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下虛上盈

所謂伏邪分傳於胃腎二藏。名為上盈下虛。其證上中二焦。大熱大渴。口燥舌乾。黑始生芒刺。(或無胎。)耳聾不食。煩燥譫語。是逆頭痛如破。鼻衄如濺。是邪傳於胃也。亦至夜間。大便滑泄。小便稀疏。日夜僅行一二。時時腹痛為水聲。或為往來蛙鳴。惛惛善眠。手足時厥。

是邪傳於腎也。二藏證兼見者。假令大熱短氣。心下硬急。與附子無辭。二藏證該見。其脈沈眩而數。或數疾如急湍。如此脈證。最為難治。就上欲攻腎。則有害於胃。欲回下虛。反助上實。將虛實兼療乎。王叔和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也。言巧似是。其理實遲。夫病有淺深。

治有先後。能得其法。便有一舉兩得者。夫下虛不溫。腎氣不通。則上實不降。上實不降。則大熱不減。亦非參附養榮輩緩劑之可救。故舍附子。無如之何而已。余竊考之。伏邪本雖甚。分傳之上下二藏。則熱勢不專一。自易制之理也。雖然。上熱反劇於胃家實。熇熇然勢不可當何也。

夫邪入於少陰。腎氣動而不寧。上有感招之實熱。少陰之火。隨而奔騰。混同為一。以張分外之熱。但陰火之性。煽而揚之。延蔓之速。猶燎原之火。不可向近也。故欲治之。所謂先平治腎氣。引火歸原。則壯熱頗半減。胃中唯餘五分之客熱。使其勢孤弱。自易化耳。是以余於真武湯中。

去朮加甘草。以療此證。所以然也。夫壯熱之氣。苦寒以清之。為治之常法。唯有於溫疫少陰證。並上盈下虛。便用常法。反激而不服。其弊逮下虛之所。轉增虛候。於是甘以緩之。則激者下降。烈焰自熄。即柔能勝剛之義也。

加減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附子,生薑,甘草

上五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冷服。若熱甚。津液涸竭者。加熊膽童子小便服之。

甘草降火。芍藥養榮。又二味戮力。以和胃氣。茯苓利小便。治心煩。生薑化飲回陽。(所以不用幹姜嫌其燥熱也)附子通腎氣。引火歸原。歸原則津液隨生。邪氣自化。其所以冷服。資一以潤上之二焦。一以停藥力不下走。但此劑雖有甘草芍藥。以滋辛熱。猶恐有抱薪投火之弊。故至津涸者。加膽汁童便。以護燥清熱。亦長沙之遺意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下虛上盈”狀態,主要講述了病邪在胃和腎兩臟之間傳導的情況。如果邪氣影響到胃,會出現非常高的發熱、極度口渴、口腔乾燥、舌頭上可能出現黑色芒刺(或者舌苔消失)、耳朵聽力下降、不想吃東西、情緒煩躁、胡言亂語,頭痛到像是頭要炸開一樣,甚至鼻血噴出。這些症狀通常在夜晚更加明顯,可能伴隨大便稀軟、小便頻繁,每天可能只有一兩次,肚子經常疼痛,伴有水聲或像青蛙鳴叫的聲音,患者容易昏睡,手腳偶爾冰冷。

如果邪氣影響到腎,可能會有以上所有症狀同時出現。例如,高燒加上呼吸困難,胸口感到緊迫,這種情況下使用附子可能是必要的。如果胃和腎兩臟的症狀都出現,脈搏可能沉而快速,或者快速到像湍急的河水,這種脈象和症狀的組合是最難治療的。想要治療腎臟問題,可能對胃造成傷害;想解決下部虛弱,反而可能加重上部實證。理想的治療應該是同時處理虛和實的問題。這裡提到,可以使用神丹甘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疾病有輕重之分,治療有先後順序,如果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就能一舉兩得。

對於下部虛弱,如果不溫暖腎臟,腎氣無法流通,那麼上部實證就不會減輕。上部實證不減輕,高燒就不會降低。然而,一般的補藥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效果有限。因此,除了使用附子,沒有更好的選擇。進一步分析,即使伏邪原本很嚴重,一旦它在胃和腎之間傳導,熱量就不會集中在一點,相對來說更容易控制。但是,為什麼上部的熱度反而比胃部更嚴重呢?

這是因為邪氣進入少陰經,導致腎氣不穩定。上部的實熱感應到這種不穩定,加上少陰的火氣隨之奔騰,混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熱量。但這種陰火的特性是蔓延迅速,就像野火燎原,難以接近。因此,治療這種情況,首先要平穩腎氣,將火氣引回其根源。這樣,高燒可以大幅減輕,胃中只剩下一部分客熱,讓它的力量變得單薄,自然容易消散。因此,我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去掉白朮,加入甘草,用來治療這種症狀。這是因為壯熱的氣息,通常需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這是常規的治療方法。但在溫疫和少陰證的治療中,如果遇到上盈下虛的情況,使用常規方法反而可能使病情惡化。甘草和芍藥可以緩解這種激發的反應,使強烈的火焰自行熄滅,這就是柔能克剛的道理。

加減真武湯的配方如下:

茯苓、芍藥、附子、生薑、甘草

將這五種藥材用水煎煮,取得藥汁後冷卻服用。如果熱度非常高,身體津液枯竭,可以加入熊膽和兒童的新鮮尿液一起服用。

甘草有助於降火,芍藥能滋養身體,這兩種藥材共同作用,調和胃氣。茯苓有利於小便,治療心煩。生薑能化解體內濕氣,促進陽氣循環。附子能通暢腎氣,將火氣引回其源頭。當火氣回到根源,身體的津液就會自然生成,邪氣也會自行消散。之所以冷服,一方面可以滋潤上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藥力過快下行。雖然這種配方中有甘草和芍藥,可以滋養身體,但還是擔心會有“抱薪救火”的風險,因此對於津液枯竭的患者,會加入熊膽和兒童新鮮尿液,以保護身體免受燥熱,這也是遵循古人的智慧。

需要注意的是,這份配方和描述基於傳統中醫理論,具體使用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