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附類方 (1)

回本書目錄

附類方 (1)

1. 附類方

活人敗毒散

羌活(一兩),獨活(一兩),前胡(一兩),柴胡(一兩),茯苓(一兩),枳殼(一兩),桔梗(一兩),人參(一兩),川芎(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或沸湯點亦得。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痛,及老人、少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乾,加黃芩。

此方,寒疫初起,頭痛、鼻塞、發熱,可服之。

普濟消毒飲(東垣方)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分),元參,陳皮,甘草(各二錢),連翹,薄荷,鼠黏子,板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馬勃(俗名土包菰,各一錢),殭蠶(七分),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錢)

上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丸含化。如大便硬,加大黃一二錢酒蒸。

此治大頭瘟方也。寒疫胸滿、上脘痛而發熱,亦可服。

藿香正氣散(《局方》)

藿香,紫蘇葉,白芷(各三兩),枳殼(二兩),厚朴(二兩),大腹皮(三兩),橘皮,半夏(各二兩),茯苓(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一兩)

每五錢,加薑、棗煎。

此治霍亂之方,寒疫初起,憎寒、發熱、頭痛、嘔逆、下泄,邪乘三焦之氣下,肺液之通調水道者皆受邪,邪並肺液漬入腸間,因而泄作,此方主之。

涼膈散(《局方》)

連翹(四兩),黃芩(酒炒,一兩),竹葉(七片),薄荷(一兩),大黃(酒浸),芒硝(各二兩),甘草(二兩)

加生蜜煎。

太陽寒疫,已下陽明,淫於心肺,止於膈上,上焦不受邪,邪隨三焦之氣止於大腸,故病心熱、口渴、小便澀少、大便急痛,其脈寸口尺中浮澀而數。浮者氣傷,數者熱盛也。

神效東風散(《普門醫品》)

川連,黃芩,白芍,楂肉(各一錢二分),枳殼,檳榔,厚朴(炒),青皮(各八分),當歸尾,地榆(炒黑),甘草(各五分),紅花(酒洗,三分),木香(三分),桃仁(三分)

陽明寒疫,從上脘入胃,又從三焦之氣下行,復出中焦,為沃白。邪傷其絡,則兼赤色。邪郁不解,迸入大腸,故腹痛、後重。腹痛者,邪熱傷營也;後重者,邪氣在大腸也。其脈沉小而數躁,此湯主之。

感應丸

肉豆蔻,丁香(各兩半),木香(一兩半),杏仁(百四十粒),乾薑(一兩),巴豆(七十粒),百草霜(一兩)

巴豆、杏仁另研,同各末和勻,用黃蠟六兩溶化,濾去渣,入好酒一升,煮數沸,候酒冷,蠟浮,令用青油煎熟,取蠟同化成汁,乘熱拌勻前藥,丸如豆大。

白話文:

[附類方]

活人敗毒散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茯苓、枳殼、桔梗、人參、川芎各一兩,甘草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服用,或者用滾水沖泡也可以。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感冒、瘟疫、風濕、頭暈、手腳抽筋、風痰、頭痛、眼睛眩暈、四肢疼痛、發冷發熱、脖子僵硬、眼睛疼痛等症狀,老人和小孩都可以服用。在瘴氣瀰漫的地方、瘟疫流行的時期、痰多的人,或是居住在潮濕環境導致腿腳無力的人,更不能缺少這個藥。每天可以服用二到三次,以病情好轉為度。如果出現煩躁發熱、口乾等症狀,可以加黃芩。

這個方子適用於寒性瘟疫初期,出現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時服用。

普濟消毒飲

黃芩(用酒炒過)、黃連(用酒炒過,各五分),元參、陳皮、甘草(各二錢),連翹、薄荷、鼠黏子、板藍根(如果沒有,可以用青黛代替)、馬勃(俗稱土包菇,各一錢),殭蠶(七分),升麻(七分),柴胡、桔梗(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服,隨時服用,也可以做成蜜丸含服。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用酒蒸過的大黃一到二錢。

這個方子是治療大頭瘟的藥方。寒性瘟疫,出現胸悶、胃脘部疼痛並且發熱等症狀時,也可以服用。

藿香正氣散

藿香、紫蘇葉、白芷(各三兩),枳殼(二兩),厚朴(二兩),大腹皮(三兩),橘皮、半夏(各二兩),茯苓(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一兩)。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薑、棗一起煎煮。

這個方子是治療霍亂的藥方,適用於寒性瘟疫初期,出現怕冷、發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時。這種情況是邪氣侵犯三焦,導致肺液調節水液的功能受損,邪氣與肺液一同進入腸道,引起腹瀉。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涼膈散

連翹(四兩),黃芩(用酒炒過,一兩),竹葉(七片),薄荷(一兩),大黃(用酒浸泡過),芒硝(各二兩),甘草(二兩)。

加入蜂蜜一起煎煮。

太陽寒疫,已經從表進入陽明,影響到心肺,停留在膈膜之上。上焦沒有受到邪氣侵犯,邪氣隨著三焦之氣停留在在腸道,因此會出現心煩、口渴、小便不暢、大便急迫疼痛等症狀,脈象表現為寸口尺部浮澀而數。浮代表氣虛,數代表熱盛。

神效東風散

川連、黃芩、白芍、楂肉(各一錢二分),枳殼、檳榔、厚朴(炒過)、青皮(各八分),當歸尾、地榆(炒黑)、甘草(各五分),紅花(用酒洗過,三分),木香(三分),桃仁(三分)。

陽明寒疫,從上腹部進入胃部,然後隨著三焦之氣向下走,又從中焦出來,形成類似白色膿液的東西。邪氣損傷經絡,會出現紅色的東西。邪氣鬱積不散,進入大腸,因此會出現腹痛和裡急後重。腹痛是因為邪熱損傷營血,裡急後重是因為邪氣在大腸。脈象表現為沉細而數躁,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感應丸

肉豆蔻、丁香(各兩半),木香(一兩半),杏仁(一百四十粒),乾薑(一兩),巴豆(七十粒),百草霜(一兩)。

將巴豆和杏仁單獨研磨,再與其他藥粉混合均勻。用黃蠟六兩溶化,濾去雜質,加入好酒一升,煮沸幾次,等酒冷卻後,蠟會浮在上面,用青油煎熟,取出蠟,使其溶化成汁,趁熱與之前的藥粉攪拌均勻,搓成豆子大小的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