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附類方 (4)

回本書目錄

附類方 (4)

1. 附類方

地榆芍藥湯,治泄利,膿血,脫肛。

蒼朮(八兩),地榆(三兩),卷柏(三兩),芍藥(酒炒,三兩)

上四味㕮咀,每服用二兩,以水一升,煎至八合,溫服,病退勿服。

陽明寒疫,自下焦迸入大腸,則沫赤、腸癖、脫肛,其脈尺中滑,此方主之。

倉廩湯,治噤口利有熱,及毒氣衝心,食即吐出。

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桔梗,獨活,柴胡,枳殼,陳倉米(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分煎,去渣,無時熱服。

陽明寒疫,下入腹中,中焦受邪,太陰氣傷,沃白。邪還,從中焦之絡上衝於心,故噤口,脈軟濁,此方主之。

犀角丸,但是利證,服之無有不差。

犀角屑(取黑紋理粗者,產後用彌佳),宣州黃連,苦參(多買,輕搗),全州黃柏(赤色者),川當歸

上各等分為細末,和勻,空服,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黏滑、油膩、生菜。

與羚羊角丸同義。

白頭翁湯(《金匱》)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再服。

陽明寒疫,下入大腸,後重、下白,脈尺中滑弦,滑則為熱,弦則為減,府精動而府氣傷也。此方主之。

加減平胃散(《潔古》)

白朮(一兩),厚朴(一兩),陳皮(一兩),木香(三錢),檳榔(三錢),甘草(七錢),桃仁(五錢),人參(五錢),黃連(五錢),阿膠(五錢),茯苓(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血多,加桃仁;熱,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

陽明寒疫,中焦沃赤白,脈弦遲而濁者,此方主之。

犀角散,治熱利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黃連(去須,微炒,一兩),地榆(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陽明寒疫,上傷心包衝脈,下及太陰氣與大腸,外傷三焦氣,脈關上尺中寸口大而躁,此方主之。

紫參湯(《金匱》),治下利腹痛。

紫參(八兩),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下焦寒疫,自陽明下腹,致腸胃熱,太陰、陽明不和,二便妄行,為後沫、下白也。脈尺中左右滑。此方主之。

除濕湯(《百一》)

蒼朮(泔浸,炒),半夏(薑製),厚朴(薑製,各二兩),藿香,陳皮(去白),茯苓(去皮,各一兩),炙草(二錢),白朮(生用,一兩)

白話文:

附類方

地榆芍藥湯,治療腹瀉、膿血便,以及脫肛。

藥材組成:蒼朮(八兩)、地榆(三兩)、卷柏(三兩)、芍藥(用酒炒過,三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每次取二兩,加水一升,煎煮至剩八合,溫服。病情好轉後就停止服用。

適用症狀:陽明寒疫,病邪從下焦侵入大腸,導致大便中帶有泡沫、紅色黏液,腸道不適,以及脫肛。脈象在尺部呈現滑數。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倉廩湯,治療因病邪而無法進食,且腹瀉有熱,以及毒氣上衝至心臟,導致吃下東西就吐出來的狀況。

藥材組成: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桔梗、獨活、柴胡、枳殼、陳倉米(各等分)。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半,放入生薑三片一起煎煮,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適用症狀:陽明寒疫,病邪下侵腹部,影響中焦,導致太陰氣虛,出現類似水狀的白沫性腹瀉。病邪若向上衝,從中焦經絡上擾至心臟,就會出現無法進食的狀況。脈象呈現軟弱混濁。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犀角丸,專治各種腹瀉症狀,服用後幾乎沒有不見效的。

藥材組成:犀角屑(選用紋理粗黑的,產後女性使用效果更好)、宣州黃連、苦參(多買一些,稍微搗碎)、全州黃柏(選用紅色者)、川當歸(各等分)。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空腹服用。用煮爛的糯米湯調服一小匙(約一平方寸),每日服用兩次。服用期間忌食黏滑、油膩、生冷的食物。

此方與羚羊角丸功效相似。

白頭翁湯(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組成: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剩兩升,去渣,溫服一升。如果沒有痊癒,可以再次服用。

適用症狀:陽明寒疫,病邪侵入大腸,導致大便後有裡急後重感,排出白色黏液。脈象在尺部呈現滑而弦。滑表示有熱,弦表示邪氣減弱。此表示腸腑精氣虛損,腑氣受損。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加減平胃散(出自《潔古》)

藥材組成:白朮(一兩)、厚朴(一兩)、陳皮(一兩)、木香(三錢)、檳榔(三錢)、甘草(七錢)、桃仁(五錢)、人參(五錢)、黃連(五錢)、阿膠(五錢)、茯苓(五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溫服,不拘時間。

可根據病情加減藥材:出血多,加桃仁;發熱,加黃連;小便不暢,加茯苓、澤瀉;氣不順暢、有裡急後重感,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液多,加阿膠;濕氣重,加白朮;脈搏洪大,加大黃。

適用症狀:陽明寒疫,中焦有赤白黏液,脈象呈現弦而遲緩且混濁。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犀角散,治療因熱引起的腹瀉、排出紅黃膿血,以及心腹不適等症狀。

藥材組成:犀角屑(一兩)、黃連(去鬚,稍微炒過,一兩)、地榆(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煮至剩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適用症狀:陽明寒疫,病邪上侵心包衝脈,下及太陰氣和大腸,同時損傷三焦之氣。脈象在關、尺、寸等部位都呈現大而躁動。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紫參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腹瀉腹痛。

藥材組成:紫參(八兩)、甘草(三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兩味藥材,加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再加入甘草,煮至剩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適用症狀:下焦寒疫,病邪從陽明下行至腹部,導致腸胃有熱,太陰、陽明不協調,大小便失常,出現帶泡沫的黏液、排出白色分泌物。脈象在尺部左右呈現滑數。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除濕湯(出自《百一》)

藥材組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半夏(用生薑炮製)、厚朴(用生薑炮製,各二兩)、藿香、陳皮(去白)、茯苓(去皮,各一兩)、炙甘草(二錢)、白朮(生用,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