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雜氣論

方書云。天行時行病。而不言其所行之氣。為何等氣。又可氏乃言之雜氣。雜氣中。有一種之猛烈。言之厲氣。往哲所未闡發。卓犖確論也。然唯謂六氣之外。別有雜氣。其為氣也。無所可求。無象可見。而不言其氣之為何物。其起從安所。則泛然幾乎河漢之言已。蓋雜氣之起。

當復有因焉。因明而百雜氣可辨也。余讀左氏(昭四年)申豐曰。冬無愆陽。(冬溫)夏無伏陰。(夏寒)秋無苦雨(甘霖)春無悽風(寒)雷出不震。(霆)無菑。霜雹癘疾不降。(癘惡氣也。)民不夭札。(短折為夭。夭死為札。)據是觀之。疫癘之行。因六氣之不和。

鄭玄曰。癘疫。氣不和之疾。疫癘之氣。即風寒雨陽。不正之氣所化成。非六氣之外。別有一種之癘氣者。醫和曰。淫生六疾。淫過也。過度失常即不正。不正即淫邪。淫邪之行。變幻不一。而足雜氣之作疾。變態無限。惡莫所不抵。故所謂雜氣者。即六氣不正之所釀成。非六氣外別有一氣也。

故方其發也。多挾時令之氣。又可氏言之。借時氣而發。難經(五十八難。)舉五傷寒曰。有風溫。有濕溫。長沙氏作傷寒論曰。中風。中寒。風濕相搏。周官曰。四時癘疫。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皆以帶專令之氣。致有許多之名色。

是古義也。故謂雜氣者。六氣不正之氣。非別有一種。亦足以證。

兵荒之後。疫癘大行何也。夫一氣之不和。尚有雜氣行焉。況如兵亂凶荒。由陰陽之氣。亂不調燮。且餓莩不斂。死亡無訟。怨魂殘氣。充塞其地。能合不和氣。發為癘氣。子產曰。鬼有所歸。則不為癘。其治在君子。醫巫攻之。

雜氣之一篇。又可氏究力。曲盡乎雜氣之情態。無得而可間然矣。但至於大麻。鶴膝。歷節。老人中風。腸風。厲癇。癰疔。流注。丹毒等之疾。以眾人所病。其證相同。言之雜氣之所謂。然其病名顯然。有因而後發。不可言之雜氣。若以眾人其證相同。言之雜氣乎。如虛勞勞瘵。

亦言雜氣所為可乎。乃矯曲過正。駟不及舌也。又云。瓜瓤溫。探頭溫。疙瘩溫。幸而幾百年來。罕有之證。余於他書。未嘗見此病名。近於清人劉松峰。雜疫論中。始見載瓜瓤疙瘩之證。治須查看。備不虞。

白話文:

醫書中提到的天行、時行病,並未具體說明這些疾病是由何種氣所引起。柯可氏則稱之為「雜氣」。在雜氣之中,有一種極為猛烈的,被稱為「厲氣」。這種觀點是前人未曾詳述的,柯可氏的論述獨到確切。然而,如果只是認為在六氣之外,另有雜氣存在,卻無法具體指出這股氣的本質與來源,那這樣的說法就顯得模糊不清,猶如空談。雜氣的產生,應有其特定的原因。只要我們明白這些原因,就能辨識各種雜氣。我閱讀《左傳·昭公四年》中申豐的描述:冬天沒有過度的暖意,夏天沒有過度的寒冷,秋天沒有連綿的暴雨,春天沒有刺骨的寒風,雷聲響起並非震耳欲聾,沒有災害,霜雹和瘟疫不會降臨,人們不會早逝或因瘟疫死亡。由此可知,瘟疫的發生,是因為六氣失調所致。

鄭玄解釋,瘟疫是由氣候不和導致的疾病。所謂的瘟疫之氣,就是風、寒、雨、熱等異常氣候所形成的。並非在六氣之外,另有一種特殊的瘟疫之氣。醫和曾說,過度的六氣會引發六種疾病。這裡的「過度」指的是超出正常範圍,即不正常的狀態。這種不正常的狀態就是「邪氣」。邪氣的表現形式多樣,可以誘發各種疾病,其影響無遠弗屆。因此,所謂的雜氣,就是六氣失調所導致的結果,並非六氣之外另有其物。

因此,雜氣發作時,往往夾雜著季節的特徵。柯可氏提到,雜氣會藉由季節氣候而發作。《難經》中的五傷寒,包括風溫和濕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提到了中風、中寒、風濕相搏的情況。《周禮》記載,四季各有不同的瘟疫:春季有頭痛症,夏季有癢疥,秋季有瘧疾,冬季有咳嗽和上氣。這些都是因為季節特有的氣候條件,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出現。

根據古籍,所謂的雜氣,實際上就是六氣失調的結果,並非另有一種特殊的氣。戰亂和饑荒後,為什麼會有大規模的瘟疫爆發?當一處的氣候失調,就會有雜氣流行。更何況在戰亂和饑荒的情況下,陰陽失衡,餓殍遍野,死亡的靈魂充斥著大地,這些都會結合不和諧的氣,形成瘟疫之氣。子產曾說,鬼魂若有去處,就不會成為瘟疫。治理瘟疫的關鍵在於君子的作為,醫生和巫師能夠對抗瘟疫。

柯可氏在「雜氣」一章中,深入研究了雜氣的各種情態,無可挑剔。然而,對於像大麻風、鶴膝風、關節炎、老年中風、腸風、厲癇、癰疽、流注、丹毒等疾病,雖然這些疾病在羣體中具有相似的症狀,但如果將其歸咎於雜氣,卻又有些不妥。這些疾病的名稱清晰,有其特定的發病原因,不能簡單地歸咎於雜氣。例如,虛勞和勞瘵等疾病,是否也能歸咎於雜氣呢?這是過度牽強的說法。另外,柯可氏還提到「瓜瓤溫」、「探頭溫」和「疙瘩溫」等罕見病症。在過去幾百年裡,這些病症很少見,我在其他醫書中也未曾見過這些病名。直到清代劉松峯的《雜疫論》中,才首次提及「瓜瓤疙瘩」的病症。對於這些罕見病症,我們需要仔細觀察,以防不測。

3. 蛔厥

蛔厥之一證。又可氏所說。在胃實之際。兼見蛔厥也。故治胃熱。蛔厥自愈。是發傷寒論之餘緒也。余頃年屢遇此證。從胃寒來者居多。其證不異厥陰篇所云。夫溫病及熱稍解。乃飲食應進。有忽發嘔反不食。是屬蛔厥。其證兩顩潮紅。下唇鮮紅而干。時心煩臂熱。或發熱呻吟。

時靜默不語。或腹痛腹熱。心下妨悶。時唾涎沫。其脈數而弦。若浮大。是其證候也。雖口舌乾燥。大便幾日不行。宜陶氏安蛔湯。與湯數日。假令無其效。勿錯慮於其間。是蟲氣之盛。而藥力之未達也。有旬日方有效者。又有不過二三貼。而有效者。若腹痛不已。投劑無效者。

宜甘草粉蜜湯救急。

此證每於熱稍減之際而發。有與升陽散火湯證相似。幾乎難別者。余常以舌胎之有無撿之。百無一失。理中安蛔湯方。

甘草粉蜜湯方

人參,術,茯苓,山椒,烏梅,乾薑,甘草

上七味照常煎服。今加甘草。乃蟲得甘則動。動者易制。椒梅以殺之。即烏梅以蜜丸之意也。若手足微冷。加附子。

白話文:

這是在描述一種叫做"蛔厥"的症狀,這是依照柯氏的理論,在胃部有實熱的情況下,同時出現蛔厥的現象。因此,治療胃熱,蛔厥自然就會好轉,這是在延伸《傷寒論》的理論。近年來,我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是由胃寒引起的。其症狀和《傷寒論·厥陰篇》所述的差不多。當溫病或熱病稍微緩解,應該進食的時候,突然出現嘔吐、不想吃東西,這就是蛔厥。患者臉頰兩側呈現潮紅,下脣鮮紅且乾燥,偶爾會心煩,手臂熱,或發燒並呻吟。

有時候會沉默不語,或腹部疼痛且腹部感覺熱,心臟下方有壓抑感,偶爾會吐出泡沫。其脈搏頻率快且緊繃,如果脈搏浮大,這就是蛔厥的症狀。即使口舌乾燥,大便幾天沒有排出,應該使用陶氏安蛔湯。服用幾天後,如果沒有效果,不要過度擔心,這可能是因為蟲子太多,藥力還沒有完全發揮。有些病人可能要十天左右才會看到效果,有些病人可能只需二三天就見效。如果腹部持續疼痛,用藥也沒有改善,

應該使用甘草粉蜜湯急救。

這種症狀常常在熱度稍微降低時發生,有些症狀和升陽散火湯類似,很難區分。我常用舌苔的有無來判斷,百試不爽。以下是理中安蛔湯的處方:

甘草粉蜜湯的處方:

人參、白朮、茯苓、山椒、烏梅、乾薑、甘草

以上七種藥材,按照一般的煎煮方式服用。現在加上甘草,因為蟲子得到甘甜就會活動,活動的蟲子比較容易控制。山椒和烏梅可以殺蟲,就像烏梅與蜂蜜丸的意思一樣。如果手腳微微冰冷,可以加上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