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之研究》~ 卷上 (5)
卷上 (5)
1. 注意逐邪條
此篇說逐邪之旨趣,曲盡無遺恨。讀者貫透於此理,於療疫乎何有?非止療疫而已,百病皆然。
本論曰:原邪傳胃,蒸而為結,大便當不行。又有蒸作極臭,狀如黏膠,至死不結。此因其人平素,大便不實也。餘較之多人,非必因其人之平素,原邪入胃,驀然暴則無暇稽留於胃,而蘊熱驟然直下走,其色初焦黃,隨利隨薄,甚至下利完穀。以承氣逐邪則便止,有止而復下利者,
餘邪復聚胃也,宜下之便止。如此至於再四者,胃氣憊敗而死。又有少陰證,非同日之談,但不可下之候,正在心下與舌上,以其人下走,熱不蒸上焦,故舌無胎,以其亡津液,邪熱獨存,舌上紅滑乾燥而已。又以其下利,心下必軟,但按腹有心下一點硬痛,是毒之未盡也。
並宜下之,毒盡而利止。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驅除邪氣的要點,毫無遺憾地詳盡闡述。讀者若能徹底理解其中的道理,對於治療瘟疫自當遊刃有餘,不僅限於瘟疫,各種疾病亦是如此。
在本論中提到,原本的邪氣傳入胃部,被蒸發凝結。此時應會出現排便不順的情況,或者蒸發後產生極其惡臭、質地如黏膠般的物質,直至死亡也不會形成固體。這主要是因為患者平時腸胃功能不佳。經過我對眾多病例的研究,這種情況不一定只出現在腸胃功能一向不佳的人身上。原本的邪氣進入胃部,如果突然爆發,就沒有時間在胃中停留,熱量迅速向下直沖,初時排出的顏色為焦黃色,隨後會變得稀薄,甚至出現水樣或食物未消化的拉肚子。此時使用承氣湯來驅除邪氣,拉肚子的情況就會停止。然而,有些人在停止後又再度拉肚子。
這是由於殘餘的邪氣再次在胃中聚集。應該再次使用下法,直到拉肚子停止。但是,如果反覆進行多次這樣的治療,胃氣會耗盡,最終導致死亡。另外,還有一種少陰病,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談清的事。但在不能使用下法的時候,關鍵在於心下和舌頭的狀況。由於熱氣未向上蒸騰到上焦,所以舌頭上不會有苔垢。又因為體內津液流失,只有邪熱留存,因此舌頭會呈現紅色、光滑且乾燥。再加上拉肚子,心下的部位一定會感覺柔軟。然而,如果腹部的心下部位有硬塊且疼痛,這表明毒素尚未完全清除。
這種情況下,都應使用下法。當毒素完全清除,拉肚子的情況就會停止。
2. 畜血
本論曰。畜血一證。盡因失下。亦有少陰證而下血者。其證初邪在膜原。其未離午後發熱。與達原飲。引日之際。精神恍惚。但欲寐。舌根白胎。唇口乾燥。腸鳴下利。或不利而微渴。小便不甚赤。發熱不止。手足時冷。全無下證。亦無畜血候。而下血如注或如崩。作片婆娑者。
是少陰證。而下血也。經(舉痛論。)曰。寒氣(百病始生篇作虛邪。)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血氣稽留。不得行息而成積。所謂膜原之下。即鬲肓之原。為少陰之地。衝脈屬焉。主行血。是以知原邪之傳少陰。逆走徑路也。陰證而下血。邪火相煽。暴其所屬也。
由此視之。畜血之始。在邪舍膜原之際。方當此時。窮思挑撥。貴早使離膜原。早離膜原。則無傳少陰之憂。不傳少陰。固無畜血之害。若稽滯經日。及熱千血絡。留為衃血。不肯不下。其已下也。能得免者。十二三而已。
夫畜血之候。不論陰陽二證。迨合夜必發熱。或少腹急結按之痛。較他處其熱稍盛。或其熱連右脅。大便數日不通是也。又大便利。亦有下血。論以小便利為其候。本論云。不利亦有畜血。往往有不拘利不利。又以大便黑如漆為其候。但見此候者。不俟時日直下血。無暇預為備。
至於善忘喜笑如狂之證。常不多見。畜血候如此不多。間有不見定候。不意下血而不拯者。故於此一證。余未得其襟轄。聊舉所歷試一二條取證。
曾見有下血。如崩如注。連日弗止者。精神未亂。言語未錯。而卒不起。此因失血過多。原氣已敗。與產後脫血而死者一理。又有精神已亂。言語已錯。煩躁不寧。比之前症。危不可言而蘇者。雖系治之巧拙。實因原氣之虛實。又有下血連日而稀少。外有熱者。與吳氏茈胡湯加生地。而血止而愈者。
夫下血證之發。必在耽挨延日。熱欲減不減。不食多時。精神已憊之際。便欲攻之。藏氣不勝其劑。如犀角地黃。雖能當其證。日暮途遠。倒施不及。若血下愈多。則至陽亡厥逆。而不濟於事。余依經云。脾裹血。急與單人參湯。以耑救中焦。中焦一蘇。則血隨收。其有熱者。
副用童便。清熱滋陰。而擇用犀角地黃。參附養榮輩。以收全效。近頃以此法。數有效功。用攻擊劑。挽回者未之有。
單人參湯方,下血吐血過多。雖額上汗出。脈虛微而數。尚宜此劑。
人參(一錢),以水二合半。烹取一合。分再服。
發黃疸是府病非經病也
舍弟詮曰。此論發黃初有其條目。此題發黃疸是府病非經病也之十字。蓋此本文。誤為篇目也。此條意。因於小便不利。與胃家移熱也。然則病原。不屬小腸膀胱。則屬於胃。雖黃見於外。非管於經。故謂疸是府病之二句。為此篇冒頭之語也。
白話文:
關於「蓄血」這種病症,基本上都是因為誤用瀉藥所導致的,也有少部分是少陰證引起的出血。這種病症初期,邪氣還在膜原(指胸腹之間的一層薄膜)時,通常會在午後開始發燒,可以服用達原飲來治療。在病情發作之際,患者會精神恍惚、只想睡覺、舌根有白色舌苔、嘴唇乾燥、腸鳴、腹瀉,或者排便不順但稍微口渴,小便顏色不會很紅,發燒持續不止,手腳時而冰冷,完全沒有一般腹瀉的症狀,也沒有蓄血的跡象,卻突然大量出血,有如傾瀉或崩漏,血塊呈片狀散開。
這屬於少陰證導致的出血。《黃帝內經·舉痛論》說,寒氣(在《百病始生篇》中說是虛邪)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運行,瘀積滯留,形成積血。這裡所說的膜原之下,就是膈與肓之間的位置,屬於少陰的區域,衝脈也歸屬此處,衝脈主管血液運行。由此可知,邪氣從膜原傳入少陰,是走了相反的路徑。陰證導致的出血,是因為邪火煽動,導致其所屬部位發生暴烈的病變。
由此看來,蓄血的最初階段,是邪氣停留在膜原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要盡快想辦法讓邪氣離開膜原。如果能盡早離開膜原,就不會有傳入少陰的危險。不傳入少陰,自然就不會有蓄血的禍害。如果拖延時間,等到熱邪深入血絡,瘀積形成死血,想排也排不出來,即使能排出來,能夠完全康復的,也只有十分之二三而已。
蓄血的症狀,不論陰證或陽證,到了晚上都會發燒,或者小腹會感到急迫脹痛,按壓時會比其他地方更熱,有時熱感會連到右脅,而且會好幾天無法排便。也有人雖然會腹瀉,但也會出現出血。醫書上說,小便不利是蓄血的症狀,但實際上也有小便正常卻有蓄血的情形,而且大便的顏色像漆一樣黑也是症狀。只要出現這些症狀,通常不需等待時日,就會直接出血,讓人措手不及。
至於出現健忘、喜笑如狂等精神異常的症狀,通常比較少見。蓄血的症狀並非總是如此,有時沒有明顯的症狀,卻在不經意間出血,而且無法及時救治。因此,我對這個病症還沒有完全掌握,只能提出我曾經歷過的幾個病例來佐證。
我曾經見過有人出血如崩如注,連續好幾天都止不住,但精神卻沒有錯亂,說話也很正常,最終還是不幸去世。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元氣衰敗,跟產後失血而死是相同的道理。也有人精神錯亂,言語不清,煩躁不安,比起前述病例更加危險,但最後卻能痊癒。這雖然跟治療技巧的巧妙有關,但實際上還是因為元氣的虛實程度不同。還有人出血量少但持續多日,而且身體發熱,服用吳氏柴胡湯加生地後,出血停止而痊癒。
出血這種病症的發生,通常是因為延誤治療,拖延時日,病情忽好忽壞,食慾不振,精神疲憊的時候,就應該要馬上積極治療。如果身體臟腑無法承受藥物的強力攻伐,像是犀角地黃湯這種藥,雖然能對症下藥,但等到病情嚴重,想用也來不及了。如果出血量越多,就會導致陽氣耗竭而出現厥逆,那時就回天乏術了。我根據經典的說法,認為「脾臟包藏血液」,應該要趕快使用單人參湯,專注於補養中焦。中焦恢復正常,血液就會自行停止。對於有發熱的患者,可以搭配童子尿,清熱滋陰,再選擇使用犀角地黃湯或參附養榮湯等藥物,以達到全面療效。最近我使用這種方法,效果很好,用攻伐藥物治療而能挽回生命的,我還沒見過。
單人參湯的配方,可以用來治療失血過多,像是吐血或出血不止,即使額頭冒汗,脈搏虛弱且快,也適合使用此方:
人參(一錢),用水二合半煎煮,取一合藥汁,分兩次服用。
出現黃疸,屬於腑病,而不是經絡的疾病。
我的弟弟(詮)說,這段文章一開始有提到黃疸的病因,但這段「黃疸是腑病,不是經病」十個字,應該是誤當成了篇名。這段話的意思是,黃疸的原因是因為小便不通暢,導致胃部的熱邪轉移所造成的。既然如此,病源就不是在小腸或膀胱,而是屬於胃。雖然黃疸會表現在外,但並不歸屬於經絡,因此說黃疸是腑病,這句話應該是這篇文章的開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