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2)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 衛生及預防 (2)

1. 第一節 已病之衛生

凡疫皆然,亦凡病皆然,正不獨濕溫時疫一種耳。

五擇醫宜精,任醫宜專也。王孟英先生曰:選醫難於選將,選得矣,或從有虛名而無實學,或飽學而非通才,或通才而無卓識,或見到而無膽略,或有膽而少周詳,皆不足以愈大證也。然則如何而可服其藥耶?但觀其臨證時,審問精詳,心思周到,辨證確切,方案明通,言詞直爽近情,舉止落落大方者,雖向未謀面之人,亦一見而知為良醫矣,其藥可服也。周雪樵先生曰:病者之安危,即為醫家之榮辱。

苟始終信任之,醫家之於病人,自有密切之關係,若朝暮易醫,則各騁意見,各施治法,勢必溫涼雜投,築室道謀,無一人任其咎而後已。而最為僨事者,則病家之略知醫藥者也,愈病不足,掣肘有餘,最為良醫之阻力。凡於方藥之有力量者,必不敢服,曰:恐其誤治也。於方藥之能速效者,又不敢服,曰:嫌其霸道也。

及得至平易之方,則安然服之。病而不效,則又歸其咎於醫,曰:今固無良醫也。有如是之病家,而後投其所好,乃有今日之所謂名醫。故醫師之良者,不但不沾染病家之習氣,尤貴開通病家之智識。

六購藥宜謹,察藥宜慎也。徐洄溪先生曰:當時藥不市賣,皆醫者自取而備之。迨其後有不常用之品,後人欲得而用之。尋求採訪,或誤以他物充之。或以別種代之。又肆中未備,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藥遂失其真矣。藥失其真,藥性必殊,即審病極真,處方極當,奈其藥非當時之藥,則效亦不可必矣。

今之醫者,惟知定方,其藥則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雖有神醫,不能以假藥治真病也。陸定圃先生曰:藥之偽者不必論,即尋常藥品,肆中人粗心,往往以他物攙溷,以親自檢視,方免舛誤。有桐鄉陳李氏子,夏月霍亂,延醫定方,有製半夏二錢,適藥肆人少,而購藥者眾,誤以製附子與之。服後腹即大痛發狂,口中流血而卒。

李歸咎於醫,醫謂藥不誤,必有他故。索視藥渣,則附子在焉,遂控藥肆於官,愧以金乃已。此皆不辨藥品而致誤也,可不敬且懼乎。

白話文:

第一節:生病時的保健

所有疾病的發生都是一樣的道理,不只是濕溫時疫這種病而已。

選擇醫生要精明,一旦選定就要專一信任。王孟英先生說過:選醫生比選將領還難。選到了,有時會遇到徒有虛名而沒有真才實學的,或是學問豐富卻不是通才的,或是通才卻沒有遠見的,或是見解獨到卻沒有膽識魄力的,或者是有膽識卻不夠周詳的,這些都不足以治好大病。那麼,要如何才能放心地吃他開的藥呢?只要觀察醫生看診時,問診是否仔細詳盡,心思是否周到,辨證是否準確,處方是否明確通達,說話是否直率又合乎情理,舉止是否落落大方,即使是從未見過面的人,也能一眼看出他是個好醫生,他的藥就可以放心吃。周雪樵先生也說過:病人的安危,就是醫生的榮譽和責任。

如果能從頭到尾都信任醫生,醫生和病人之間自然會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早晚換醫生,每個醫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各自施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定會造成藥性寒熱混雜,像蓋房子卻和不同的人商量,沒有一個人願意承擔責任。而最會壞事的就是那些略懂醫藥的病人,他們對治病沒有幫助,反而處處阻礙,是好醫生最大的阻力。凡是藥性強的藥,他們一定不敢吃,說:「怕醫生誤診。」凡是藥效快的藥,他們又不敢吃,說:「嫌藥性太霸道。」

等到得到最平淡普通的藥方,他們就安心地吃了。病沒好,又把責任歸咎於醫生,說:「現在實在沒有好醫生了。」有這種想法的病人,醫生為了迎合他們,才會有今天所謂的「名醫」。所以,好的醫生不僅不應該沾染病人的壞習慣,更應該開導病人,增長他們的醫學知識。

購買藥材要謹慎,檢查藥材要仔細。徐洄溪先生說:以前的藥材不是在市場上買賣,都是醫生自己採集準備的。後來有些不常用的藥材,後人想用時,就去尋求採訪,有時會把其他東西當成它,或者用其他種類來代替。加上藥店沒有準備,就用相似的藥材來欺騙顧客,藉此牟利,這樣藥材就失去了原有的真實性。藥材失去真實性,藥性一定會不同。即使診斷非常準確,處方非常恰當,但如果藥材不是當時的藥材,藥效也就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了。

現在的醫生只知道開藥方,而藥材都是由病人自己去藥店購買,所以真假難辨。即使有神醫,也不能用假藥來治真病。陸定圃先生說:藥的真假不用說,即使是常見的藥材,藥店的人粗心大意,也常常會把其他東西摻雜進去。一定要親自檢查,才能避免錯誤。有個桐鄉陳李氏的兒子,夏天得了霍亂,請醫生開藥方,其中有製半夏二錢。剛好藥店人手不夠,買藥的人又多,誤把製附子給了他。他服藥後腹痛劇烈,發狂,口吐鮮血而死。

李家把責任歸咎於醫生,醫生說藥方沒有錯誤,一定有其他原因。於是檢查藥渣,發現裡面有附子,就控告藥店。藥店最後賠了錢才算了事。這都是因為不辨藥材真假而造成的錯誤,怎能不敬畏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