩),前胡(一兩),柴胡(一兩),茯苓(一兩),枳殼(一兩),桔梗(一兩),人參(一兩),川芎(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或沸湯點亦得。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痛,及老人、少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乾,加黃芩。

白話文:

敗毒散由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茯苓、枳殼、桔梗、人參、川芎、甘草等藥材组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加入三片生薑,溫熱服用,或用沸水沖服。此方可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肢體拘攣、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疼痛、寒熱交加、項強、眼痛,老少皆宜。瘴氣流行、瘟疫肆虐、體內有風痰、居住潮濕導致腳弱等情況,都不可缺少此藥。每日服用兩到三次,以藥效顯現為度。若出現煩熱口乾,可加入黃芩。

此方,寒疫初起,頭痛、鼻塞、發熱,可服之。

普濟消毒飲(東垣方)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分),元參,陳皮,甘草(各二錢),連翹,薄荷,鼠黏子,板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馬勃(俗名土包菰,各一錢),殭蠶(七分),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錢)

白話文:

這方子適用於寒邪初起,出現頭痛、鼻塞、發熱的症狀,可以服用。

普濟消毒飲(李杲東垣方)

黃芩(用酒炒過),黃連(用酒炒過,各五分),元參,陳皮,甘草(各二錢),連翹,薄荷,鼠黏子,板藍根(若沒有板藍根,可用青黛代替),馬勃(俗稱土包菰,各一錢),殭蠶(七分),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錢)

上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丸含化。如大便硬,加大黃一二錢酒蒸。

此治大頭瘟方也。寒疫胸滿、上脘痛而發熱,亦可服。

藿香正氣散(《局方》)

藿香,紫蘇葉,白芷(各三兩),枳殼(二兩),厚朴(二兩),大腹皮(三兩),橘皮,半夏(各二兩),茯苓(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水調和,隨時服用,也可以製成蜜丸含化。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一到兩錢大黃,用酒蒸服。

此方可治療大頭瘟。如果出現寒疫引起胸悶、上腹部疼痛伴有發熱的症狀,也可以服用。

藿香正氣散

(出自《局方》)

藥材

  • 藿香 三兩
  • 紫蘇葉 三兩
  • 白芷 三兩
  • 枳殼 二兩
  • 厚朴 二兩
  • 大腹皮 三兩
  • 橘皮 二兩
  • 半夏 二兩
  • 茯苓 三兩
  • 白朮 二兩
  • 甘草 一兩

說明

  • 文中的“錢”是古代藥材的計量單位,一錢大約等於3.75克。
  • 此方屬於中醫經典方劑,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感冒、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藥材的用量和服用方法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症狀調整,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藿香正氣散 中的一些藥材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對於治療感冒和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療效。

每五錢,加薑、棗煎。

此治霍亂之方,寒疫初起,憎寒、發熱、頭痛、嘔逆、下泄,邪乘三焦之氣下,肺液之通調水道者皆受邪,邪並肺液漬入腸間,因而泄作,此方主之。

涼膈散(《局方》)

連翹(四兩),黃芩(酒炒,一兩),竹葉(七片),薄荷(一兩),大黃(酒浸),芒硝(各二兩),甘草(二兩)

加生蜜煎。

太陽寒疫,已下陽明,淫於心肺,止於膈上,上焦不受邪,邪隨三焦之氣止於大腸,故病心熱、口渴、小便澀少、大便急痛,其脈寸口尺中浮澀而數。浮者氣傷,數者熱盛也。

白話文:

每服用五錢份量,加入生薑和紅棗煎煮。此方用於治療霍亂,寒疫剛開始時,患者會感到畏寒、發熱、頭痛、嘔吐、腹瀉,邪氣乘着三焦之氣向下,導致肺液的調節水道功能受到影響,邪氣與肺液一起流入腸道,引起腹瀉。此方能有效治療此病症。

涼膈散(出自《局方》)是由連翹四兩、酒炒黃芩一兩、竹葉七片、薄荷一兩、酒浸大黃二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組成。煎煮時加入生蜜。

太陽寒疫,已經從陽明經下移至心肺經,停留在膈膜之上。上焦沒有受到邪氣侵襲,邪氣隨著三焦之氣停留在結腸,因此患者出現心煩熱、口渴、小便少且澀、大便急痛,脈象寸口尺中部位浮澀而數。浮脈代表氣虛,數脈代表熱盛。

神效東風散(《普門醫品》)

川連,黃芩,白芍,楂肉(各一錢二分),枳殼,檳榔,厚朴(炒),青皮(各八分),當歸尾,地榆(炒黑),甘草(各五分),紅花(酒洗,三分),木香(三分),桃仁(三分)

陽明寒疫,從上脘入胃,又從三焦之氣下行,復出中焦,為沃白。邪傷其絡,則兼赤色。邪郁不解,迸入大腸,故腹痛、後重。腹痛者,邪熱傷營也;後重者,邪氣在大腸也。其脈沉小而數躁,此湯主之。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做神效東風散,出自《普門醫品》。它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經寒邪引起的疾病,這種疾病會從胃部開始,向下蔓延至腸道,造成腹痛、排便不暢等症狀。方劑中包含多種中藥材,例如川連、黃芩、白芍等,可以清熱解毒、止痛化瘀,幫助緩解病症。

感應丸

肉豆蔻,丁香(各兩半),木香(一兩半),杏仁(百四十粒),乾薑(一兩),巴豆(七十粒),百草霜(一兩)

巴豆、杏仁另研,同各末和勻,用黃蠟六兩溶化,濾去渣,入好酒一升,煮數沸,候酒冷,蠟浮,令用青油煎熟,取蠟同化成汁,乘熱拌勻前藥,丸如豆大。

陽明寒疫,或內入胃中,或外壓三焦之氣街以下,大腸營衛與胃氣皆傷,赤白注下,又成後重,其脈遲澀,遲為衛寒,澀為營傷,此方主之。

白話文:

感應丸

藥材:

  • 肉豆蔻:兩半
  • 丁香:兩半
  • 木香:一兩半
  • 杏仁:一百四十粒
  • 乾薑:一兩
  • 巴豆:七十粒
  • 百草霜:一兩

製法:

  1. 將巴豆、杏仁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
  2. 將黃蠟六兩溶化,過濾去雜質。
  3. 加入好酒一升,煮沸數次,待酒冷卻,蠟浮於酒面。
  4. 用青油煎熟,取蠟與酒混合成汁。
  5. 趁熱將蠟汁與研磨好的巴豆、杏仁粉末混合均勻,製成豆粒大小的丸劑。

主治:

陽明經寒邪入侵,或侵犯胃部,或壓迫三焦之氣,導致大腸營衛與胃氣受損,出現赤白瀉痢,並伴有下腹墜脹感,脈象遲澀,遲象代表衛氣寒,澀象代表營氣受損。此方可治此症。

道氣丸(《赤水玄珠》)

青木香,萊菔子(炒),茴香(炒),檳榔,黑牽牛

上等分為末,粥丸。每三十丸,米飲下。

陽明寒疫,心下有水氣,進入胃中,傷中焦,赤白注下,小便不利,腹滿脹痛,上渴引飲,其脈沉遲。此方主之。

舟車丸(河間)

黑牽牛(炒,四兩),大黃(酒浸,三兩),甘遂(麵煨),大戟(麵煨),芫花(醋炒),青皮(醋炒,各一兩),木香(五錢),橘紅(一兩)

白話文:

道氣丸用青木香、萊菔子(炒)、茴香(炒)、檳榔、黑牽牛等份研末,做成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米湯送服。適用於陽明寒疫,心下有水氣,侵入胃中,損傷中焦,導致赤白瀉痢,小便不利,腹脹滿痛,口渴引飲,脈象沉遲的病症。

舟車丸則由黑牽牛(炒,四兩)、大黃(酒浸,三兩)、甘遂(麵煨)、大戟(麵煨)、芫花(醋炒)、青皮(醋炒,各一兩)、木香(五錢)、橘紅(一兩)組成。

上為末,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痞悶者多服。煩滿者宜初服二丸,每加二丸,快利為度。

陽明寒疫,從上脘入胃,復從中脘,外傷營氣,又從三焦氣行,進入氣液之中,使水液不行,皆聚於腹,致滿脹、小便赤澀、口渴引飲,營衛皆閉不通,其脈遲大而弦,此方主之。

大黃丸(《潔古》),治瀉利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用大黃一兩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服之,利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利止,再服白朮黃芩湯,盡撤其毒也。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大如花椒核的丸子。空腹時服用五個丸子,每日三次。若感到腹部脹滿,可以多服一些。對於煩躁且滿脹的症狀,初次可服用兩個丸子,每次服用量依增加兩個丸子,直至達到通暢解瀉為止。

陽明經的寒邪病,從上腹部進入胃部,再從中腹部擴散,外傷到營養氣血,然後從三焦氣流中傳播,導致水液運轉受阻,積聚在腹部,引起腹部脹滿、小便紅赤、口渴想喝水,營養和衛生系統都受阻塞不通,脈象遲緩、大而有弦紋,這就是這方藥的主治範圍。

「大黃丸」(出自潔古),用於治療長期腹瀉不愈,伴有膿血濃稠黏滯,肛門緊迫,無論白天或夜晚都有排便需求。

使用大黃一兩,切碎,加入好酒兩大杯,浸泡半日左右,然後煎煮至剩下一杯半,濾去渣滓,分成兩次服用,一次服完。若沒有見效,再次服用,直至達到通暢解瀉為止。之後服用芍藥湯配合治療。當腹瀉停止,再服用白朮黃芩湯,徹底清除毒素。

陽明寒疫,循氣街而下,滿於中焦,則為沫白後沫。其脈浮而弱。浮者,三焦之氣傷;弱者,大陰營氣傷。邪氣滿於腹,腸胃之隙皆邪所樓,故里急後重,日夜無度,大黃蕩邪推陳,好酒調營散衛也。

芍藥湯,治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血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當歸(五錢),黃連(五錢),黃芩(五錢),大黃(三錢),肉桂(二錢半),甘草(炒,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

如便後藏毒,加黃柏半兩。

白話文:

陽明寒邪入侵,沿著氣道向下蔓延,積聚在中焦,就會出現大便白沫,伴隨後面的稀便。脈象浮弱,浮脈代表三焦氣傷,弱脈代表陰營氣傷。邪氣充滿腹部,腸胃之間都被邪氣佔據,因此出現裡急後重,排便頻繁,日夜不斷。使用大黃蕩滌邪氣,推動宿便,用好酒調和營氣,散寒解表。

芍藥湯可以行血調氣。醫書記載:小便混濁帶膿血,說明氣血流通,血止,氣血流通則便自會好轉,調和血氣則裡急後重會消除。

配方為:芍藥一兩,當歸五錢,黃連五錢,黃芩五錢,大黃三錢,肉桂二錢半,甘草(炒)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

如果排便後仍有毒素殘留,可以加入黃柏半兩。

上九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利不減,漸加大黃,食後服。

陽明寒疫,中焦沃白,與以大黃湯而即止。邪總傷營,營氣已復也。其營氣未復者,沃白必不止,邪盛而營氣不能驟復也。關上尺中遲弦而躁。遲弦者,太陰氣滯也;躁者,邪干太陰也。邪本居於太陰而上達於陽明也。熱者,加石膏。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利疾總愈,更宜調服。

白朮(一兩),黃芩(七分),甘草(三錢)

上㕮咀,作二服,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溫熱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飯後服用。

陽明寒疫,中焦出現白色黏稠物,服用大黃湯就能立刻止住。邪氣侵犯營氣,營氣已經恢復了。如果營氣還沒有恢復,白色黏稠物就不會停止,因為邪氣很盛,營氣不能馬上恢復。脈象關上尺中遲而弦且躁動。遲弦代表太陰氣滯,躁動代表邪氣侵犯太陰。邪氣原本在太陰,然後向上到達陽明。如果發熱,可以加石膏。

服用白朮黃芩湯之前,如果症狀已經減輕,並且完全好了,就更應該調養身體,繼續服用白朮黃芩湯。

白朮一兩,黃芩七分,甘草三錢。將藥材磨成粉末,分成兩服,用一碗半水煎成一碗,溫熱服用。

更宜調服,謂營氣為邪所幹,病之大氣總除。太陰猶有餘熱而不和也。潔古三方,治寒疫沃白甚善,洵有功於世。但沃赤白而手足清冷、生呃逆者,尚當別處一方。

黃連阿膠丸(《和劑》),治冷熱不調,下利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去須,三兩),阿膠(碎炒,一兩),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湯下。

陽明寒疫,中焦沃白見赤,營傷絡破也。脈關上尺中小而滑。小者,營血衰;滑者,邪隨三焦氣陷入營分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應該調整藥方,因為營氣被邪氣侵犯,要治療主要病氣。太陰還有餘熱未消,並不和諧。潔古三方治療寒疫發熱、大便稀薄的效果很好,確實對世人有益。但如果大便稀薄發紅,同時手腳冰冷、打嗝,就應該用其他藥方。

黃連阿膠丸可以治療寒熱不調、腹瀉稀薄發紅、里急後重、臍腹疼痛、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狀。

將黃連去除鬚根、阿膠碎炒、茯苓去皮,分別用三兩、一兩、二兩的比例,將黃連和茯苓研成細末,用水熬阿膠膏混合,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溫米湯送服。

陽明寒疫,中焦大便稀薄發紅,表示營氣受損、血脈破裂。脈象關上尺中小而滑。脈小表示營血不足,脈滑表示邪氣隨著三焦氣進入營分。此方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治一切熱利,及休息利日夜頻,併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羚羊角(一兩半),黃柏(去粗皮,一兩半),赤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利,用之尤驗,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陽明寒疫,寒鬱為熱,隨宗氣下傷太陰,為沃白;上傷心包衝脈,為下血。其脈關上尺中小而躁,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

黃連丸,又名羚羊角丸,用於治療各種熱性腹瀉,包括休息時也腹瀉、日夜頻繁腹瀉,以及伴隨下血,血色黑如雞肝。

藥方:

  • 黃連(去須,二兩半)
  • 羚羊角(一兩半)
  • 黃柏(去粗皮,一兩半)
  • 赤茯苓(去皮,半兩)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蜜湯送服。夏季腹瀉,服用此方效果尤佳。另有一方,用白茯苓和臘茶送服。

病理分析:

陽明經寒邪入侵,寒邪鬱積化熱,隨宗氣下行傷及太陰經,導致腹瀉、白便;上行傷及心包、衝脈,則出現下血。脈象表現為關脈、上尺脈、小尺脈皆細小而躁動,此方可主治此病。

生地黃湯,治熱利不止。

生地黃(五錢),地榆(七錢半),甘草(三錢)

上㕮咀,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陽明寒疫,隨氣街氣行,變而為熱,熱傷太陰營氣及大腸精液,沃白沃赤,沫赤白,關上尺中脈浮躁而沉,此湯主之。

鬱金散,治一切熱毒利,下血不止。

川鬱金(五錢),槐花(炒,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白話文:

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熱性腹瀉不止。用生地黃五錢、地榆七錢半、甘草三錢,研磨成麻豆大小的粉末,加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分兩次溫服,空腹和睡前各服用一次。此方適用於陽明寒疫,隨著氣候變化而轉為熱症,熱邪傷及太陰營氣和大腸精液,導致白濁、血便、脈浮躁沉的病症。

鬱金散用於治療一切熱毒引起的腹瀉,以及下血不止。用川鬱金五錢、炒槐花五錢、炙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陽明寒疫,上傷心絡衝脈,血瀉大腸,大腸亦熱,其脈關上左部、尺中右部皆澀而滑,中焦未傷也。小腸通氣於心,小腸受心之熱歸於大腸也。

茜根散,治血利,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一兩),地榆,生地黃(乾者),當歸,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五錢),黃連(去須,微炒,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治療陽明經寒邪入侵引發的腸胃疾病的藥方和病症。

藥方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指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2錢,飯前用豆豉湯服用。

陽明寒疫,上傷心絡衝脈,血瀉大腸,大腸亦熱,其脈關上左部、尺中右部皆澀而滑,中焦未傷也。小腸通氣於心,小腸受心之熱歸於大腸也。

,描述的是病症,指陽明經寒邪入侵,上犯心絡衝脈,導致血瀉,大腸也熱,脈象為關脈左部、尺脈右部皆澀而滑,但中焦未受損。小腸與心相通,小腸受到心火,熱氣傳導到大腸。

茜根散,治血利,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說明茜根散可以治療血痢、心神煩熱、腹痛、不思飲食等症狀。

茜根(一兩),地榆,生地黃(乾者),當歸,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五錢),黃連(去須,微炒,二兩)

,列出了藥材及其用量。

上㕮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說明藥方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加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陽明寒疫,寒鬱為熱,傷心包與沖,下及中焦,邪在中焦,故腹中痛,不納飲食,脈三部小而滑。此方主之。

芍藥黃芩湯東垣,治泄利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促者,及下利膿血黏稠。

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陽明寒疫,下及腹中,陽明與太陰之氣不和,致腹痛、身熱、沫下、後重,脈關上弦而數。弦者,陰陽不和;數者,府氣為邪所幹。此方主之。

香連丸(《直指》),治下利赤白,裡急後重。

白話文:

陽明寒邪入侵,寒氣鬱結化熱,損傷心包和沖脈,並向下蔓延至中焦。邪氣停滯中焦,因此腹部疼痛,無法進食,脈象三部皆細小滑利。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芍藥黃芩湯,主治腹瀉腹痛,或肛門墜脹、發熱久治不愈、脈搏急促,以及腹瀉伴有膿血黏稠等症狀。

黃芩、芍藥、甘草各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限時間。如果疼痛加重,可以加一些桂枝。

陽明寒邪入侵,向下蔓延至腹部,陽明與太陰之氣失調,導致腹痛、發熱、腹瀉、肛門墜脹,脈象關上弦數。弦脈代表陰陽失調,數脈代表府氣被邪氣所侵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香連丸,主治腹瀉排出赤白之物,裡急後重。

黃連(去蘆,用吳萸十兩同炒,令赤,去吳萸不用,二十兩),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陽明寒疫,下及腹中,陽明與太陰之氣不和,邪從陽明,內干太陰營分,為沃白兼赤,關上尺中脈弦而滯,此方主之。脈微,沃白兼赤,上為呃逆,此方亦主之。

地榆芍藥湯,治泄利,膿血,脫肛。

蒼朮(八兩),地榆(三兩),卷柏(三兩),芍藥(酒炒,三兩)

上四味㕮咀,每服用二兩,以水一升,煎至八合,溫服,病退勿服。

白話文:

黃連去掉蘆頭,用吳萸十兩一起炒,炒至黃連變成紅色,然後去掉吳萸不用,黃連共用二十兩。木香不用火,用四兩八錢八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飯湯送服。

此方主要治療陽明寒疫,寒邪下降至腹中,陽明與太陰之氣不協調,邪氣從陽明經絡侵入太陰營分,導致面色蒼白兼泛紅,關上脈弦緊而滯,尺脈亦弦緊而滯。此方也可用於治療脈象微弱、面色蒼白兼泛紅,並伴有呃逆的症狀。

地榆芍藥湯則是用來治療泄瀉、膿血、脫肛。

蒼朮八兩,地榆三兩,卷柏三兩,芍藥用酒炒,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兩,用水一升煎煮至八合,溫服,病症消退後即停服。

陽明寒疫,自下焦迸入大腸,則沫赤、腸癖、脫肛,其脈尺中滑,此方主之。

倉廩湯,治噤口利有熱,及毒氣衝心,食即吐出。

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桔梗,獨活,柴胡,枳殼,陳倉米(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分煎,去渣,無時熱服。

陽明寒疫,下入腹中,中焦受邪,太陰氣傷,沃白。邪還,從中焦之絡上衝於心,故噤口,脈軟濁,此方主之。

犀角丸,但是利證,服之無有不差。

犀角屑(取黑紋理粗者,產後用彌佳),宣州黃連,苦參(多買,輕搗),全州黃柏(赤色者),川當歸

白話文:

陽明寒疫從下焦侵入大腸,就會出現口沫帶血、腸道疾病、脫肛等症狀,脈象是尺脈滑。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些病症。

倉廩湯,用來治療口不能言、腹痛且有熱,以及毒氣衝心、吃東西就吐的情況。

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桔梗、獨活、柴胡、枳殼、陳倉米(各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三分,煎煮後去渣,不分時辰服用。

陽明寒疫進入腹中,中焦受邪,太陰氣受損,出現嘔吐白色粘液。邪氣又從中焦經脈上衝到心臟,因此口不能言,脈象軟弱無力,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些病症。

犀角丸,專門治療這些病症,服用後無不痊癒。

犀角屑(選取黑紋理粗的,產後使用效果更好)、宣州黃連、苦參(多買些,輕輕搗碎)、全州黃柏(赤色的)、川當歸。

上各等分為細末,和勻,空服,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黏滑、油膩、生菜。

與羚羊角丸同義。

白頭翁湯(《金匱》)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再服。

陽明寒疫,下入大腸,後重、下白,脈尺中滑弦,滑則為熱,弦則為減,府精動而府氣傷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白頭翁湯

組成: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用法:

  1. 將以上藥材等分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
  2. 空腹服用,用爛煮的糯米粥調服,每次服用約一湯匙,一天服用兩次。
  3. 忌食黏滑、油膩、生冷食物。

功效與主治:

此方與羚羊角丸功效相同。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陽明寒疫下傳入大腸,症狀包括:大便下墜、下痢白色稀便,脈象尺中滑弦。滑脈代表有熱,弦脈代表氣虛,說明府精(腎精)受損,府氣(脾氣)也受傷。

製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一升。若症狀未改善,可再次服用。

加減平胃散(《潔古》)

白朮(一兩),厚朴(一兩),陳皮(一兩),木香(三錢),檳榔(三錢),甘草(七錢),桃仁(五錢),人參(五錢),黃連(五錢),阿膠(五錢),茯苓(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血多,加桃仁;熱,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

陽明寒疫,中焦沃赤白,脈弦遲而濁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加減平胃散(《潔古》)的配方如下:

  • 白朮(一兩)
  • 厚朴(一兩)
  • 陳皮(一兩)
  • 木香(三錢)
  • 檳榔(三錢)
  • 甘草(七錢)
  • 桃仁(五錢)
  • 人參(五錢)
  • 黃連(五錢)
  • 阿膠(五錢)
  • 茯苓(五錢)

以上藥物均需先切碎(㕮咀),每次服用量為五錢,配以三片薑和一枚大棗,用清水煎煮,溫服,無固定時間。若血量多,可增加桃仁的用量;若症狀偏熱,可增加黃連的用量;若小便澀滯,可加入茯苓及澤瀉;若腹部氣不順,有後重感,可加入檳榔及木香;若腹痛,可加入官桂、芍藥及甘草;若膿液多,可加入阿膠;若濕氣多,可增加白朮的用量;若脈象洪大,可加入大黃。

此方適用於陽明寒疫,中焦熱赤白,脈象呈現弦遲且混濁的情況。

犀角散,治熱利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黃連(去須,微炒,一兩),地榆(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陽明寒疫,上傷心包衝脈,下及太陰氣與大腸,外傷三焦氣,脈關上尺中寸口大而躁,此方主之。

紫參湯(《金匱》),治下利腹痛。

紫參(八兩),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白話文:

犀角散

功效: 治疗热邪下痢,排出赤黄色脓血,心腹胀闷不适。

组成:

  • 犀角屑(一两)
  • 黄连(去须,微炒,一两)
  • 地榆(一两)
  • 黄耆(一两)
  • 当归(五钱)
  • 木香(二钱五分)

用法: 以上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水一盏,煎煮至六分,去渣,温服,不限时间。

主治: 阳明经寒邪入侵,上伤及心包和冲脉,下达太阴经气和肠道,同时外伤三焦经气,脉象关上、尺中、寸口三部都大而躁动,此方可主治之。

紫参汤

出自: 《金匮要略》

功效: 治疗下痢腹痛。

组成:

  • 紫参(八两)
  • 甘草(三两)

用法: 以上两味药材,用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再加入甘草,继续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注:

  • 以上药方中的剂量单位为古代计量单位,并非现代的公制单位。
  • 犀角为珍贵药材,目前已禁止使用,此方仅供参考,不可自行使用。
  • 服用中药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下焦寒疫,自陽明下腹,致腸胃熱,太陰、陽明不和,二便妄行,為後沫、下白也。脈尺中左右滑。此方主之。

除濕湯(《百一》)

蒼朮(泔浸,炒),半夏(薑製),厚朴(薑製,各二兩),藿香,陳皮(去白),茯苓(去皮,各一兩),炙草(二錢),白朮(生用,一兩)

或加羌活、防風、藁本各三四錢,每四錢加薑棗煎。

陽明寒疫,下及腹中,未變熱,致腹滿、泄利,時有白沃如鼻涕者,濕氣盛,太陰不營也。其脈弦遲,此方主之。

白話文:

下焦寒疫,從陽明下腹部發起,導致腸胃內熱,太陰與陽明兩經不調和,二便失常,表現為後沫、下白現象。脈象在尺部中間左右有滑動感。這情況需要使用特定的藥方來治療。

【除濕湯】(出自《百一》)

  • 蒼朮(用米漿浸泡後炒熟),半夏(用薑汁醃製),厚朴(用薑汁醃製),各使用二兩。
  • 藿香,陳皮(去除白色部分),茯苓(去除皮質),各使用一兩。
  • 為了增加效果,還可以加入羌活、防風、藁本,每次加入量約三四錢,若總計使用四錢,則需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陽明寒疫,從腹部開始蔓延,尚未轉化為熱症,導致腹部脹滿、排便不順,時常出現像鼻涕一樣的白色分泌物,這是濕氣過重,太陰經受到影響的表現。脈象呈現為弦遲,這情況適合使用上述藥方進行治療。

黃連阿膠湯(《海藏》)

黃連(四兩),黃柏,阿膠(俱炒,各一兩),山梔(五錢)

每四錢煎。

陽明寒疫,中焦沃赤,內傷太陰營氣,上傷衝脈三焦,邪熱未解,其脈關上左右皆浮滑而弦。氣熱則浮,太陰傷則弦也。

茯苓湯,治利後遍身微腫。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澤漆葉(微炒,一兩),白朮(微炒,一兩),黃芩(三兩),射干,防己,桑白皮(炙黃),澤瀉(各三兩)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

(出自《海藏》)

組成:

  • 黃連(四兩),
  • 黃柏(一兩),
  • 阿膠(炒,一兩),
  • 山梔(五錢)

用法:

  • 每劑四錢,水煎服。

主治:

  • 陽明經寒邪入侵,中焦熱盛灼傷,導致太陰營氣受損,衝脈、三焦氣機亦受影響。
  • 表現為邪熱未退,脈象關上左右浮滑而弦。
  • 氣熱則脈浮,太陰氣虛則脈弦。

茯苓湯

主治:

  • 瀉痢之後,全身輕微浮腫。

組成:

  •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 澤漆葉(微炒,一兩)
  • 白朮(微炒,一兩)
  • 黃芩(三兩)
  • 射干
  • 防己
  • 桑白皮(炙黃)
  • 澤瀉(各三兩)

註釋:

  • 以上藥物計量單位為中藥傳統計量單位,可參考現代藥物計量換算。
  • 藥方內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遵醫囑。

上㕮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內藥煎至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二料。

陽明寒疫,沃白、沫後既止,則太陰、陽明之氣和,而餘邪乘陽明之散布者,上走頭,旁走手足,夫太陰穀氣不行,則病沃白、沫後,穀氣既行,府氣未復,水氣未必遂行也,故與以行水之劑。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每次服用五錢勺。首先用三杯水煮一合大豆,取出兩杯,去掉渣滓,加入藥材再煮到一杯,分成兩次服用。若病情未好,可連續服用兩份量的藥。

針對陽明經的寒性疫症,使用沃白和沫後,如果癥狀已經停止,那麼太陰和陽明的氣血就已經調和,而剩餘的邪氣乘機進入陽明,向上流動到頭部,並向四肢擴散。當太陰的穀氣無法運行時,病症在使用沃白和沫後,穀氣恢復了,但大腸的氣還沒有完全恢復,水分可能還未能順利運行。因此,需要使用能幫助排水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