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11)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11)
1. 第三節,濕溫之化症
若面目一身俱黃,黃而且腫者,名曰黃腫,必先觀其色之明暗,如黃色鮮明,溺色老黃且澀者,此熱重於濕也。治宜茵陳蒿湯,送下神芎導水丸,速瀉其黃以退腫,繼以吳氏二金湯調理之。如色黃昏暗,溺色淡黃不利者,此濕重於熱也。治宜茵陳胃苓湯,送下三豐伐木丸,急去其黃以消腫,繼以茵陳五苓散調治之。
惟其間腫而且脹者,首推胃苓五皮湯,最穩而靈,腫而且喘者,五子五皮飲,亦多奏效。
氣實脹者,或因食積,或因痞塊,先有物在胃腸中,而後脹形於外也。按之則堅,腹脹不減,先宜消導以化之。早服程氏和中丸,晚服葉氏寬膨散,效者甚多。如或不效,必是久病入絡,絡鬱則脹也。當先辨其濕滯在絡者,開鬱通絡飲,調下寬膨散主之。瘀積在絡者,香殼散煎湯,調下代抵當丸主之。
甚則間服巢氏陰陽攻積丸,不拘濕積瘀積蟲積,皆能奏效。此即《內經》去郁陳莝之穩法也。切不可大劑峻攻,醫者雖取效一時,病者雖暫快數日,往往一二旬間,脹反愈堅,中氣傷殘而斃,草醫包治脹病,每結惡果者,多由於此。
氣虛脹者,多因病後不講衛生,不知禁忌,一復再復,脾胃久傷而化脹,此虛氣在於統腹膜之中,徐洄溪所謂脹俱在腸外三焦膈膜之間是也。其外雖脹,其中無物,按之則濡,扣之有聲,抑之不痛,時脹時減,切不可攻,攻之即死,宜用溫補兼辛通法。早服程氏白朮丸,補其虛以化滯,夜服局方禹餘糧丸,暖水臟以通陽,耐心靜養,緩緩奏功,繼以半硫理中丸,溫補脾陽以寬之。濟生腎氣丸,溫通腎陽以消之。
此即《內經》宣布五陽之正法也。外治惟針法,最能取效,若病家急於救效,醫家急於建功,每見速死則有之。而病之能痊,一無反覆者,則百不見一二也。醫家病家,切宜慎重。
以上濕溫化症,但舉其大要而言,其餘變症甚多,未能一一曲盡,閱者諒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全身和臉部都發黃,而且黃色中帶腫脹,這種情況叫做「黃腫」。首先要觀察黃色的明暗程度。如果黃色鮮明,而且小便顏色很深、排尿困難,這表示體內熱邪比濕邪嚴重。治療上應該使用茵陳蒿湯,再搭配神芎導水丸,快速排除黃疸並消除腫脹,之後再用吳氏二金湯來調理。如果黃色暗淡,小便顏色淺黃而且排尿不順暢,這表示體內濕邪比熱邪嚴重。治療上應該使用茵陳胃苓湯,再搭配三豐伐木丸,迅速去除黃疸並消除腫脹,之後再用茵陳五苓散來調理。
如果病人是腫脹而且腹部也脹滿,首選胃苓五皮湯,效果最穩定也最靈驗。如果病人是腫脹而且喘氣,五子五皮飲也多半有效。
如果是氣實導致的腹脹,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或是體內有腫塊,先是胃腸裡有東西,然後才表現出腹脹的樣子。按壓腹部會感覺堅硬,而且腹脹不會減輕。這種情況要先用消食導滯的方法來治療。早上服用程氏和中丸,晚上服用葉氏寬膨散,效果通常很好。如果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病程太久,病邪已經深入經絡,經絡鬱結才會導致腹脹。應該先辨別清楚是濕邪滯留在經絡,可以用開鬱通絡飲,搭配寬膨散來治療。如果是瘀血積存在經絡,可以用香殼散煎湯,搭配代抵當丸來治療。
嚴重的時候,可以間歇服用巢氏陰陽攻積丸,無論是濕邪、瘀血還是蟲積造成的腹脹,都能夠有效治療。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去除體內積滯的穩妥方法。絕對不可以使用大量猛烈的藥物來攻擊,即使醫生能暫時見效,病人也可能暫時感到舒服幾天,但往往一兩個星期後,腹脹反而更加嚴重,導致體內元氣受損而死亡。那些江湖郎中包治腹脹的,常常會造成不良後果,大多是因為這個原因。
如果是氣虛造成的腹脹,多半是因為生病後不注意衛生,不忌口,導致病情反覆發作,脾胃長期受損而導致腹脹。這種情況是虛弱的氣停留在腹膜之中,徐洄溪所說的腹脹是發生在腸道外和三焦膈膜之間,就是這個意思。雖然外表看起來腹脹,但肚子裡沒有東西,按壓腹部會感覺柔軟,敲擊腹部會發出聲響,按壓時不覺得疼痛,腹脹時輕時重。這種情況絕對不可以攻伐,攻伐會導致死亡。應該使用溫補同時兼顧辛散通氣的方法來治療。早上服用程氏白朮丸,用來補虛並化解滯留;晚上服用局方禹餘糧丸,用來溫暖水臟並疏通陽氣。要耐心靜養,慢慢就會見效,之後再用半硫理中丸,溫補脾陽來寬解腹脹。濟生腎氣丸,用來溫通腎陽來消除腹脹。
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宣發五陽的正當方法。外治方面,針灸最能見效。如果病人和醫生都急於見效,往往會導致病人迅速死亡。而真正能夠治癒並且不再復發的,百個病人中難見一兩個。醫生和病人都應該謹慎對待。
以上所說的都是濕溫導致的腹脹大體上的情況,其他變化多端的病症還有很多,不能一一詳細說明,希望讀者能夠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