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附類方 (5)

回本書目錄

附類方 (5)

1. 附類方

或加羌活、防風、藁本各三四錢,每四錢加薑棗煎。

陽明寒疫,下及腹中,未變熱,致腹滿、泄利,時有白沃如鼻涕者,濕氣盛,太陰不營也。其脈弦遲,此方主之。

黃連阿膠湯(《海藏》)

黃連(四兩),黃柏,阿膠(俱炒,各一兩),山梔(五錢)

每四錢煎。

陽明寒疫,中焦沃赤,內傷太陰營氣,上傷衝脈三焦,邪熱未解,其脈關上左右皆浮滑而弦。氣熱則浮,太陰傷則弦也。

茯苓湯,治利後遍身微腫。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澤漆葉(微炒,一兩),白朮(微炒,一兩),黃芩(三兩),射干,防己,桑白皮(炙黃),澤瀉(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內藥煎至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二料。

陽明寒疫,沃白、沫後既止,則太陰、陽明之氣和,而餘邪乘陽明之散布者,上走頭,旁走手足,夫太陰穀氣不行,則病沃白、沫後,穀氣既行,府氣未復,水氣未必遂行也,故與以行水之劑。

白話文:

[附類方]

有時會加入羌活、防風、藁本各三到四錢,每四錢藥材加薑、棗一起煎煮。

陽明經的寒疫,病邪侵入腹部,還沒有轉化成熱證,導致腹脹、腹瀉,時常排出像鼻涕一樣的白色黏液,這是因為濕氣太重,太陰脾經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情況脈象會呈現弦而遲緩,可以使用此方來治療。

黃連阿膠湯(出自《海藏》)

黃連(四兩),黃柏,阿膠(都炒過,各一兩),山梔(五錢)

每次取四錢藥材煎煮。

陽明經的寒疫,病邪在中間焦部位造成濕熱,內傷到太陰脾經的營氣,向上影響衝脈和三焦,邪熱還沒有解除,這種情況脈象會在關部左右兩側都呈現浮滑又帶弦的狀態。氣熱就會呈現浮脈,太陰脾經受損就會呈現弦脈。

茯苓湯,治療腹瀉後全身輕微浮腫。

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一兩),澤漆葉(稍微炒過,一兩),白朮(稍微炒過,一兩),黃芩(三兩),射干,防己,桑白皮(烤黃),澤瀉(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先用水三碗煮大豆一合,煮成兩碗後去渣,再將藥材放入煎煮至一碗,分兩次服用。如果還沒有痊癒,可以頻繁服用兩份藥材。

陽明經的寒疫,排出白色黏液或泡沫後停止,代表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氣已經調和,但是剩餘的邪氣會藉由陽明經的散布,向上走到頭部,向旁邊走到手腳。太陰脾經的穀氣運行不順暢,就會出現排出白色黏液或泡沫的症狀;當穀氣運行順暢後,腸胃功能還沒有恢復,水氣也未必能順利運行,因此要用能幫助水分運行的藥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