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9)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9)

1. 第二節,未病之預防

觀音救急丹,見甬東王松堂先生《經驗各科秘方輯要》。

真硃砂,雄黃精(各六兩),蓽茇(二錢),梅冰(二錢半),明礬(一兩),月石(二兩),牙硝(四兩,後下),當門子(二錢五分),真佛金(二百張)

上藥研末,用磁瓶收貯。每裝一分,黃蠟封口,切勿泄氣。如遇有急痧等症,急用此丹,先點兩眼角,再取半分,放入臍內,以膏藥貼之甚驗。若遇重症,可將余丹放舌上,陰陽水送服,無不立效。

按:王松堂自云:此丹功力甚大,即死一時,還可回生。孕婦忌服,小兒減半。

行軍散,見王孟英先生《重訂霍亂論》。

西牛黃,當門子,真珠,梅冰,蓬砂(各一錢),明雄黃(飛淨,八錢),火硝(三分),飛真金(二十頁)

上藥研極細如粉,再合研勻,磁瓶密收,以蠟封之。每三四分涼開水調下。

飛馬金丹,見沈樾亭先生《驗方傳信》。

巴豆霜,廣木香,賴橘紅(各三錢),五靈脂,廣鬱金生打,上雄黃,制錦紋(各一兩),飛辰砂(五錢),明乳香,淨沒藥,山慈菇,百草霜(各二錢)

各稱另研淨末分兩,再合研一時許,合勻。米醋法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隔紙曬乾,緊貯磁器,置高燥處。二十歲以上者,每服十二丸。稟強者,加三丸。老幼隨減,三兩歲者七丸,或五丸,七八十歲者九丸。溫開水送下,半日或一二時許,非吐必瀉。孕婦遇急症,七丸為度。

藿香正氣散,見王孟英先生《重訂霍亂論》。

藿香(三兩),川樸,陳皮,桔梗,白朮,半夏(各二兩),大腹皮,白芷,浙茯苓,蘇葉(各三兩),炙甘草(一兩)

上十一味為末,每三錢姜三片棗三枚煎服。

紅靈丹,同前。

硃砂,牙硝(各一兩),飛雄黃,蓬砂(各六錢),煅礞石(四錢),梅冰,當門子(各三錢),飛真金(五十頁)

每一分涼開水送下,小兒減半。

周氏化濁湯,見周雪樵先生《中國醫學報》。

真川樸(錢半),杜藿梗(一錢),青子芩(錢半),前胡(一錢),佩蘭葉(一錢),大腹皮(一錢),小枳實(一錢),淡香豉(錢半),焦山梔(錢半),紫金片(二分,開水洋沖)

控涎丹,見陳無擇先生《三因方》。

白芥子,甘遂,大戟(各一兩)

研末薑汁糊丸,每服十丸,重則三十丸,淡薑湯送下。

吳氏四苓湯,見吳又可先生《溫疫論》。

帶皮苓(四錢),豬苓(二錢),澤瀉,廣皮(各錢半)

藿樸胃苓湯,樊開周先生《經驗方》。

杜藿梗(三錢),真川樸(一錢),杜蒼朮(八分),炒廣皮(錢半),炙甘草(五分),生曬術(錢半),浙茯苓(三錢),豬苓(錢半),建澤瀉(錢半),官桂(五分)

白話文:

第二節,未病之預防

觀音救急丹,出自甬東王松堂先生的《經驗各科秘方輯要》。

成分:真硃砂、雄黃精(各六兩),蓽茇(二錢),梅冰(二錢半),明礬(一兩),月石(二兩),牙硝(四兩,最後加入),當門子(二錢五分),真佛金(二百張)。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磁瓶密封保存。每份裝一分,用黃蠟封口,避免漏氣。

用法:遇到急性痧症等急病時,立即使用此藥,先點在兩眼角,再取半分放入肚臍內,用膏藥貼上,效果很好。如果病情嚴重,可將剩餘的藥粉放在舌頭上,用陰陽水(一半熱水一半涼水)送服,效果顯著。

注意事項:王松堂先生說此藥藥力很強,即使是快要死的人,也能救活。孕婦忌用,兒童用量減半。

行軍散,出自王孟英先生的《重訂霍亂論》。

成分:西牛黃、當門子、真珠、梅冰、蓬砂(各一錢),明雄黃(提煉過的,八錢),火硝(三分),飛真金(二十頁)。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混合研磨均勻,用磁瓶密封保存,用蠟封口。

用法:每次取三四分,用涼開水調服。

飛馬金丹,出自沈樾亭先生的《驗方傳信》。

成分:巴豆霜、廣木香、賴橘紅(各三錢),五靈脂、廣鬱金(生用)、上雄黃(處理過的)、制錦紋(各一兩),飛辰砂(五錢),明乳香、淨沒藥、山慈菇、百草霜(各二錢)。

製法:將各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再混合研磨約一小時,使之均勻。用米醋製成藥丸,用金箔包衣,大小如綠豆,隔紙曬乾,緊密封存在磁器中,放置在高燥的地方。

用法:二十歲以上的人,每次服用十二丸。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增加三丸。老人和小孩用量酌減,三兩歲的小孩服用七丸或五丸,七八十歲的老人服用九丸。用溫開水送服,服用後約半天或一兩個小時,必定會出現嘔吐或腹瀉。孕婦如果遇到急症,服用七丸為限。

藿香正氣散,出自王孟英先生的《重訂霍亂論》。

成分:藿香(三兩),川樸、陳皮、桔梗、白朮、半夏(各二兩),大腹皮、白芷、浙茯苓、蘇葉(各三兩),炙甘草(一兩)。

製法:將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取三錢,用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水服用。

紅靈丹,同上(出自王孟英先生的《重訂霍亂論》)。

成分:硃砂、牙硝(各一兩),飛雄黃、蓬砂(各六錢),煅礞石(四錢),梅冰、當門子(各三錢),飛真金(五十頁)。

用法:每次取一分,用涼開水送服,兒童用量減半。

周氏化濁湯,出自周雪樵先生的《中國醫學報》。

成分:真川樸(一錢半),杜藿梗(一錢),青子芩(一錢半),前胡(一錢),佩蘭葉(一錢),大腹皮(一錢),小枳實(一錢),淡香豉(一錢半),焦山梔(一錢半),紫金片(二分,用開水沖服)。

控涎丹,出自陳無擇先生的《三因方》。

成分:白芥子、甘遂、大戟(各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糊狀,製成藥丸。

用法:每次服用十丸,病情嚴重者可服用三十丸,用淡薑湯送服。

吳氏四苓湯,出自吳又可先生的《溫疫論》。

成分:帶皮茯苓(四錢),豬苓(二錢),澤瀉、廣陳皮(各一錢半)。

藿樸胃苓湯,出自樊開周先生的《經驗方》。

成分:杜藿梗(三錢),真川樸(一錢),杜蒼朮(八分),炒廣陳皮(一錢半),炙甘草(五分),生曬白朮(一錢半),浙茯苓(三錢),豬苓(一錢半),建澤瀉(一錢半),官桂(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