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小便

又可氏曰。熱結膀胱。小便閉寒。而不及陰證。(陰證下更宜有陰證字。)亦有小便不利。甚至閉寒。夫膀胱腎之府。腎和則能出。今腎受邪。則戚促不施於膀胱。而膀胱為死藏。容而不出。泄而不覺。有而如無。因腎氣之通否。經云。腎主二陰。是也。故小便閉塞。小便不利。

雖利而稀。治在少陰。宜真武去朮。腎氣一通。則膀胱得蘇。而小便便利。若尚難利者。外灸石門。從內外內陽。必利焉。此證間有。時師見其大便亦秘久不通。固無意投附子。妄引開北得南風之譬。以大黃下之。速死於倏忽。亦不鮮也。豈不愾哉。

小便閉寒。不論陰陽二證。必少腹結塊。其塊日漸腫大。有至於臍上。每苦急迫。但陰證不急迫而苦。如無害者也。醫藥得法。雖小便利。結塊未消盡。為腎氣尚不全復。服附子勿懈。塊盡腎復。但此證神氣惛憒者。煩躁不寧者。腹滿加噦者。皆屬不治。

又有初小便不利。卒至於一日夜。僅一二行。通則利二三合。是膀胱津液滿而自泄也。與遺尿同趣。非腎氣通而利也。並宜真武去朮。又有陰證而小便數急淋痛者。伏邪傳腎及膀胱也。治以附子劑通少陰。以益元散解膀胱熱。不得純用豬苓輩。疏泄膀胱。恐日後有助下利之弊。

一婦人陰證。神氣惛悶。小便閉塞。數日不通。小腹結塊。大如氣球。醫以手術。按而出之。卒脫氣而死。

一貴妃陰證。神氣恍惚。大便十數日不行。已至腹滿。小便亦不利。一醫欲下之。但以無胃實證。且腹中時為水聲。余固持不攻。已而小便快利。得二三合。則便額上出冷汗。淋漓欲流。四肢逆冷。急投四逆湯。回陽而愈。

上件二則。尋常所不見。姑記具參考。

2. 前後虛實

先實後虛。又可氏概為失下。血液搏盡證。亦有未然者。伏邪欲潰之際。熱勢日張。殆為胃實狀而不實。隱然該見少陰證。此為上盈下虛。終不可攻之。

3. 脈厥(宜與後條查看。)

脈厥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此三句著眼處。如此而脈厥。果是陽證也。舌無胎。腹不硬不痛。尿不甚赤而脈厥。果是陰證也。故下條云。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是也。

4. 體厥

體厥一證。施幼聲醫案中。論之詳悉。又有藏結亦體厥。厥陰篇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結。夫藏結者。無陽證而體厥。至其困極則體厥。陽證隱焉。二者皆躁煩。殆乎難辨別。但此證常無。有所逢亦甚稀。其候難明言。特就煩躁上論之。偏在躁擾無寧刻。與有安靜之時而已。

5. 伏邪傳少陰

所謂伏邪傳少陰者。初熱勢日張。微渴微煩。或大便下利。如協熱利狀。或大便秘而不通。而無所苦。心下似滿非滿。似硬不硬。按之似痛亦不覺。小便微赤而稀疏。或癃閉不通。勢如欲旦夕傳胃狀。而奄忽見善眠證。欲嘔不嘔。欲吐不吐。是少陰之確證也。人視其善眠。以為邪勢折。

醫亦安焉不省。概投茈胡劑。延捱引日。遂至於危殆。若果邪勢之折。當精神微蘇。口思食飲。諸證隨衰。今熱不減利不止。舌增乾燥。胎雖薄不脫。神氣恍惚。如有如無。於是急不通腎氣。水源先涸。真氣內憊。恐有噬臍之悔矣。宜加減真武湯茯苓四逆湯輩。

6. 下虛上盈

所謂伏邪分傳於胃腎二藏。名為上盈下虛。其證上中二焦。大熱大渴。口燥舌乾。黑始生芒刺。(或無胎。)耳聾不食。煩燥譫語。是逆頭痛如破。鼻衄如濺。是邪傳於胃也。亦至夜間。大便滑泄。小便稀疏。日夜僅行一二。時時腹痛為水聲。或為往來蛙鳴。惛惛善眠。手足時厥。

是邪傳於腎也。二藏證兼見者。假令大熱短氣。心下硬急。與附子無辭。二藏證該見。其脈沈眩而數。或數疾如急湍。如此脈證。最為難治。就上欲攻腎。則有害於胃。欲回下虛。反助上實。將虛實兼療乎。王叔和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也。言巧似是。其理實遲。夫病有淺深。

治有先後。能得其法。便有一舉兩得者。夫下虛不溫。腎氣不通。則上實不降。上實不降。則大熱不減。亦非參附養榮輩緩劑之可救。故舍附子。無如之何而已。余竊考之。伏邪本雖甚。分傳之上下二藏。則熱勢不專一。自易制之理也。雖然。上熱反劇於胃家實。熇熇然勢不可當何也。

夫邪入於少陰。腎氣動而不寧。上有感招之實熱。少陰之火。隨而奔騰。混同為一。以張分外之熱。但陰火之性。煽而揚之。延蔓之速。猶燎原之火。不可向近也。故欲治之。所謂先平治腎氣。引火歸原。則壯熱頗半減。胃中唯餘五分之客熱。使其勢孤弱。自易化耳。是以余於真武湯中。

去朮加甘草。以療此證。所以然也。夫壯熱之氣。苦寒以清之。為治之常法。唯有於溫疫少陰證。並上盈下虛。便用常法。反激而不服。其弊逮下虛之所。轉增虛候。於是甘以緩之。則激者下降。烈焰自熄。即柔能勝剛之義也。

加減真武湯

茯苓,芍藥,附子,生薑,甘草

上五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冷服。若熱甚。津液涸竭者。加熊膽童子小便服之。

甘草降火。芍藥養榮。又二味戮力。以和胃氣。茯苓利小便。治心煩。生薑化飲回陽。(所以不用幹姜嫌其燥熱也)附子通腎氣。引火歸原。歸原則津液隨生。邪氣自化。其所以冷服。資一以潤上之二焦。一以停藥力不下走。但此劑雖有甘草芍藥。以滋辛熱。猶恐有抱薪投火之弊。故至津涸者。加膽汁童便。以護燥清熱。亦長沙之遺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