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10)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10)
1. 第三節,濕溫之化症
總而言之,孕婦及體虛人,不論赤痢、白痢、赤白痢等,最為難治。惟歸連石斛湯,加佛手花、代代花、鮮茉莉花等,最穩而靈,取其既能潤腸祛積,開胃運氣,又不傷胎礙虛也。臨症時,從此方加減,庶免貽人口舌之譏。
庚,濕溫化水痘
水痘者,小如蠶豆,大如豌豆,表皮隆起而為水泡,中多凹陷,始初為透明漿液狀,繼則變為不透明乳液狀,且帶膿性,常混有多數之圓形細胞,惟色淡漿稀,故曰水痘。皆由濕溫兼風,鬱於骨表而發。約有黃赤二種,色黃而含有氣水者,曰黃痘(東醫名含氣性水痘),色赤而含有血液者,曰赤痘(東醫名出血性水痘)。
亦有夾疹而出者,有夾正痘而出者,若先水痘收功後,而後發疹或正痘,其疹及痘必輕,此症多發於小兒,大人亦偶有之。將發時,身俱發熱,皮膚如灼,或苦癢,最初發現於顏面,漸次及於軀幹四肢,三五日後,水痘乾燥,成為灰色,或類褐色之痂皮,至七日,則不留瘢痕而剝落。然亦有留皮膚瘢痕者。
因患者搔破水泡之際,真皮受損傷所致,其見點,起發,灌漿,結痂,速則止於五六日之間,緩則約歷二周至三周,辨法,雖同一水痘,同為皮薄色嬌。而黃色水痘,一出如豆殼水疱,赤色水痘,一出有紅點水疱,皆從水泡膿泡而結痂,然總不似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也。治法,黃色水痘,當用五葉蘆根湯透解之。
繼與加味五皮飲,解其皮膚之餘濕,赤色水痘,當用加味翹荷湯,清解之。繼用防風解毒湯,清其皮膚之餘熱,終則統用三豆甘草湯以善後。
辛,濕溫化腫脹
濕溫所以化腫脹者,或因本病延久而發,或因宿病夾症而發。有但腫而不脹者,有但脹而不腫者,有腫而兼脹者,有腫脹而兼氣喘者。辨其症,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腎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腫在頭面四肝,脹在胸腹臟腑,試舉其大要而條治之。
陽水腫者,熱蒸濕浮,襲入皮膚也。腫由面目先起,自上而下,皮膚如灌氣狀,以指按之。隨手而起,大便不爽,小便黃熱,時或赤澀,甚則氣粗而喘,皆由氣鬱不舒所致。治在肺而發散之,《內經》所謂開鬼門是也。輕則香蘇五皮飲,重則麻杏三皮飲,使濕熱從微汗而泄,汗透則腫自消,繼以茵陳胃苓湯,健運脾胃以善後。
陰水腫者濕重熱輕,鬱結脈絡也。腫自兩足先起,由下而上,皮膚如裹水狀,以指按之,窅而不起,大便溏滑,溺短渾濁,時或點滴,甚則氣短而喘,皆由水停不行所致。治在腎而滲利之,《內經》所謂潔淨府是也。輕則椒目五苓散,重則麻附五皮飲,使水濕從溺道而泄,溺暢則腫自消,繼以香砂春澤湯,溫補脾腎以善後。
白話文:
總而言之,孕婦和體質虛弱的人,不論是赤痢、白痢還是赤白痢,都非常難以治療。只有歸連石斛湯,再加上佛手花、代代花、新鮮茉莉花等藥材,最為穩妥有效,因為它既能潤滑腸道、消除積滯,又能開胃健脾、調理氣機,而且不會傷害胎兒、加重體虛。臨床治療時,以此方為基礎加減藥物,可以避免遭到別人的批評。
庚,濕溫引起的水痘
水痘,小的像蠶豆,大的像豌豆,皮膚表面隆起形成水泡,中間多有凹陷。剛開始是透明的漿液狀,之後變成不透明的乳液狀,而且帶有膿性,常常混雜著許多圓形細胞。水痘的顏色淡,漿液稀薄,所以叫做水痘。水痘都是因為濕溫夾雜著風邪,鬱積在皮膚表面而發生的。水痘大概有黃色和紅色兩種,顏色黃並且含有氣泡的水痘,叫做黃痘(現代醫學稱為含氣性水痘);顏色紅並且含有血液的水痘,叫做赤痘(現代醫學稱為出血性水痘)。
也有水痘與疹子同時發出的情況,也有水痘與正痘同時發出的情況。如果先發水痘,水痘痊癒後才發疹子或正痘,那麼疹子和正痘通常會比較輕微。水痘多發於兒童,成人偶爾也會發生。發病時,全身發熱,皮膚像被灼燒一樣,或者感到瘙癢。水痘最先出現在臉上,然後逐漸蔓延到軀幹和四肢。三五天後,水痘會乾燥,變成灰色或褐色的痂皮,大約七天左右,痂皮就會脫落,不留下疤痕。但也有些會留下疤痕,那是因為患者抓破水泡時,真皮層受到了損傷。水痘的病程,快則五六天,慢則兩三週,病程包括:水痘出現、長大、灌滿漿液、結痂。水痘的辨別方法,雖然都是皮薄嬌嫩,但黃色水痘初起時像豆殼般的水泡,紅色水痘初起時則有紅色點狀水泡。水痘都會從水泡、膿泡發展到結痂,但總不如正痘那樣根部圓潤緊密。治療方法,黃色水痘,應當用五葉蘆根湯來透發解毒。
然後使用加味五皮飲,解除皮膚殘留的濕氣;紅色水痘,應當用加味翹荷湯來清熱解毒。接著用防風解毒湯,清除皮膚殘留的熱邪,最後用三豆甘草湯來調理善後。
辛,濕溫引起的腫脹
濕溫之所以會引起腫脹,有的是因為本病拖延時間過長而發生,有的則是因為原有的疾病夾雜著濕溫而發生。有的只有腫而沒有脹,有的只有脹而沒有腫,有的既腫又脹,有的腫脹還伴有氣喘。辨別這些症狀,腫在體表,屬於水邪;脹在體內,屬於氣滯。腫分為陽水和陰水,脹分為氣實和氣虛。因為濕熱和濁邪停滯而導致的水腫,屬於陽水;因為肺、脾、腎虛弱導致的水液外溢,屬於陰水。濁氣停留在上,屬於實脹;中焦脾胃功能失調,屬於虛脹。從發病部位來看,腫在頭面和四肢,脹在胸腹和臟腑。以下簡要說明腫脹的辨證和治療方法。
陽水腫,是由於熱邪蒸騰,濕邪浮溢,侵襲皮膚而造成的。水腫從面部開始,由上而下,皮膚像充氣一樣,用手指按壓,會隨即彈起。患者大便不暢,小便黃赤,有時會出現排尿困難,嚴重時會氣喘,這些都是由於氣機鬱滯不暢所導致的。治療的重點在於宣發肺氣,《黃帝內經》所說的「開鬼門」就是這個意思。症狀輕的,可以用香蘇五皮飲;症狀重的,可以用麻杏三皮飲,使濕熱從微汗排出,汗透了,水腫自然會消退。之後再用茵陳胃苓湯,健運脾胃來調理善後。
陰水腫,是由於濕邪重於熱邪,鬱積在經絡之中而造成的。水腫從雙腳開始,由下而上,皮膚像包裹著水一樣,用手指按壓,會凹陷下去而不能立即恢復。患者大便稀溏,小便短少渾濁,有時點滴不出,嚴重時會氣短而喘,這些都是由於水液停滯不通所導致的。治療的重點在於滲利腎水,《黃帝內經》所說的「潔淨府」就是這個意思。症狀輕的,可以用椒目五苓散;症狀重的,可以用麻附五皮飲,使水濕從小便排出,小便暢通了,水腫自然會消退。之後再用香砂春澤湯,溫補脾腎來調理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