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13)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13)

1. 第二節,未病之預防

小承氣加黃連湯,見吳坤安先生《感症寶筏》。

生錦紋(錢半),小枳實(一錢),真川樸(八分),小川連(八分)

節齋化痰丸,見王節齋先生《明醫雜著》。

淡天冬,炒黃芩,栝蔞霜,海粉,廣橘紅(各一兩),苦桔梗,制香附,青連翹(各五錢),上青黛,風化硝(各三錢)

研細,煉蜜入薑汁丸,白湯送下。

茵陳五苓散,仲景方。

帶皮苓(四錢),豬苓,澤瀉(各二錢),生曬術(一錢),官桂(五分)

先用西茵陳五錢煎湯代水。

除疸丸,見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

倭硫黃(三兩),淨青礬(一兩)

以上兩味,水泛為丸,姜半夏粉一兩為衣,每服一錢或錢半,一日兩次。

茵陳胃苓湯,見萬密齋先生《幼科發揮》。

杜蒼朮(一錢),真川樸(一錢),炒廣皮(錢半),浙茯苓(三錢),生曬術(錢半),川桂枝(五分),建澤瀉(錢半),豬苓(錢半),炙甘草(五分)

先用西茵陳八錢煎湯代水。

絳礬丸,見《張氏醫通》。

皂礬(五錢,面里燒紅),杜蒼朮(五錢),真川樸(八錢),廣皮(六錢),炒焦甘草(三錢)

煮紅棗肉為小丸,姜半夏粉一兩為衣,每服錢半,或二錢,一日兩次,淡薑湯送下。

梔子柏皮湯,仲景方。

焦山梔(五錢),生甘梢(一錢),生川柏(二錢)

三豐伐水丸,見王晉三先生《古方選注》。

製蒼朮(一斤),黃酒麴(二兩,同蒼朮炒赤色),皂礬(半斤)

醋拌曬乾入陽城罐火煅,以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

按:張三丰仙傳方云:此乃上清金蓬頭祖師所傳,治黃腫如土色,其效如神。李時珍云:絳礬丸,不及此方之妙。

代抵當湯,見楊歷三先生《寒溫條辨》。

醋炒錦紋(二錢),原桃仁,炒川甲,醋炒莪朮,元明粉,當歸尾,細生地(各一錢),安邊桂(三分)

葉氏絳覆湯,見葉天士先生醫案。

真新絳(錢半),旋覆花(三錢),青蔥管(五寸),桃仁,歸鬚(各錢半),柏子仁(三錢)

當歸龍薈丸,見陳修園先生《時方歌括》。

全當歸,龍膽草,焦山梔,小川連,生川柏,青子芩(各一兩),生錦紋,上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

上藥炒神麯糊丸,薑湯下,每服二十丸。

加味三黃湯,即三黃甘草湯,見沈樾亭先生《驗方傳信》。

生錦紋(五錢),小川連,青子芩,生甘草(各二錢),沖白蜜(一兩)

五汁飲,同前。

生蘿蔔汁(二杯),生薑汁(半酒杯),白蜜,陳細茶汁,生藕汁(各一酒杯,和勻重湯燉,溫飲之,無蘿蔔時,以萊菔子五錢,清水擂浸一二時許絞汁用)

三參冬燕湯,樊開周先生驗方。

白話文:

第二節,未病之預防

小承氣加黃連湯:出自吳坤安先生的《感症寶筏》。

  • 生大黃(約7.5克),小枳實(約3.75克),厚朴(約3克),黃連(約3克)

節齋化痰丸:出自王節齋先生的《明醫雜著》。

  • 天門冬(約37.5克),炒黃芩(約37.5克),栝蔞霜(約37.5克),海蛤粉(約37.5克),廣陳皮(約37.5克),苦桔梗(約18.75克),製香附(約18.75克),連翹(約18.75克),青黛(約11.25克),風化硝(約11.25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加入薑汁混合製成藥丸,用溫開水送服。

茵陳五苓散:仲景的方子。

  • 茯苓(帶皮,約15克),豬苓(約7.5克),澤瀉(約7.5克),白朮(約3.75克),肉桂(約1.9克) 先用茵陳(約18.75克)煎湯代替水服用。

除疸丸:出自何廉臣的《重訂廣溫熱論》。

  • 硫磺(約112.5克),青礬(約37.5克) 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水製成丸,用生薑半夏粉(約37.5克)包裹丸外,每次服用3.75克或5.6克,一天服用兩次。

茵陳胃苓湯:出自萬密齋先生的《幼科發揮》。

  • 蒼朮(約3.75克),厚朴(約3.75克),炒廣陳皮(約5.6克),茯苓(約11.25克),白朮(約5.6克),桂枝(約1.9克),澤瀉(約5.6克),豬苓(約5.6克),炙甘草(約1.9克) 先用茵陳(約30克)煎湯代替水服用。

絳礬丸:出自《張氏醫通》。

  • 皂礬(約18.75克,用麵包裹燒紅),蒼朮(約18.75克),厚朴(約30克),廣陳皮(約22.5克),炒焦甘草(約11.25克) 將紅棗肉煮爛做成小丸,用生薑半夏粉(約37.5克)包裹丸外,每次服用約5.6克或7.5克,一天服用兩次,用淡薑湯送服。

梔子柏皮湯:仲景的方子。

  • 焦山梔(約18.75克),生甘草梢(約3.75克),生黃柏(約7.5克)

三豐伐水丸:出自王晉三先生的《古方選注》。

  • 製蒼朮(約375克),黃酒麴(約75克,與蒼朮一同炒至赤色),皂礬(約187.5克) 用醋浸泡後曬乾,放入陽城罐中以火煅燒,再用醋糊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30至40丸,用好酒或米湯送服。 *按語:據傳此方為張三丰仙人所傳,乃上清金蓬頭祖師所傳,治療黃腫病如土色,效果極佳。李時珍認為:絳礬丸的效果比不上此方。

代抵當湯:出自楊歷三先生的《寒溫條辨》。

  • 醋炒大黃(約7.5克),桃仁(約3.75克),炒穿山甲(約3.75克),醋炒莪朮(約3.75克),芒硝(約3.75克),當歸尾(約3.75克),生地(約3.75克),肉桂(約1.1克)

葉氏絳覆湯:出自葉天士先生的醫案。

  • 新絳(約5.6克),旋覆花(約11.25克),蔥白(約15公分),桃仁(約5.6克),當歸鬚(約5.6克),柏子仁(約11.25克)

當歸龍薈丸:出自陳修園先生的《時方歌括》。

  • 當歸(約37.5克),龍膽草(約37.5克),焦山梔(約37.5克),黃連(約37.5克),黃柏(約37.5克),黃芩(約37.5克),大黃(約18.75克),青黛(約18.75克),蘆薈(約18.75克),木香(約9.4克),麝香(約1.9克) 將以上藥材炒製後,用神麯糊製成丸,用薑湯送服,每次服用20丸。

加味三黃湯:即三黃甘草湯,出自沈樾亭先生的《驗方傳信》。

  • 大黃(約18.75克),黃連(約7.5克),黃芩(約7.5克),甘草(約7.5克),加入白蜂蜜(約37.5克)沖服。

五汁飲:同前。

  • 生蘿蔔汁(約480毫升),生薑汁(約120毫升),白蜂蜜(約240毫升),陳茶汁(約240毫升),生藕汁(約240毫升),混合均勻後隔水加熱,溫服。若無蘿蔔,可用萊菔子(約18.75克)加水浸泡一至二小時,絞汁代替。

三參冬燕湯:樊開周先生的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