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附類方 (3)

回本書目錄

附類方 (3)

1. 附類方

黃連(去須,三兩),阿膠(碎炒,一兩),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湯下。

陽明寒疫,中焦沃白見赤,營傷絡破也。脈關上尺中小而滑。小者,營血衰;滑者,邪隨三焦氣陷入營分也。此方主之。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治一切熱利,及休息利日夜頻,併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羚羊角(一兩半),黃柏(去粗皮,一兩半),赤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利,用之尤驗,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陽明寒疫,寒鬱為熱,隨宗氣下傷太陰,為沃白;上傷心包衝脈,為下血。其脈關上尺中小而躁,此方主之。

生地黃湯,治熱利不止。

生地黃(五錢),地榆(七錢半),甘草(三錢)

上㕮咀,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陽明寒疫,隨氣街氣行,變而為熱,熱傷太陰營氣及大腸精液,沃白沃赤,沫赤白,關上尺中脈浮躁而沉,此湯主之。

鬱金散,治一切熱毒利,下血不止。

川鬱金(五錢),槐花(炒,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陽明寒疫,上傷心絡衝脈,血瀉大腸,大腸亦熱,其脈關上左部、尺中右部皆澀而滑,中焦未傷也。小腸通氣於心,小腸受心之熱歸於大腸也。

茜根散,治血利,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一兩),地榆,生地黃(乾者),當歸,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五錢),黃連(去須,微炒,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陽明寒疫,寒鬱為熱,傷心包與沖,下及中焦,邪在中焦,故腹中痛,不納飲食,脈三部小而滑。此方主之。

芍藥黃芩湯東垣,治泄利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促者,及下利膿血黏稠。

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陽明寒疫,下及腹中,陽明與太陰之氣不和,致腹痛、身熱、沫下、後重,脈關上弦而數。弦者,陰陽不和;數者,府氣為邪所幹。此方主之。

香連丸(《直指》),治下利赤白,裡急後重。

黃連(去蘆,用吳萸十兩同炒,令赤,去吳萸不用,二十兩),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陽明寒疫,下及腹中,陽明與太陰之氣不和,邪從陽明,內干太陰營分,為沃白兼赤,關上尺中脈弦而滯,此方主之。脈微,沃白兼赤,上為呃逆,此方亦主之。

白話文:

[附類方]

黃連丸

黃連(去除鬚根,三兩),阿膠(搗碎炒過,一兩),茯苓(去皮,二兩)

將黃連、茯苓磨成細末,用水熬阿膠成膏,再將藥末與阿膠膏混合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導致中焦的濕濁下注,出現白色黏液摻雜紅色血絲的腹瀉,屬於營血受損、絡脈破裂的情況。脈象在關部和尺部呈現細小而滑動的狀態。細小表示營血衰弱,滑動表示邪氣跟隨三焦之氣侵入營分。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黃連丸(又名羚羊角丸)

黃連(去除鬚根,二兩半),羚羊角(一兩半),黃柏(去除粗皮,一兩半),赤茯苓(去皮,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汁蜂蜜湯送服。在夏季出現腹瀉,使用這個方子特別有效。另一個方子可以用白茯苓加臘茶送服。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寒邪鬱積化熱,隨著宗氣下行損傷太陰經,導致濕濁下注,出現白色黏液,向上損傷心包經和衝脈,導致下血。脈象在關部和尺部呈現細小而躁動的狀態。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生地黃湯

生地黃(五錢),地榆(七錢半),甘草(三錢)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如豆粒大小,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寒邪隨著氣街的氣機運行,轉化為熱邪,熱邪損傷太陰經的營氣和大腸的精液,導致濕濁下注,出現白色黏液摻雜紅色血絲,或者出現泡沫狀的紅白黏液。脈象在關部和尺部呈現浮躁而沉的狀態。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鬱金散

川鬱金(五錢),槐花(炒過,五錢),甘草(炙烤過,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飯前用豆豉湯調服。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向上損傷心經絡脈和衝脈,導致血液流瀉入大腸,大腸也因此產生熱邪。脈象在關部左側和尺部右側都呈現澀滯而滑動的狀態,說明中焦沒有受到損傷。小腸的氣機與心相通,小腸承受心之熱邪,最終傳導至大腸。

茜根散

茜根(一兩),地榆,生地黃(乾燥的),當歸,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五錢),黃連(去除鬚根,稍微炒過,二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加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寒邪鬱積化熱,損傷心包經和衝脈,向下影響中焦,邪氣停留在中焦,所以會出現腹痛、食慾不振,脈象呈現三部細小而滑動的狀態。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芍藥黃芩湯(東垣)

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溫服不拘時間。如果疼痛加劇,可以加入少量肉桂。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向下侵犯腹部,導致陽明經和太陰經的氣機不和,造成腹痛、發熱、腹瀉、裡急後重。脈象在關部呈現弦而數的狀態。弦表示陰陽不和,數表示腑氣被邪氣干擾。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香連丸

黃連(去除蘆頭,用吳茱萸十兩一同炒,炒至黃連變紅,去除吳茱萸不用,用量二十兩),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醋調和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飯湯送服。

這是針對陽明經的寒邪引起的疫病,向下侵犯腹部,導致陽明經和太陰經的氣機不和,邪氣從陽明經進入,干擾太陰經的營分,造成濕濁下注,出現白色黏液摻雜紅色血絲。脈象在關部和尺部呈現弦而滯澀的狀態。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脈象微弱,出現白色黏液摻雜紅色血絲,並且伴隨呃逆的症狀,也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