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10)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10)
1. 第二節,未病之預防
王氏蠶矢湯,見王孟英先生《重訂霍亂論》。
晚蠶砂(五錢),生苡仁(四錢),大豆卷(四錢),絲通草(一錢),陳木瓜(三錢),仙露夏(一錢),焦山梔(錢半),青子芩(一錢),吳茱萸(三分,拌炒),川連(二錢)
地漿或陰陽水煎,稍涼徐服。
燃照湯,同前。
飛滑石(四錢),真川樸(一錢),焦山梔(二錢),青子芩(錢半),製半夏(一錢),淡香豉(三錢),省豆草(錢半)
水煎去滓研沖白蔻仁八分溫服
藿香左金湯,同前。
杜藿香(三錢),吳茱萸(二分),小川連(六分),新會皮(二錢),姜半夏(錢半),炒枳殼(錢半),炒車前(錢半),赤苓(三錢),細木通(一錢),建澤瀉(二錢),豬苓(錢半),六一散(四錢,包煎)
先用鮮括淡竹茹五錢,炒香鮮枇杷葉一兩,井水河水各一碗,煎至一碗,分兩次服。服後毋多飲茶,多飲茶則連藥吐出,不得藥力矣,切宜忍耐。
連樸飲,同前。
小川連(一錢),真川樸(二錢),石菖蒲(一錢),淡香豉(三錢),製半夏(一錢),焦山梔(三錢)
活水蘆根二兩煎湯代水。
回陽急救散,同前。
吳茱萸(一兩八錢),母丁香(一兩二錢),上桂心(八錢),硫黃(五錢),當門子(四錢)
五味共研極細,磁瓶密收,每二三分安臍中,以膏藥封之,一時即愈。孕婦忌貼。
按:此方藥雖猛峻,而僅取其氣由臍入腹,自能溫通臟腑以逐寒邪,不致傷陰,誠為善策。惟口渴苔黃,下利極熱者,顯為陽證,雖見肢冷脈伏,亦勿妄用此散,更張其焰也。
椒附白通湯合半硫丸,見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辨》。
川椒(二錢,炒黑),生附子(三錢,炒黑),淡乾薑(二錢),蔥白(三枚),豬膽汁(半燒酒杯,去渣後調入)
半硫丸,同前。
倭硫黃,姜半夏(各一兩)
為細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錢,開水下。
霍亂定中酒,見滬上各報。
樟冰,丁香,木香,大茴香(各三錢),罌粟膏(三錢),廣陳皮(二錢),滴燒酒(一斤)
按:此方專治霍亂、癟螺痧、吊腳痧、絞腸痧、胸郁腹痛痢疾等症。用此酒半茶匙,飲之即愈,極其靈驗。
新加附子理中湯,見王清任先生《醫林改錯》。
潞黨參(八錢),淡附片(四錢),淡乾薑(四錢),炒白朮(四錢),炙甘草(三錢),原桃仁(二錢),杜紅花(二錢)
按:吐瀉一見轉筋,身冷汗多,非此方不可,莫畏病人大渴飲冷,不敢用。
來復丹,見宋《和劑局方》。
玄精石,倭硫黃,牙硝(各一兩),賴橘紅,小青皮,五靈脂(各二錢)
上藥為末,醋糊丸,每服二錢,或三十丸,空心醋湯下。
白話文:
第二節,預防疾病
王氏蠶矢湯,出自王孟英先生《重訂霍亂論》。
晚蠶砂(15克),生薏仁(12克),大豆卷(12克),絲通草(3克),陳木瓜(9克),仙露夏(3克),焦山梔(4.5克),青子芩(3克),吳茱萸(1克,拌炒過),川連(6克)
用地漿(即泥土沉澱的澄清液)或陰陽水(一半熱水一半冷水)煎煮,稍微放涼後慢慢服用。
燃照湯,同上。
飛滑石(12克),真川樸(3克),焦山梔(6克),青子芩(4.5克),製半夏(3克),淡香豉(9克),省豆草(4.5克)
用水煎煮,去除藥渣,再用藥湯沖服研磨成粉的白蔻仁(2.4克),溫服。
藿香左金湯,同上。
杜藿香(9克),吳茱萸(0.6克),小川連(1.8克),新會皮(6克),姜半夏(4.5克),炒枳殼(4.5克),炒車前(4.5克),赤苓(9克),細木通(3克),建澤瀉(6克),豬苓(4.5克),六一散(12克,用布包起來煎)。
先用新鮮的括淡竹茹(15克),炒香的新鮮枇杷葉(30克),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分兩次服用。服藥後不要多喝茶,多喝茶會把藥吐出來,無法發揮藥效,一定要忍耐。
連樸飲,同上。
小川連(3克),真川樸(6克),石菖蒲(3克),淡香豉(9克),製半夏(3克),焦山梔(9克)
用新鮮蘆根120克煎湯代替水來煎藥。
回陽急救散,同上。
吳茱萸(54克),母丁香(36克),上桂心(24克),硫黃(15克),當門子(12克)
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磁瓶密封保存,每次取約0.6-0.9克敷在肚臍上,用膏藥封住,很快就能見效。孕婦忌用。
說明:這個方子的藥性雖然猛烈,但是只是讓藥氣從肚臍進入腹部,能溫暖疏通臟腑來驅散寒邪,不會損傷陰液,確實是個好方法。但是,如果出現口渴、舌苔發黃、腹瀉且很熱等明顯陽熱證狀,即使出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也不要隨意使用這個散劑,以免火上澆油。
椒附白通湯合半硫丸,出自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辨》。
川椒(6克,炒黑),生附子(9克,炒黑),淡乾薑(6克),蔥白(3根),豬膽汁(約半個小酒杯,去渣後調入)
半硫丸,同上。
倭硫黃,姜半夏(各30克)
將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細末,用蒸熟的餅做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3-6克,用開水送服。
霍亂定中酒,出自上海各報。
樟冰,丁香,木香,大茴香(各9克),罌粟膏(9克),廣陳皮(6克),滴燒酒(500毫升)
說明:這個方子專門治療霍亂、癟螺痧、吊腳痧、絞腸痧、胸悶腹痛痢疾等症狀。用此酒半茶匙,喝下去就能見效,非常靈驗。
新加附子理中湯,出自王清任先生《醫林改錯》。
潞黨參(24克),淡附片(12克),淡乾薑(12克),炒白朮(12克),炙甘草(9克),原桃仁(6克),杜紅花(6克)
說明:如果出現吐瀉,同時伴有抽筋、身體發冷、大量出汗等症狀,必須用這個方子,不要因為病人非常口渴想喝冷飲而不敢用。
來復丹,出自宋代《和劑局方》。
玄精石,倭硫黃,牙硝(各30克),賴橘紅,小青皮,五靈脂(各6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製成糊狀做成藥丸,每次服用6克,或約30顆藥丸,在空腹時用醋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