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小便

又可氏曰。熱結膀胱。小便閉寒。而不及陰證。(陰證下更宜有陰證字。)亦有小便不利。甚至閉寒。夫膀胱腎之府。腎和則能出。今腎受邪。則戚促不施於膀胱。而膀胱為死藏。容而不出。泄而不覺。有而如無。因腎氣之通否。經云。腎主二陰。是也。故小便閉塞。小便不利。

雖利而稀。治在少陰。宜真武去朮。腎氣一通。則膀胱得蘇。而小便便利。若尚難利者。外灸石門。從內外內陽。必利焉。此證間有。時師見其大便亦秘久不通。固無意投附子。妄引開北得南風之譬。以大黃下之。速死於倏忽。亦不鮮也。豈不愾哉。

白話文:

又可氏認為,當膀胱內有熱結積聚,導致小便閉塞且寒冷,而這不屬於陰證,但也有可能是小便不暢甚至閉塞且寒冷。因為膀胱是腎的府,腎氣和順就能正常排泄小便,如今腎氣受邪氣影響,便無法正常運作膀胱,導致膀胱如同死藏,容納而不排泄,排泄而不自知,有而如無。這是因為腎氣是否通暢至關重要,古籍中說:「腎主二陰」,正是這個道理。所以當小便閉塞、不暢,甚至暢通但稀薄,都應該治療少陰,宜用真武湯去朮,讓腎氣通暢,膀胱才能恢復功能,小便也就能順利排出。如果小便仍然排泄困難,可以在外灸石門穴,内外雙管齊下,就能讓小便暢通。

有些時候,醫生看到病人大便也長期秘結不通,便不考慮用附子,反而誤用開北得南風的比喻,用大黃瀉下,結果病人很快便死亡,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真是令人嘆息啊!

小便閉寒。不論陰陽二證。必少腹結塊。其塊日漸腫大。有至於臍上。每苦急迫。但陰證不急迫而苦。如無害者也。醫藥得法。雖小便利。結塊未消盡。為腎氣尚不全復。服附子勿懈。塊盡腎復。但此證神氣惛憒者。煩躁不寧者。腹滿加噦者。皆屬不治。

又有初小便不利。卒至於一日夜。僅一二行。通則利二三合。是膀胱津液滿而自泄也。與遺尿同趣。非腎氣通而利也。並宜真武去朮。又有陰證而小便數急淋痛者。伏邪傳腎及膀胱也。治以附子劑通少陰。以益元散解膀胱熱。不得純用豬苓輩。疏泄膀胱。恐日後有助下利之弊。

白話文:

小便不通,是因為寒氣阻礙,不論是陽虛還是陰虛,都會導致小腹結塊。這塊腫塊會慢慢變大,甚至到達肚臍上方,患者常常感到急迫難忍。但如果是陰虛,就不會感到很急迫,反而像是沒有什麼大礙。只要治療方法得當,就算小便通暢了,結塊還沒有完全消失,也表示腎氣尚未完全恢復,要持續服用附子,等到結塊消失,腎氣恢復才算痊癒。不過,如果患者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或者肚子脹滿還伴有嘔吐,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另外,有些病人一開始只是小便不順,突然有一天一夜就只排出一兩滴,通暢了之後也只排出一兩口,這是因為膀胱積聚了太多津液而自行排泄,和遺尿症一樣,不是腎氣通暢而導致的。這類情況應該用真武湯去掉術藥,再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還有一些病人是陰虛,但卻小便頻繁、急迫、伴有疼痛,這是因為寒邪侵犯腎臟和膀胱所致。治療方法是用附子藥物通暢少陰經,再用益元散來消除膀胱的熱症,不能只用豬苓等藥物來疏泄膀胱,以免日後出現腹瀉的副作用。

一婦人陰證。神氣惛悶。小便閉塞。數日不通。小腹結塊。大如氣球。醫以手術。按而出之。卒脫氣而死。

一貴妃陰證。神氣恍惚。大便十數日不行。已至腹滿。小便亦不利。一醫欲下之。但以無胃實證。且腹中時為水聲。余固持不攻。已而小便快利。得二三合。則便額上出冷汗。淋漓欲流。四肢逆冷。急投四逆湯。回陽而愈。

上件二則。尋常所不見。姑記具參考。

白話文:

一位婦女患了陰症,精神萎靡,昏昏沉沉,小便閉塞,好幾天都排不出來,下腹部有塊硬塊,像氣球一樣大。醫生用手術將它取出,結果婦人突然氣絕身亡。

一位貴妃也患了陰症,精神恍惚,大便十多天沒有排泄,肚子已經脹得滿滿的,小便也不順暢。一位醫生想要用瀉藥,但因為貴妃沒有胃實證,而且肚子裡時不時有水聲,我堅決反對攻下。不久之後,貴妃的小便就排得暢通了,排出二三合之後,額头上就冒出冷汗,不停地流淌,四肢冰冷。我趕緊給她服用四逆湯,回陽之後就痊癒了。

上面這兩個案例,都是平常比較少見的,我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參考。

2. 前後虛實

先實後虛。又可氏概為失下。血液搏盡證。亦有未然者。伏邪欲潰之際。熱勢日張。殆為胃實狀而不實。隱然該見少陰證。此為上盈下虛。終不可攻之。

白話文:

"先實後虛"指的是在治療疾病時,應先處理實症(如炎症、積聚等),再處理虛症(如氣血不足、腎虛等)。這是一種治療原則。

"又可氏概為失下"可能是指某位醫學家認為失下(大便溏洩)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血液搏盡證"指的是血液流失嚴重,可能指嚴重的出血或失血狀態。

"亦有未然者"表示也有人認為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

"伏邪欲潰之際"指的是潛藏的病邪即將發作的情況。

"熱勢日張"指的是病情逐漸加重,熱象明顯。

"殆為胃實狀而不實"表示雖然表現出胃部實症的特徵,但實際上並非真正實症,可能只是表面現象。

"隱然該見少陰證"指的是應當觀察到少陰(心、腎)的症狀。

"此為上盈下虛"表示上部(如頭腦、心肺)充盈,而下部(如腹部、腎臟)虛弱。

"終不可攻之"表示最終不能進行攻擊性治療,可能指的是不能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或手術治療。

3. 脈厥(宜與後條查看。)

脈厥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此三句著眼處。如此而脈厥。果是陽證也。舌無胎。腹不硬不痛。尿不甚赤而脈厥。果是陰證也。故下條云。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是也。

白話文:

脈象異常,但神態、面色並無異常,言談行動自然,沒有奇怪的症狀出現。這三個關鍵點在診斷中非常重要。如果脈象異常,且神態、面色正常,那麼這可能是陽性病症。舌頭沒有腫脹,腹部不硬不痛,小便顏色雖有些偏紅,但脈象異常,這可能是陰性病症。因此,後面的條款提到,必須綜合病人的精神、氣質、形態和麪色,以及病症本身來決定病情的嚴重程度。

4. 體厥

體厥一證。施幼聲醫案中。論之詳悉。又有藏結亦體厥。厥陰篇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結。夫藏結者。無陽證而體厥。至其困極則體厥。陽證隱焉。二者皆躁煩。殆乎難辨別。但此證常無。有所逢亦甚稀。其候難明言。特就煩躁上論之。偏在躁擾無寧刻。與有安靜之時而已。

白話文:

體厥是一種病症,施幼聲醫案中對其論述詳盡。另外,藏結也屬於體厥。厥陰篇中記載,傷寒脈微且出現厥症,持續七、八日後皮膚冰冷,患者躁動不安,無法片刻安寧,這就是藏結。藏結的症狀是沒有陽證卻出現體厥,等到病情極度困乏時就會出現體厥,陽證就隱藏起來。這兩種病症都表現為躁煩,很難區分。但這種病症並不常見,即使碰上了也十分罕見,其徵兆難以明確說明。只能從煩躁的程度來區分,藏結表現為持續躁動不安,而有安靜的時候則可能是其他病症。

5. 伏邪傳少陰

所謂伏邪傳少陰者。初熱勢日張。微渴微煩。或大便下利。如協熱利狀。或大便秘而不通。而無所苦。心下似滿非滿。似硬不硬。按之似痛亦不覺。小便微赤而稀疏。或癃閉不通。勢如欲旦夕傳胃狀。而奄忽見善眠證。欲嘔不嘔。欲吐不吐。是少陰之確證也。人視其善眠。以為邪勢折。

醫亦安焉不省。概投茈胡劑。延捱引日。遂至於危殆。若果邪勢之折。當精神微蘇。口思食飲。諸證隨衰。今熱不減利不止。舌增乾燥。胎雖薄不脫。神氣恍惚。如有如無。於是急不通腎氣。水源先涸。真氣內憊。恐有噬臍之悔矣。宜加減真武湯茯苓四逆湯輩。

白話文:

所謂伏邪傳少陰,一開始發熱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患者稍微口渴、煩躁,可能拉肚子,像是熱邪導致的腹瀉,也可能便秘而不通,但沒有特別痛苦的感覺。胸口感覺好像滿了,但又沒滿,好像硬硬的,但又不太硬,按壓時好像有點痛,但又感覺不出來。小便顏色微微發紅,量少且稀疏,或者完全不通。整體狀況就像快要傳到胃經一樣,突然間卻出現嗜睡的症狀,想吐卻吐不出來。這些都是少陰證的典型表現。人們看到患者嗜睡,以為邪氣已經退了,醫生也放鬆警惕,不加留意,就隨便開些治寒的藥方,拖延時間。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危在旦夕。如果邪氣真的退了,患者的精神應該會稍微恢復,想吃想喝,各種症狀也隨之減輕。現在發熱不退,腹瀉不止,舌頭越來越乾,雖然胎氣還很弱,但還沒有脫離,精神恍惚,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時腎氣不通,水源先枯竭,真氣也耗損殆盡,恐怕就要後悔莫及了。應該要服用加減真武湯、茯苓四逆湯等藥物。

6. 下虛上盈

所謂伏邪分傳於胃腎二藏。名為上盈下虛。其證上中二焦。大熱大渴。口燥舌乾。黑始生芒刺。(或無胎。)耳聾不食。煩燥譫語。是逆頭痛如破。鼻衄如濺。是邪傳於胃也。亦至夜間。大便滑泄。小便稀疏。日夜僅行一二。時時腹痛為水聲。或為往來蛙鳴。惛惛善眠。手足時厥。

是邪傳於腎也。二藏證兼見者。假令大熱短氣。心下硬急。與附子無辭。二藏證該見。其脈沈眩而數。或數疾如急湍。如此脈證。最為難治。就上欲攻腎。則有害於胃。欲回下虛。反助上實。將虛實兼療乎。王叔和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也。言巧似是。其理實遲。夫病有淺深。

白話文:

所謂伏邪會傳到胃和腎臟,稱為上盈下虛。症狀表現為上焦和中焦都非常熱,口渴、口乾舌燥,嘴唇上開始長出芒刺(或沒有胎毛),耳朵聽不見、不想吃東西,煩躁、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頭頂有劇烈的頭痛,感覺要裂開一樣,鼻子流血像濺出來一樣,這是邪氣傳到胃的表現。另外,到了晚上,大便稀薄滑泄,小便稀少,每天只上個一兩次,肚子一直疼痛,發出咕嚕咕嚕像水聲,或者像青蛙叫一樣的聲音,昏昏沉沉愛睡覺,手腳時不時發冷。

這些都是邪氣傳到腎臟的表現。如果兩種症狀都出現,例如大熱氣喘、心口部位硬且緊,即使服用附子也無濟於事。這兩種症狀都出現時,脈象會沈而隱沒,但又跳得很快,甚至快到像急流一樣。這種脈象和症狀,治療起來最困難。想要治療腎臟,卻會傷害胃,想要治療胃,卻反而會助長腎臟的虛弱。該如何兼顧虛實呢?王叔和說用神丹甘遂一起服用,聽起來很巧妙,但是實際上卻很難奏效。因為病症有淺有深。

治有先後。能得其法。便有一舉兩得者。夫下虛不溫。腎氣不通。則上實不降。上實不降。則大熱不減。亦非參附養榮輩緩劑之可救。故舍附子。無如之何而已。余竊考之。伏邪本雖甚。分傳之上下二藏。則熱勢不專一。自易制之理也。雖然。上熱反劇於胃家實。熇熇然勢不可當何也。

夫邪入於少陰。腎氣動而不寧。上有感招之實熱。少陰之火。隨而奔騰。混同為一。以張分外之熱。但陰火之性。煽而揚之。延蔓之速。猶燎原之火。不可向近也。故欲治之。所謂先平治腎氣。引火歸原。則壯熱頗半減。胃中唯餘五分之客熱。使其勢孤弱。自易化耳。是以余於真武湯中。

白話文:

治病有先後順序,方法得當,就能一舉兩得。

如果下焦虛寒,腎氣不通,則上焦實熱難以下降。上焦實熱不降,則高熱不退,這就不是參、附等滋補溫陽類緩慢藥物所能治療的。所以,沒有附子,就無計可施了。

我私下研究發現,雖然伏藏的邪氣很嚴重,但分佈在上下二個臟腑,熱勢並不集中,所以更容易控制。雖然如此,上焦的熱反倒比胃實更劇烈,熱得厲害,無法抵抗,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邪氣入侵少陰,腎氣躁動不安,上焦有感招的實熱,少陰之火隨之奔騰,混雜在一起,張揚著外熱。但是陰火的特點是煽動燃燒,蔓延迅速,就像野火燒原一樣,無法靠近。所以想治好它,就要先平調腎氣,引火歸原,這樣高熱就會減少一半,胃中只剩下五分之一的客熱,使其勢力孤立薄弱,自然容易消退。

因此,我在真武湯中…

去朮加甘草。以療此證。所以然也。夫壯熱之氣。苦寒以清之。為治之常法。唯有於溫疫少陰證。並上盈下虛。便用常法。反激而不服。其弊逮下虛之所。轉增虛候。於是甘以緩之。則激者下降。烈焰自熄。即柔能勝剛之義也。

加減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附子,生薑,甘草

上五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冷服。若熱甚。津液涸竭者。加熊膽童子小便服之。

甘草降火。芍藥養榮。又二味戮力。以和胃氣。茯苓利小便。治心煩。生薑化飲回陽。(所以不用幹姜嫌其燥熱也)附子通腎氣。引火歸原。歸原則津液隨生。邪氣自化。其所以冷服。資一以潤上之二焦。一以停藥力不下走。但此劑雖有甘草芍藥。以滋辛熱。猶恐有抱薪投火之弊。故至津涸者。加膽汁童便。以護燥清熱。亦長沙之遺意耳。

白話文:

治療這個症狀,可以用去朮加甘草的方法。這是因為壯熱之氣,要用苦寒來清熱,這是治病的常規方法。但溫疫少陰證患者,上實下虛,若用常規方法反而會刺激身體,導致虛弱加重。因此,要用甘草來緩解,使刺激下降,熱氣自然消退,這就是柔能勝剛的道理。

加減真武湯的組成是:茯苓、芍藥、附子、生薑、甘草,用兩合水煎煮成一合,冷服。若熱症嚴重,津液枯竭,可以加熊膽和童子小便服用。

甘草降火,芍藥養血,兩味藥一起作用,可以和胃氣。茯苓利尿,治心煩。生薑化飲回陽(不用乾薑是因為太燥熱)。附子通腎氣,引火歸元。歸元則津液會自然生成,邪氣自然消失。之所以要冷服,是為了滋潤上焦,同時讓藥力停留,不往下走。雖然此方有甘草和芍藥滋補,但仍然擔心有火上澆油的弊端,所以津液枯竭時,加膽汁和童子小便,可以護燥清熱,這是長沙醫家留下的醫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